-
作者:核实中..2009-12-14 10:48:36 来源:网络
在全球化浪潮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之时,中国的国画也未曾幸免。火热的培训班中油画火爆,国画却乏人问津;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被列为最冷门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国画作品“迷失”,重技艺而缺精神……
有媒体报道,上海日前举办了一场全国青年美术大赛。在初评现场,评委遭遇了展览举办10年以来最严重的“国画危机”。与油画、版画以及雕塑相比,国画数量仅占此次报名参评作品数量的四分之一。在来自全国各地3400多件征稿作品中,国画质量最糟糕。众多艺术家指出,中国画传承正面临精神危机,国画在年轻一代当中正陷入传承的困境。
画者文化底子薄 难生存遭冷待
参加此次青年美展的大多为艺术院校学生,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因为“学习不好才学美术,美术不好才学国画”,文化底子薄可想而知。有评委表示,“许多国画参赛作品不要说构图立意,连最基本的笔法都不行。”
也有评委认为市场因素的干扰也是造成国画质量下降的原因。相比于动辄百万价格成交的现当代艺术来说,中国书画价格整体未经暴炒,这难免让艺术青年心浮气躁,那份追求雅趣才能成就中国画的闲情无处寻找。国画市场的现状更使得“年轻人单纯依靠国画,很难生存”,也造成了国画遭冷待,毕业生多转行西洋画的尴尬境地。
“西方绘画的经济效益快,市场价格高。”画家陈家泠说,“这并非艺术本身决定,而是西方经济发达决定的。”对于院校学生而言,端着油画饭碗,找工作也容易很多。
对此,江苏省美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徐惠泉说,“西式‘快餐文化’的冲击,使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越来越疏远;而中国画的灵魂是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涵养,缺乏对其了解,很多作品自然只是技艺的堆积,缺乏精神内涵而‘迷失’方向。”
有画家表示,真正想要把国画学好,不但需要绘画方面的基本功,更需要文化素养、精神追求。仅仅依靠大学四年的短暂时光就想学出个模样根本不可能,更何况当下社会传统文化的氛围并不浓厚。
中国画自身发展处于两难之境
除了艺术青年本身存在文化底子薄的问题,中国画自身的传承和发展也处于两难之境。
美术评论家陈履生分析说,上世纪改革开放后,中国绘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传统基本被革除,新传统大致建立,文人绘画的传统根基已经松动,书画传统和当代社会与审美之间产生了一种隔阂,这种矛盾在整个20世纪中国绘画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最致命的问题是这一隔阂消减了中国书画传统的人文精神和本质特征,同时严重制约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
陈履生说,我们看到新的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一代新人对传统缺少基本的了解,这个基本的了解不是这一代人的问题,而是我们整个20世纪几代人的问题。
他举了个例子,“我曾经在书法调研中提出对中小学学生恢复书法教育,但是我们反过来问,小学书法谁来教,在中小学任教的老师基本上都是文革中或文革后成长起来的,他们本身对书法了解甚少,如何教学生?中国绘画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应理解中国画的真正价值
在后现代艺术的强大冲击下,传统国画颇有些气短;而拍卖场上一些内地油画家动辄千万元级的成交价更是让人感叹国画价值的低廉。
对于近几年拍卖市场对国内油画的疯狂,东方山河画院院长洪潮认为,“油画说到底还是欧洲人发明的东西,某些被高价收购的国内油画,很多时候并不是买家认可这些绘画的技法和水准,而是对其传递的文化信息甚至是政治信息感兴趣。”
洪潮说,国画才是中国绘画真正的代表,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国画的地位也逐渐被国外艺术界所认可,但接受程度还是大大低于油画。“这需要一个过程。国画形成成熟的体系都用了几百年,真正读懂一幅中国国画对国人来讲都需要很高的修养,何况是外国人、外国的艺术家?国画是与民族气质、中华文化紧密联系的,得到世界完全认可还需要时间,理解国画的价值要放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才行,而这一点目前还很难。”
画家谢春彦表示:“我们面临的并非笔墨危机,而是精神危机。”当我们总是在做中西比较时,其实已经认输了,只有在个性中释放胆魄、力量和激情,国画才会迸发出生命力。”
“国画的欣赏和创作都依赖于传统文化修养的积淀,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继承才能谈得上创新,要达到新的境界更需要如此。单纯讲创新是没有意义的,创新往往是偶然的发现和体悟。国画家现在最需要做的是继承,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只有这样国画才能提高,留下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