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09-08 14:19:14 来源:网络
纵观中国美术史,有如下特点:
一是中国绘画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发展而向前拓展。因而没有继承,发展就没有了根基。反之如若没有发展,继承也就没了意义。因此今天的创造,就是明天的传统。由此可鉴,传统的内容包括了昨天、今天和明天。
二是无论是异族统治,还是外来文化的入侵,最终会被中华民族所包容、所吸收、所消化,而最终变成自己民族的东西。这归结到一点,即是中国绘画以其强烈的民族特性、民族精神、民族气魄自立于世,由此受到各国人民的尊重。
说到中国画的兼容并蓄精神,则不得不归给其笔墨语言的博大与精深。无论是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都无可避讳地要以笔墨运作为其基本表现手法。反之,离开了笔墨,也就没有了中国画的民族性。
然而,笔墨功力的练就,总是旷日持久地费人心力,须以日积月累的硬功夫磨炼而成。因为,笔墨功夫的深浅,往往关系到学路的宽窄。笔墨功夫越深厚,掌握的技法越多,那么以后的艺术创造中所拥有的手段也就越高明。反之,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也就没有后劲,以后的创作探索就会受到种种局限。
所谓的基本功,我的体会就是在体悟古人笔墨内涵的基础上,能够激发出超越时代限制的现代审美因子来,惟其如此,才可以说,使继承与创造成为一个整体,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样的继承才是一个不断深入,永远没有句号的过程。
笔墨当随时代,即笔墨与时俱进,这是不言而喻的历史定理。不管哪个时代的作品都必然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任何时代的画家,不管他是"崇古"的,还是"立新"的,都必然具有那个时代的"现代感"。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画家责无旁贷地在探索中国画的现代化,力求使中国画向现代型转轨,使古老的中国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艺术。现代艺术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是随着时代的变异,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它必然紧密地伴随着那个时代,贴切地反映那个时代的审美观念。随着工业文明,知识经济的发展,画家的创作则体现在他对时代精神的敏感和把握上,因此观念更新就成了画家"转型"为现代艺术家的首要前提,这是其一。
其二是观念的更新必然导致形式上的突破。纵观古今中外的大家,成功的关键无不体现在形式上的突破与建树。因此,现代艺术首先必须具备现代形式,这个形式当不同以往任何时代。震撼力和冲击力是现代艺术表现的着眼点,是画家的审美理想,艺术观念和生活感受在其作品形式中的集中表现。
其三要使现代形式完美无缺,还必须调动一切现代手法。这个手法既包括古老观念中的传统笔墨,也包括现代的物理手段,还应该根据需要去发明创造,即多种技法的综合运用。目的只有一个,即不择手段地使画面达到尽可能完美的状态,但万变不离其宗--笔墨。在这里,其实已极大程度地张扬了现代画家的表现欲望。而且,正因为有了这个与古人大不相同的欲望后,任何"发明创造"或者说"不择手段",均成了"法自我立"的自由之说。
黄宾虹在半个世纪前曾说过:"画无中西之分,有笔有墨,纯任自然,由形似进入神似,即西法之印象。"又说:"欧风东渐,心理契合,不出廿年,画当无中西之分,其精神同也。"显而易见,黄宾虹并没有陷入什么是民族性,什么是世界性的争辨,而是从东西方艺术纷乱的表像下,努力找出契合点。这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明确无误的启迪。发扬民族性,其目的是为了拥有世界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把自已的视野禁锢在封闭的地域性及狭义的民族性小圈子里,是注定不能获取世界语言,是不能走向世界的。
一位有作为的艺术家,首先要甘于寂寞,同时也要有胆量和学识。即使一时被人误解和"看不懂"也在所不惜。真正的艺术大师都是跨越时代的。任何近视的,功利的,只能是一个"委琐"的三流艺术家。
时代变,思维变,意境变,形式变,笔墨也在变。宁肯要不定型的变,也不要不变的定型。定型即是僵化,定型不等于个性。
黄宾虹提出的"不与人同"(常用章印语)是我另一个追求个性语言的遵循法则。"不与人同"就是不与任何人同,不与古人同,不与洋人任,也不与今人同,就是自己前后的作品也要追求不同。艺术只有"不与人同"、"陌生化"才有存在的价值。
传统的中国画有其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灿烂的明天。在新的世纪里,我们应该认识到,现代中国画不只属于"懂得"笔墨的国内同行,而且应以其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强烈和新颖的形式,为更多的人--具有现代思维和现代审美理想的人所拥有,从而使我们的传统绘画具有更广泛的世界意义。
来源:网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