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10-01-28 14:32:30 来源:网络
一场急风骤雨过去,对于这个政治运动吴先生不无纳闷。不管怎样,既已雨停风散,应该踏踏实实地尽心尽力工作了。然而“大跃进”又是一阵紧张,他不幸患了心脏病。正在此时,1958年国务院任命吴作人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他感到责任重大,心情沉重而又激荡。在“十张纸斋”夜画会上,我们早已就“双百方针”讨论过教学改革问题,吴先生认为请苏联专家办研究班、做顾问是促进美术教学的一个方面,但中国的美术教育要靠自己。1954年成立油画系时,我们就讨论过实行工作室制,现在时机已到,事不宜迟,于是油画系率先成立了三个工作室,吴作人领导第一工作室(又称画室)。由于他身体欠佳,商定方案后由我协助课堂教学。每星期我必到先生家一次,汇报并研究工作,吴先生定时到课堂授课。
吴作人工作室的教学大纲,概括为“严与宽、博与专、放与收”,这是相通互联的三对矛盾,在教学中求其辩证统一。他的教学原则首先是“不当保姆”,教师不给学生“当拐棍”,不主张教具体的方法,不给同学改画,反对所谓“师承”。因为技术的循循相因只会使艺术枯萎,所以教学必须放手,启发同学独立思考、自学钻研并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他说:“所谓‘师承’或‘传人’是仅仅局限于微观的理解,缺乏从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发展、延续、变化等方面总的继承的宏观思考”。他还说:“没有我的生活经历,没有我对客观世界的细微、具体的感受,怎么能学到我的技术?”所以琉璃厂早有人说,吴先生的骆驼没法学,造不了假,造假者必然破绽百出。吴先生有一句名言:“应当做自然的儿子”。他告诫同学们要做自然的“儿子”,到现实世界中去辛勤耕耘,转手得来的东西,就成了自然的“孙子”了。如果一传再传,成了自然的“重孙”,那就完全“无我”,这样的“私淑弟子”,其作品是谈不上艺术创造的。
吴作人工作室的教学计划,在基本练习上要求立意,要“简练”,因为这些因素是中国绘画上很突出的特点,到创作时才去要求就晚了。画习作也要反复研究对象,才能画出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意。脑子里常常出现别人的东西是画不好的。他说“举要治繁”,是画家必须毕身服膺的原则,只有在写实的基础上提炼取舍,才能避免谨毛失貌。在学习绘画的第一天,就必须建立这个观念,从而培养自身的艺术气质。要研究民族的传统艺术,包括传统文化的各个门类。学的是油画专业,但必须有广博的素养,油画的民族化的基础也就在此。
吴先生说“授法,不能授变。”他是怎么授法的呢?他的授法也是启发式的,他从不具体教你怎样画。同学们要我讲讲这方面的体会,我举了一个例子。我问吴先生画的芍药花,那粉红色的花瓣很鲜嫩,是用什么颜色调出来的?他说:“红里有绿。”只说了四个字,让我自己去领会。(这里包含着油画用色的基本原理,不细述)有人说这是宣扬不可知论,其实这才是真知灼见。另一个例子:我在初学素描时画《斗士》的头部,耳朵画不出立体感,我问吴先生怎样画,他说你怎样把他的鼻子画出了立体感的?他要我仔细地去观察形体征特定光线下的现象和实际情况。他就是这样点到为止,让学生自己在观察、思考。所以当他的学生不容易,要用脑筋,不能偷懒。这正是他的教学目的。
工作室试行一年以后,总结出十大优点,主要是有利于发挥教师的艺术特点和教学特长;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达到因材施材的效果,有利于建立美术教育学派,有利于发展油画风格……总之,有利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在“文革”中,十大优点却成为推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十大罪状,它和“十张纸斋”一样,受到了无休止的批判。然而实践检验了真理,这种教学体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可喜的是近年来各个工作室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发展,放出了绚烂的异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