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瑞清及其诗、书、画
作者:邹自振
摘要:曾被誉为临川才子的晚清著名学者李瑞清是一个在诗歌、书法、美术诸方面都有着精深造诣的文艺家。诗歌方面,李瑞清属“汉魏六朝诗派”,在近代诗坛上占有重要一席;书法被称为“北派之杰”;于国画技法则造诣极深,在画派中别具风格。李瑞清还是一位传薪度针的艺术教育先驱者,由他创建于1902年的两江师范学堂是我国第一所师范大学。关于李瑞清的研究,学术界目前还鲜有论述,本文予以初步展示,以补此项研究之阙。
关键词:李瑞清 诗歌 书法 美术 教育
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又号梅痴,晚年署名清道人。清代江西临川人。光绪二十年(1849)进士,后任翰林院庶吉土、江宁提学使、两江优级师范堂监督、江苏布政使等职,为清朝遗老。民国后,弃官不做。与明代徐渭、清代郑燮一样,李瑞清是著名画家,又工书法,善诗文,是以诗、书、画著称于时的杰出文艺家;又是近代最早提倡艺术教育,培养出张善孖、张大千昆仲,以及胡小石、吕凤子、姜丹书等著名学者和艺术家的一代宗师。
一
关于李瑞清的诗,近人汪国垣《光宣诗坛点将录》称:“天闲星入云龙公孙胜清道人李瑞清:玉梅庵,紫虚观,有时绝唱入云汉。”并指出瑞清“诗五古最高,七言绝句有东川(李颀)龙际(王昌龄)格意,惜为书名所掩,人亦不能尽知也。”
李瑞清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封建社会迅速解体并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岁月。从文学史上看,这一时期文学的主流——近代进步文学已经不仅服务于当时的政治斗争,而且在思想内容(一定程度上的反帝反封建倾向)以至文学形式(改革诗文、提倡白话、看重小说、输入话剧)方面,都为“五四”新文学的萌生作了必要的准备。李瑞清是封建官僚,他的文学观与现代的要求当然有一定距离,但作为光绪、宣统诗坛上的一位诗人,他在中国诗歌史、文学史上是有着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的。《清史稿.文苑传三》说:“瑞清诗宗汉、魏,下涉陶(渊明)、谢(灵运)。”陈可毅有诗赞他:“来往金陵又几时,久闻人说李梅痴。过江名士知多少,争诵临川古体诗。”
李瑞清既是画家,又是诗人,所以题画诗尤多。如《自题画松便面》诗云:“孤根閟幽岩,坐观时运易。不能回岁寒,后凋复可益。”诗中“閟”通“秘”,是深藏之意;“时运易”指时势变迁。此诗为瑞清的咏物抒怀之作,对不能变易环境的松树,作了嘲讽。实为自喻,伤清室覆灭。柳肇嘉《清道人传》说李瑞清“少治公羊学,为文学司马迁、范蔚宗。诗宗汉、魏,古直苍凉似曹孟德,绝句凄艳动人”。综观梅庵的大多数绝句,确乎如此。
