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世勋回忆吴作人先生教学二三事

        作者:核实中..2010-01-28 14:35:31 来源:网络

          吴作人先生毕生从事美术教育,受他直接指导或听过他讲课的学生有数百上千。我是有幸得到他亲炙的最后一批学生之一。不同以前的是,我们是在以他名字命名、并由他亲自领导的工作室中受教的。



          那是1959年下半年,美院在经历了“大跃进”的混乱之后,重新恢复正规课堂学习,油画系也由“开门办学”的模式口村搬回城里,并决定从这一学年开始,实行由教授领导,体现不同教学法的工作室制,本科四、五年级学生通过自己报名与导师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进入吴作人、罗工柳和董希文三位教授的工作室中学习。我当时已是五年级学生,选择进入吴作人工作室。这个工作室由吴作人先生和艾中信先生共同执教。吴先生担任美院院长和其它许多社会职务,但每周至少有两个上午到画室来。他不能来的时候则由艾中信先生传达和贯彻他的教学安排。吴作人先生艺术上始终坚持现实主义,主张通过“师造化”而达到“夺天工”的目标。授课中他摒斥虚假,提倡“真性情”,讲求含蓄朴质,反对造作矫饰。他在强调学习油画必须打下一个坚实的专业基础的同时,亦反复强调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修养,希望我们课外能多读书多思考,并指出做为一名中国的油画家,最好在学习期间能“双管齐下”地涉猎几种民族传统艺术。为此经他亲自邀请,在课外时间安排李可染先生专门为我们这班画室学生讲书法和碑帖艺术,安排李苦禅先生教授水墨画。今天已成为国家瑰宝的一些吴先生代表画作,如早期在欧洲的静物和人体写生,以及40年代《藏女负水》诸作,当时就放在画室中或陈列在走廊里,供我们观摩借鉴。但他并不主张我们临摹,非到必要时也很少讲他自己具体的绘画技巧。



          他说学画重要的是训练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对象,切忌戴上别人哪怕是大师的“有色眼镜”。因而他常常是讲生活之理,来启示学生自己去领悟和探寻艺术之法。与我同届的蒙古族同学乌勒格画了一些马的速写,吴先生针对他画的一匹小马驹说:“这不是小马,只是大马的缩小。”我们即刻意识到按着比例,他将小马的腿画短了。但接着吴先生问我们大家:你们说为什么小马腿长?我们都知其然而说不出所以然。于是吴先生详细解释说:马做为食草科的哺乳类动物,都缺乏自卫能力,为防猛兽攻击,小马要在娘胎中先长好腿,出生落地几小时内就会站起来,随时能跟着父母逃命。讲得我们皆恍然大悟。类似这样生动的讲课例子,今天尚可想起很多。



          吴先生学识渊博,但在课堂上很少做冷冷的长篇大论,而多是针对我们作业中突出问题,给予几句言简意赅的提示,或援引典故,或出语诙谐,皆能切中要害。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指导意见。有时是高标宏旨,有时是具体细微,但多数情况是用一种建议的口气,常说你可试用这种方法,也可探找其他方法,从不做必须如何的生硬规定。他喜欢学生提问,喜欢学生“辩难”,不喜欢学生唯唯诺诺。这些都充分体现他传承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经验,和主张“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教学原则。吴先生平时出语谦和,平易近人,但涉及艺术观人生观的一些重大问题,亦曾对学生做出严厉的批评。当时班上有位同学出自对吴先生的无限崇拜,不论画画、处事都想模仿吴先生的作风,对吴先生的指导也从不表示自己的看法,一切皆恭敬如仪。吴先生对此却很不以为然,说过几次这样不好,但他没有醒悟,我们其他人也未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于是在一次班会上,吴先生非常严肃地引用论语中一则典故,告诫大家说,孔夫子有个弟子叫乡愿,时时处处都亦步亦趋地学习孔子,别人都说他学得很像孔子,但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因为这不是正确的学习办法,也不是正确的做人道路。这次谈话把那位同学批评哭了,我们也都受到极大的震动。



          由于第二学期学校派我去西藏,实际上我在吴作人工作室中接受吴先生直接教导只有半年多时间。第二年他也因生病未再到工作室中授课,后来工作室更名为第一画室。我在留任画室助教后,虽也曾多次到他家中聆听他的教诲,但回忆起来还是在工作室中系统听课那段时光印象最为深刻。他在艺术上一些博大精深的主张,和有关人品艺格的严格要求,使我终身受益。吴作人先生晚年患严重疾病,影响思维与视觉,无法工作并被迫封笔,但他一直关心美术教育的发展。一些老朋友和老学生去看他,常引起他伤感流泪,这并非由于病痛,而是感到不能再为中国美术事业贡献力量,出自一种壮志难酬的悲哀。直到他丧失知觉之前,还多次向来人询问学院近况和校址等问题,足见他是将全部心血都倾注于他献身的事业。今日吴作人先生离我们而去,我不擅长用文字表达心中的巨大悲痛,但还是写了这篇回忆和一副挽联,来寄托一个学生的哀思。



          早年才惊海外,壮年学贯中西,师造化,夺天工,饱经劫难,仍成就无数杰作。今日笔墨虽传,一时画坛失领袖。



          道德洁玉无瑕,文章掷地有声,斥虚假,倡真情,尽耗心血,已规范几辈学人。往昔教诲在耳,百千弟子哭良师。

      Processed in 0.164(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