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时间:2025-04-22 16:00-22:00
策展人:刘畅
第三条岸
王太斌的画布拥有直白的底色,来自感官的“偶然之我”,开放性使他在不同的叙事情节中始终保持画面的未完成感。“意外痕迹”令艺术家在作品中的存在变得明确。
I.凝视
身处后全球化时代,95后“网络原住民”的自我身份认同更加凸显“模块化拼贴”的特征,囿于纷繁的碎片信息,“精神孤岛”成为庸常的现世困境。这迫使艺术家的工作必须理智地面向超验的艺术本体。
II.模糊
“绝对”与“苦修”常常形成互文。在太斌的创作中,神性从未被悬置,他始终在场。
流动的丙烯与油画媒介层叠对撞、晕染,雾霭模糊着画中人的轮廓与身份。
湛寂的冷蓝色调让画面归诸必然,缺失的图像又挑战着画幅的感知边界。艺术家不动声色地引我们坠入一个混沌且有序、错综复杂又密不可分的时空系列中,在同一个时刻见证量子涨落、星晷偏移、火山喷发、冰川消融...
宇宙的弦论总以寓言或谜语的深邃叙事不期入梦,模糊而生机勃勃,穿透了天幕、水域、远山、叶丛,潜居于一切物质之中。
将纷繁无序的梦境材料塑造成形,便是艺术家所能从事的最艰巨的任务。这要求其感性的语言/形式准确,更为准确。
在太斌的画面中,月光燃烧如炬,幻化成丝。这恰是他的潜意识中自我的显现。他将个体经验的孤独上升为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
水本无岸,无法可得。月与人隔海相望,(思想与感官)也终将重新汇合。
III.空性
我们不难从画面中看出艺术家对于德国浪漫主义绘画的致敬、解构、再创作,将艺术史中代代相传的经典作品作为文本,不仅将人类不同时期经历的类似困境对照并置,还辩证思忖着社会文明、科技变革、自然环境、人类精神,分别的“在场”与“缺席”、“可见”与“未知”。联合他对于蓝色近乎痴迷的重复,薄画法与多层覆盖使画面呈现出因时间沉积所产生的痕迹感,以及化石、木板等材料的选择,这种综合创作实践最终指向对“永恒”议题的论述。
特别的是,他的作品不加雕琢地呈现出东方美学的浪漫气质,水墨画的笔法、移步换景的动势、甘于寂寥的情操、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观。身处其中,观者可泛舟独钓,与上古神兽为伴;亦可带上小狗开启未知冒险,追问海鸟传讯的来意;更可隐于山海,迎接生命河水触碰肌肤时的清凉。
在《旅行者》中,画中人物形象模糊,周遭环境诡谲莫测,画面永恒停止在主人公蓄势待发、欲将起航的瞬间。
在整个展览中,艺术家的创作为我们营造出一个一切暂且还未发生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层叠的蓝色成为连接现实与超验的桥梁,凝固着无常的空性,守护着意识的月白。在这反反复复的蓝色中,艺术家的创作手法不断精微,观者的心量可以无限放大。
在最新的两幅作品《冰》、《川》中,艺术家通过颜色渐变与冰川的形状叠加,构造了奇妙的空间关系,去掉了以前常出现的人物、飞鱼...视觉焦点从具象物象转向内在感知。叙事更加注重留白的空间感,表达形式也更为洗练、抽象、纯粹。
同时,“立轴”连接着宇宙万物,大面积的蓝调平静地包裹着画面,仿佛一切纷扰妄念都在此刻无声消融...这种构建感与交互感来自艺术家的创作手法,刻意保留意外痕迹与形状。
太斌工作、创作时的状态正如巴什拉在《水与梦》中描绘的“静观状态”——在一个深度的远景中沉思,与外部保持着从容的疏离,剥离物质的“相”,显露出人的绝对主体。
然后留在这里,生生不息。
文/刘畅
王太斌
1995年生于山东德州
2018年本科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油画三工作室
2024年硕士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油画系,师从张淳大宝教授
安泰实业日照中心美术馆艺术顾问
九零创作画社油画公会副会长
吴冠中艺术馆特聘画家
山东省油画学会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油画学会会员
尊蓝新青年艺术大使
现居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