李瑞清的诗以辛亥革命为界,很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纪游之作,有些诗中带有忧国忧民的思想,如《宝剑篇》等。晚年多借题画抒发自己悲哀的心情。如:
荆棘参天大地芜,千红万紫总模糊。
人间久已无春色,共写秋心入画图。
——《题九秋图》
水晶帘外海波寒,庭院沉沉夜欲阑。
明月满天花满树,只今唯有梦中看。
——《为朱大题海天梦月图卷》
草色青春柳覆墙,玉骢嘶影立斜阳。
蘅芜满地春风晚,珠箔红灯总断肠。
寂寞青山常落晖,伤心今日时芳菲。
高楼倚槛人何在,愁见年年柳絮飞。
——《题许幻配宋梦仙夫人遗墨》
霜林谡谡变红黄,玳帽云天乱海桑。
莫上高原望秋色,青山无处不斜阳。
无赖残红照逝波,拳山勺水奈秋何。
江亭游履垂垂尽,看晚霞边一雁过。
——《秋望二首》
“寂寞空山悲故国”,构成他后期诗歌的主基调。李瑞清也填词(著有《梅庵词》),如《浣溪沙》:“两岸红楼万柳条,兴亡何处问前朝,且贪明月趋今霄。 花气侵筵催鲁酒,香风吹袂薄吴绡,夜乌啼断五更潮。”保持了与诗一致的创作风格。
在李瑞清诗中最值称道的是长篇五言叙事诗《弃妇行 为安侍御作》,堪称其代表作。诗云:
日出东山阳,葵生西山陲。葵叶向日倾,日自中天驰。
日行顾有常,葵心无时违。将心比皎日,日逝心不移。
生小承母训,婉娩奉礼仪。朝学执麻枲,莫学治茧丝。
春日荐笾豆,秋日荐糁酏。肃肃庙堂上,雍雍相尝词。
既怀均壹德,窈窕多令姿。纳采事君子,诸娣从祁祁。
质明拜君姑,执笄行委蛇。黾勉主中馈,绸缪献盘匜。
惙惙敢自竭,永信同穴期。尝恐获愆尤,恩意中道亏。
愿化春蚕丝,为君身上衣。卫君千金躯,缠绵无巳时。
愿为双梧桐,为君爨下炊。火尽桐亦灭,桐心不可灰。
如何坚白心,忽复生乖疑。恩怨成鄙贱,皑皑易为缁。
但怨妾薄命,不怨君心非。君心磐石固,君姑良不慈。
君姑并不慈,阿嫂气如雷。有嫂早岁殁,兄公亦随萎。
诸姑犹痴孩,举动遭鞭笞。我田曰万亩,荒芜更不治。
豪滑肆吞噬,宗社见倾隳。宗社日见倾,阿嫂岂无知?
大姑守贞静,嘿嘿凄肝脾。小姑与阿嫂,亲如连理枝。
缉翩为鬼蜮,旦夕相孽媒。且以凡民丧,扶服呼相追。
矧更缀天属,五内相崩摧。唯知宗社重,宁识妾身危。
上堂拜君姑,阿嫂性如雷。诸姑母怀内,戚痛母怀悲。
哀哀诸孤儿,弱不任鞭笞。我田曰百亩,不治生蒿莱。
忍令祖父居,夷为它人栖。阿嫂既骄恣,惟恃母持维。
君姑便大怒,呶呶尔何为?诸孤自有母,有母自能儿。
大妇持门户,小妇共指挥。小妇如侏儒,大妇栋与榱。
侏儒捐可求,栋折焉可支?岂以营营蝇,欲玷皎皎圭?
大妇善织组,善我红罗帏。贡我明珠珰,炤耀生光辉。
妇不解亲媚,呶呶尔何为?有妇不如无,不如早还归。
阿妇闻此语,呜咽前致辞。入门事阿母,阿母多仁慈。
坐侍阿母旁,行与阿母依。从此别母云,不得奉盘匜。
儿不堪驱使,遣归理所宜。阿母善扶将,如儿常相随。
堂上别君姑,泪下如绠縻。堂下别夫子,悲极语转迷。
结发事夫子,常誓无相离。今妾被驱逐,非君得主持。
妾梦留君旁,妾魂与君依。昔日流苏帐,独坐谁与偕?
