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河山—中国青铜时代的兵器

          展览名称:铸河山—中国青铜时代的兵器
          展览时间:2025/10/01~2026/01/04
          展览地点:[江苏]-苏州市虎丘区长江路399号-(苏州博物馆西馆)
          主办单位:苏州博物馆
          参展艺术家:文物

        展览地点: 苏州博物馆西馆二楼国际厅


        铸河山—中国青铜时代的兵器

        前言

        青铜时代前接石器时代,后启铁器时代,因人们主要使用青铜生产工具、挥舞青铜实战兵器而以材质冠名。中国青铜时代却由于青铜礼器的繁盛和文献书写的传统而变得内涵深邃,它既可与夏商周的王朝历史对应,青铜本身亦成为中国早期文明的象征,这样的认识多发轫于他无而我有的青铜钟彝。如何由中国青铜时代探寻古代文明发展的共同经验,中西皆持之兵刃也许能另辟一条路径。

        中国青铜时代的兵器类型庞杂,有弓矢、斧钺、戈戟、枪矛、刀剑、甲胄、车马等,又各具金银铜铁、草木竹石之材属。本次展览回归兵器物质性,分溯创造之源:弓矢斧钺或是承接上个时代的遗产,车马刀剑可能来自另一种文明的馈赠,枪矛迭代有文化交融之赞助,戈戟更新亦受理念转型之影响。百态千姿的兵器熔炼出作为时代产物的共性,是先进理念的凝聚,是精密制造的结晶,是文明互通的旁证,是社会变革的利刃。这些共性恰是中国青铜时代的世界性,也揭示出早期文明交流圈的存在。

        不过中国青铜时代独有的技术与审美、礼仪与思想使得每一件兵器在共同经历了井然生产、等级规范与荣耀凯旋后,仍能各具旨趣:由下寺倗矛的镂孔一眼望出,是华夏独特范铸技术的妙到毫巅;饕餮从鼎腹攀至戈援,给三角援铜戈增添一抹神秘色彩;为习射隐去的箭镞锋刃看似是祀与戎的分野,实则是兵与礼的合流;千年的文学积淀可赋予太湖边一柄无主之剑“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浪漫想象。孔子言:“胡簋之事尝学之,甲兵之事未之闻。”然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了解兵器的生产与使用,发现其中的术与美,探索个体之兵与时代、与社群、与个人的互动当是展览由今观古的趣味所在。

        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由秋入冬正近《周礼》“大阅”之期,展览能应时而生,离不开云南省博物馆、枣庄市博物馆、滕州市博物馆、辽中京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的倾力支持,在此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谢晓婷

        苏州博物馆 馆长

        二〇二五年十月

      Processed in 0.180(s)   6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