今时玉阶下,寂寂生莓苔。夫子善扶将,如妾常相随。
东邻有好女,颜色艳朝晖。使可作婚姻,毋为弃妇哀。
大姑闻我去,向壁暗涕洟。诸孤闻我去,牵衣绕膝啼。
诸娣闻我去,远送于郊畿。执手语诸娣,努力事庭帏。
莫以废逐人,遂尔怀怨诽。当知妾罪深,非关母恩微。
惨惨天地昏,栗栗寒霜凄。肠随车轨转,心共驰云飞。
今日高堂上,明日沟水湄。不闻君语言,流水鸣湝湝。
今日君之侧,明日天之涯。望君不可见,涕泣起徘徊。
日月中天驰,荣华随时衰。可怜绝代姿,无命老君闺。
欲乘飞羽翰,随风入君怀。草死当复生,君恩倘中回。
安侍御,即安维峻,字晓峰,甘肃秦安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十九年(1893)转御史,未一年,先后上60余疏。日韩战败,安侍御又疏弹劾李莲英、李鸿章,甚至对西太后慈禧也有不满之辞。但疏上后竟被革职发军台。
李瑞清此诗,系从龚自珍《已亥杂诗》中“弃妇丁宁嘱小姑,姑恩莫负百年劬。米盐种种家常话,泪湿红裙未绝裾”而来,是采用比兴手法,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史诗之作。中国的叙事诗不发达,少有的几首(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也无以继承,再加上受到儒家诗教的影响,大都以抒情言志为主,使叙事诗发展到中唐白居易后似无第二人,几乎成为绝响。这种局面直到清初的吴伟业(梅村)手里才有改观。李瑞清的这首长篇叙事诗,继承了白居易长庆体和吴伟业梅村体的笔法,又受到当时盛行的小说、戏曲、说唱文学的影响,因而在诗作中,能将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艺术形象,准确而鲜明的表达出来,使读者受到很深的艺术感染。全诗平白如话而又切实感人,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但诗中亦表现了诗人对安维峻即使为清王朝所弃逐迫害,而仍依依难舍之赞叹,寄寓了梅庵自己对清王朝不能割舍的封建思想。
李瑞清虽然留恋清王朝,但他对祖国还是挚爱的,总希望她强大富强起来。当日本帝国主义正准备大举入侵中国时,他对那些抗日的爱国志士,表示无限钦佩。同时,在《赠日本人某》一诗中,他强烈希望中国与日本能友好相处:“唇齿原相依,同根莫相催”,表现出了一个中国人的拳拳爱国之情。
李瑞清写诗以“同光体为准则”,古文创作则效法桐城派。陈三立《清道人遗集序》云:“道人既书法号近古,所为文章亦能。务摹《太史公书》,发舒胸臆,有所刺讥狎侮,欲以寄奇恢诡之趣与之合。他诗词皆黜凡近。”
二
李瑞清虽占籍临川,但自幼生长在湖南。25岁以前均在湖南求学,并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出身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他的叔祖临川李宗瀚(春湖)是清代乾隆、道光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喜聚书,癖嗜金石文字,诗文也推重一时;叔父李联琇除了是光绪诗坛上的重要诗人外,学问淹贯,自天文舆地、名物训诂、典章制度,旁及琐闻轶事,以至考证解释等都有独到之处。这些都对少年李瑞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李瑞清自小善书,下笔坚实,博通兼善。他少习北碑,工于大篆、两汉碑碣,心摹手追,能以篆籀之意行于北碑,自成面目。他的书法兼备众体,篆录行楷无所不能,传世者以北魏碑体为时所称。在《自叙》里,李瑞清写道:“余幼习训诂,钻研六书,考览鼎彝,喜其瑰伟,遂习大篆,随笔诘屈,未能婉通。长学两汉碑碣,差解平直,年二十六习今隶,博综六朝,既乏师承,但恁意拟,笔性沈脚,心与手忤,每临一碑,步趋恐失,桎梏于规矩,缚绁于毡墨,指爪摧折,忘其疲劳。光绪甲辰(1904),看云黄山,观澜沧海,忽有所悟,未能覃思锐精以竟所学,每自叹也!”非怪后人评价时,有“(瑞清)书法,博综汉魏六朝,上追周秦三代,各体皆备,尤工大篆今隶,然又‘一波三折’,自成一体之誉”。故求字画者接踵盈门,连日本人也风闻渡海,追相求救,并争购他的作品。
柳肇嘉《清道人传》云:“(瑞清)家贫,仰食者众,鬻书沪上自给,求者如市,然非其人,虽千金不可得。……尝以学书从篆,始诏门人。间临魏晋以来法贴,别诸家源流正变,如班书之有《艺文志》。……山水法清湘、八大山人。花卉写南田,画佛尤妙,流传绝妙。盖先生以篆作画,以画作篆,合书画一炉而治之。”蒋国榜《临川李文洁公传略》亦云:“公于书无所不通,喜以新意释《说文》;文学《庄子》、太史公;诗摹汉魏;金石考据,书画鉴别,莫不精至。”
李瑞清的书法,秀者如妖娆美女,婀娜多姿;壮者如勇士横槊,锐不可当。一时为世所称。在书界,瑞清与曾熙(农髯)知交最深。瑞清宗北法(被称为“北派之杰”),熙宗南法,时有“南曾北李”之称。曾熙评李瑞清书法曰:“李仲子于古今书无不学,学无不肖,且无不工,其所以过人者,能以隶法穷古人荒寒之境,古之所谓拙也,乃吾仲子之工也。此其所以过人也,若大俯仰信屈,神明内运,手无工拙,目无古今,此固髯所不多让者也。独仲子为篆,则以神遇而不以形遇,其伸也若蹲,其仰也若垂,其抱也若背而驰,其激发也,若执圭升堂,雍和而有节,其谲而变也,若海怒兵严,而莫测其蕴也。静而观之,宗庙之上,俎豆之旁,钦钦乎其容也,是殆陶铸文、武而糟糠秦、汉也。”
李瑞清的画初学梅道人、黄山樵,后学倪云林,晚年师法龚半千、八大山人(朱耷)、大涤子(石涛)等人。李瑞清十分欣赏南宋江西画家杨无咎的高尚品节(不与秦桧等人为伍)和冰枝铁干的梅花(画卷),深受启迪,故作品自具冷峻坚毅的特色。瑞清对国画技法造诣极深。他善作山水、人物,极为工细。他泼墨山水,但见“参天黛色横斑斓”;他命笔画松,但见“涛声浩浩翻秋空,破壁飞动来真龙。云从龙兮龙化松,时云时雨青濛濛。画此者谁临川李,玉梅花庵清道士”(吴昌硕《清道人画松歌》)。真是个“笔力所到神吸嘘”,无怪乎一代国画大师吴昌硕对此赞赏备至。同时代的大词人夏敬观也咏道:“梅庵作书技称绝,点画直造古人拙。有时画水还画松,墨花着纸磨不灭。”(《赠李梅庵》)瑞清的山水轴,不以气势胜。画瀑布下泻,静穆而有韵趣,在画派中别具风格。晚年偶画木石,遒劲超逸。
李瑞清既是一位诗、书、画全才的杰出艺术家,又是很有造诣的书法理论家。在书艺 源流的探讨上,他有不少独特的见解。李瑞清的书艺特色,特别是发展篆书艺术,以及他的书学见解和对书艺渊源的考订,都是值得重视的。不论在书风和书艺研究上,他都开创了一大流派。传李瑞清书风之神的是他的学生胡小石、张大千和侄儿李健等,其书学理论的传人是胡小石。
在《清道人遗集》、《清道人遗集佚稿》中,李瑞清辑有许多谈书论文的文章。在他的故乡临川,亦保存有梅庵论书法的书信。
1919年8月的一天,李瑞清由南城视学路过临川,夜宿硝磺局,准备次日晨搭船去南昌。当时素爱书法的临川学人何砚青,尤嗜颜体,闻李瑞清至,漏夜往拜求教,但值宾客满堂,无容身之地,乃匆匆辑辞。李瑞清尾送至门,说,:“你明晨再来。”次日清晨,何砚青再往。守门者说:“道人五更舟行,留书一封,嘱交先生亲收。” 何砚青打开胀鼓鼓的信袋,只见信上写着:
-垂询学书之法。书学虽小道,贫道习之凡四十年,以笔性沉槌,而质又弩下,年垂五十,一无所成。吾子学颜书者,今请为吾子言颜书。鲁公初学褚登善(按:褚登善,即褚遂良,河南人,因书法闻名于当时,故后人多称褚河南,王羲之所书《兰亭序》,褚遂良临池可以乱真),后人文殊般若(按:文殊般若,帖名《金刚经》,书者名钟鳐),而悟夏承顿挫(按:夏承的帖名叫《夏承碑》,书者是后汉三国时的蔡邑。顿挫是临夏承碑的一种笔法,顿是指落笔,挫是指起笔),此真迹灼然可寻者也。本朝学颜书者,首推钱南园先生。南国颖悟,从折钗股而屋漏痕(按:折钗股、屋漏痕,都是指临颜书之笔法。如写司令之“司”字,在写第一笔到转折时,必定要像弯折的金钗一样,有肉有骨;屋漏痕,就是折钗股之内面,例如“司”字一笔转折处外面像折钗一样,但内面要有水从屋上漏到地下一样的痕迹显现,使字体美观,这是南园学鲁公的新创造)。故其挥毫苍劲磅礴,气拔山河,无软弱臃肿之弊。何子贞由《黑女》(按:黑女,帖名《黑女痣》)改临鲁公。贞老高人不衫不瘠,无复鲁公严正之概(按:何子贞从《黑女痣》来改变鲁公面貌,弄得很不像,这里李瑞清说他“不衫不瘠”,是指摘他的意思)。书学虽小道,实如其人耳。
李瑞清原信是用十六裁毛边纸书写,字大寸许,雄健优美,既是一篇精湛的书法论文,也是一件书法艺术的珍品。何砚青如获至宝,即请文宝斋裱成折式收藏。抗战胜利后,李瑞清此真迹曾在南昌参加书法展览,观者络绎不绝。解放后,原件存抚州市文化馆作为文物保管,不幸于十年浩动时蒙难。
作为清末民初的杰出书法家李瑞清,即在当时就享有盛誉。近人马宗霍《霎岳楼笔谈》评曰:“清道人自负在大篆,而得名则在北碑,余独爱其仿宋四家,虽不形似,而神与之合,其行书尤得力于山谷,晚岁参以西陲木简,益臻古茂。然不无矫揉造作之处,世人不求深造,一意颤抖效之,古意全失,遂成诟病。”
至于“北派之杰”的李瑞清的渊博才学和诲人不倦、奖掖后进的人品至今仍是值得称颂的。
三
李瑞清于光绪十七年(1891)举湖南乡试副榜第一,因非湘人,不合惯例而被注销。光绪十九年(1893)年回赣乡试,光绪二十年(1894)年联捷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官至学部侍郎,散馆以道员分发江苏。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李瑞清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总办两江师范,后三署江宁提学使。
作为一代书画艺术家,李瑞清在任职两江师范学堂(即今南京大学前身)监督(校长)期间,敢于首创开设绘画、手工(工艺)等新课程,为我国培养了第一代美工教育人才,这在我国的教育艺术史上,早有定论。由于李瑞清大力倡导美术教育和音乐教育,学生受其影响甚深,门人颇多。从这个专科毕业出来的学生,如张大千、张善孖(大千之兄)、胡小石、吕凤子、姜丹书、经亨颐等,都是他的得意门生。姜丹书和经亨颐后来在杭州创办浙江两级师范,培养了潘天寿、丰子凯、吴梦非、王隐秋等画家;另一些学生又在北京创办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培养了李苦禅、俞剑华、王子云、雷圭元等名人。当代著名的绘画艺术大师刘海粟在办上海美专时,国画系就聘潘天寿、张大千等为教授,教书法篆刻的名家则有李健等人。可见,作为祖师爷的李瑞清,无疑是一位传薪度针的艺术教育先驱者,特别对我国美术人才的培养有着卓越的贡献。
李瑞清还是旧中国最早提倡新学,引进西方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开拓者。在他主持两江师范学堂期间,为了提倡新学,曾聘请了许多日本籍教师,因此入学的学生一进校门就开始逐步掌握外国语。他教导学生除阅读中国传统的学问经、史、子、集外,还应多浏览自然科学书籍。所以,从两江师范毕业出来的学生的学识也就有别于前此的封建学者,普遍眼界开阔而富于创新。
李瑞清德高望重,蜚声学坛,又有着非常严谨的治学精神。因此他对学生要求也极严,并善于发现人才,孜孜不倦地培养人才。他是学堂监督,但始终坚持亲自执教。一次李瑞清出题测试,题目出自《仪礼》。学生中的胡小石,因家里藏有一部清人张惠言的《仪礼图》,他小时候就爱看这书,这时便根据此书,有条有理地写了一篇文章呈上。当时新学已起,年轻人中已很少有人钻研三《礼》之学了。李瑞清发现学博物的人中竟然有一名年仅弱冠的学生能作有关《仪礼》的文章,大喜过望,遂特加青睐,并亲自授以传统的国学。由此可见,李瑞清对于不断输入的西方文化的精华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是兼收并存的。这对于九十多年前的学者和教育家来说,确乎是难能可贵的;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处理“中”与“西”文化的关系问题,也不无启迪。
李瑞清逝世至今已80多年了。今日文艺界、教育界只知李瑞清是位书法家,却不知在清朝末年,乾嘉诸老严谨的考据方法已从治经、治史、治诸子发展到考订金石文字方面,而李瑞清是其中最精深的突出者。他在主持两江师范期间,就以小学与今文公文羊学的门径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们从李瑞清那里学习鉴定古器物和研究吉金文字等。在李瑞清的悉心培养下,最早的两江师范学堂,除了产生一批书画艺术家之外,于古文字声韵训诂、经、史籍、诸子、佛典道藏、金石书画之学,以至辞赋、诗歌、词曲、小说无所不通的学者也不乏其人。如胡小石,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瑞清办学有一个宗旨,他深感国家贫弱,认为欧、美、日本诸国家之所以强盛,就是由于兴办教育、培养人才的结果,因此,他希望通过办教育以振兴民族、拯救中国。
李瑞清在清王朝被推翻后,更致力于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他以遗老身份退隐沪上后,生怕他的一些天资过人的学生埋没不闻,遂命几位得意门生至沪留住于家。他一方面教他的子侄辈,一方面亲自加以指点深造。如胡小石,经学治《公羊春秋》,史学治《史记》,精于书法,精于鉴别书画文物,主要得力于这一阶段李瑞清的精心培植。1919年,即李瑞清逝世的前一年,张大千正式拜李瑞清为师,成为他的入室弟子。
四
李瑞清28岁中进士,30岁即授职江宁提学使兼两江师范学堂监督,可说是少年得志、青云直上了。但李瑞清虽在诗、书、画上名绝一代,个人感情上却屡遭不测。李瑞清的晚年生活多郁郁寡欢,这除了他是一个恪守封建帝制的清朝遗老外,更主要是由于他婚姻上的一再变故。也许这种不幸,更激励着他对书画艺术的执着追求。
还在少年时期,李瑞清的才学、人品就被他父亲的一位好友、湖南常德人余诈馨所看中,遂将自己的爱女聘于李瑞清为妻,谁知这位名门闺秀未婚即夭折。余诈馨继以第六女梅仙嫁瑞清,不料此女亦红颜薄命,补婚不久便成了黄泉路上之人。余诈馨爱惜瑞清这位人才胜于自己的女儿,竟置连失二女之痛而不顾,又许以第七女玉仙,但又先于瑞清而亡。瑞清遂鳏终身,又更字“梅痴”,以寄托他深沉的哀思和隐痛。在接连遭受这一连串的沉重打击之后,李瑞清痛不欲生,每作诗文痛悼之,并自此以“梅庵”为字。他所作的《春日元配余梅仙墓下作》和《邓尉看梅悼逝》,都是悼念梅仙的。柳肇嘉《清道人传》还记载李瑞清“捷南宫时,夜读中寒,遂致阉疾。或以书画不娶为其三绝嘲之。食量过人,尤喜持螯,因自戏号李百蟹。”
李瑞清一生的大半时间都在江宁(今南京)度过。狄葆贤《平等阁诗话》卷一写道:“君贞固醇笃,礼法自持。即宦游秣陵,频以事过沪相见,温粹朴素,依然儒者,一时人士俭奉为楷模云。”
宣统三年(1911)李瑞清官署江宁布政使。但就是在这一年的10月,爆发了推翻清朝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当时,驻在南京的新军发动兵变,随即革命军进入南京。江苏都督程德全因见李瑞清在省人望甚高,重礼聘其任顾问,李瑞清坚拒不纳。孑身走上海,着道士装,隐姓埋名,自署“清道人”,以“清之罪臣”自居,在沪靠鬻书画自给。
“骨折心摧泪亦干”,李瑞清终于1920年9月在上海病逝,享年54岁。在长长的送殡行列中,引人瞩目的是国画大师吴昌硕、书法界南宗首领曾熙,和书画界名流王一亭等生前好友;青年时代的张爱(即现代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也以李瑞清入室弟子的身份护灵扶柩,至南京的牛首山安葬。据蒋国榜《临川李文洁公传略》云:“群以公遗爱在江宁,挽葬牛首。曾公(熙)严寒犯冰雪为公卜兆。既葬,复于牛首山雪梅岭罗汉泉旁筑梅花庵以祀公,其高谊不减戴南枝之葬徐俟斋也。”
据说,李瑞清去世前几日,曾为人画松一桢,题云:“我闻郑所翁,画兰不画土。哀哉孤臣心,脉脉向谁语。余亦寥落土,怀罪海滨处。写此老松枝,思之泪如雨。不能化龙飞,后凋何足数。”相传此为李瑞清的诗书画之绝笔。故国旧君之感,可谓至死不忘,此时距清室已亡九年矣。我们不必为李瑞清讳,这位近代史上杰出的艺术家和教育家实际上也是一个旧道德旧礼教的殉道者。
李瑞清去世后,已被推翻的清末代皇帝溥仪曾追谥他为“文洁”。他的遗文由侄儿李健等人搜集编成《清道人遗集》四卷(另有《清道人遗集佚稿》)。一卷为文,二卷为古近体诗,三卷为各种题跋,四卷是书画论文与书信。此外尚有《围城记》一卷,记民国军队围攻南京城的情况,虽带偏见,但所记尚属实,可补史料之阙。
瑞清无子嗣,仅有一侄,名健。今抚州市羊城路,原名梅庵路,是以李瑞清的号命名的。梅庵先生曾在这条路上居住过。
对于在中国近代文艺史、教育史上作出杰出贡献的诗人、书法家、画家和教育家李瑞清,我们所知甚少,研究还是非常肤浅的。原因有二:其一,从近代诗歌来说,我们过去所着力研究的,无非是以龚自珍——黄遵宪——柳亚子为代表的进步诗歌潮流,而对于所谓“宋诗派”、“汉魏六朝诗派”(李瑞清即可归于这一派)、“中晚唐诗派”则斥之为落后的、反动的东西,根本不予研究;其 二,近代文学(包括艺术、教育)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是从事近代文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但与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的文献工作相比,它仍然是个相当薄弱的环节,这无疑阻碍了整个近代文学(包括艺术、教育)的研究过程。李瑞清研究的资料缺乏,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关于李瑞清的研究,特别是他的诗歌创作和艺术、教育成就及理论的研究,国内还未有论述(台湾由于对张大千的研究,李瑞清书画的研究已有专著问世)。本文是一篇试写稿,谬误在所难免。不妥之处,敬请专家教正。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术界对李瑞清诗、书、画和教育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则是本文最大的奢望了。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