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立辰

        作者:核实中..2010-07-07 10:09:45 来源:网络

        在当今画坛享有盛名的张立辰先生是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如同自己画风的姿肆雄浑、气格高迈,张立辰的性格也直率、豪爽。在一个中秋节的下午,我上门请画家回忆下放向阳湖的经历,并顺便阐述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他欣然答应,首先很干脆地概括了两句话:“干校三年,因祸得福。”

        张立辰出生于1939年,26岁时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师从艺术大师潘天寿,专攻大写意花鸟画。1970年5月,他所在的人民美术出版社集体奔赴咸宁干校。与大多数同事有所不同,张立辰是被押送着抵达二十五连的。原来在1969年岁末,他突然被工军宣队以“炮打江青”的罪名秘密关押,遭到严刑拷打,但他血气方刚,拒不“认罪”,因而直到下干校,“问题”仍未弄清。他的“同案犯”还有张广、徐希、王云光、刘汝阳等青年画家。开始时,管理这批文化人的北京军宣队比较“左”,说了不少过头的话,做了不少过火的事。好在不久就由湖北军宣队接管,负责人李晓祥政委头脑清醒,经过深入调查后,在崐“四五二”干校总部的大会上宣布:“干校的任务一是抓生产,二是抓运动。但我看了文化部带到咸宁来的一些案子的材料,如果真的属实,不少人该枪毙,实际上不可能真是那么回事!”这话极大的稳定了“军心”,干校再没有人人自危,尤其是张立辰等人顿时感到“换了空气”,压抑的心情稍稍得到舒展。

        健谈的张先生讲述往事时声音洪亮,毫不掩饰内心的激动。因为我以往采访过不少人美社的画家,对他们在干校的生活情形略有所知,便插话道:“当初‘五七’战士除了精神压力之外,体力劳动也是很苦的!”他点点头,简要介绍自己因政治上受压,便憋着一股气参加各种劳动,从不服输。有时挑担重达240斤,挖水渠一天完成七八米长的任务,可以说是一人干了几个人的活。1972年初夏,他回京和苦等着他的恋人、青年教师胡萍结了婚,没多久又返回干校劳动改造……

        对张先生的这番讲述,我有点不解,既然他在向阳湖受压受累,为何今天反倒认为大有收获呢张先生见我心存疑惑的样子,解释道:“我在干校虽然受了不少委屈,但从正面解释,这种经历总比平平淡淡要好。也许人生如此才称得上完整、全面,否则会留下缺憾。向阳湖造就了一个时期文化人独特的深刻思想,这是在正常情况下不易得到的。就我个人而言,干校可谓是‘天赐’一个深入实际、体验生活的机会,既开阔了视野,又拓宽了题材,对艺术创作影响甚大。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一个画家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经过摔打、锻炼,就能加深对生活的感悟,创作出来的东西才耐人寻味。”接着,他举例说,昔日在咸宁,曾多次目睹山中竹子挞风鞭雨的神姿,从中得到了同命运抗争的力量。至于下湖捞莲子、拣菱角,也平添了许多生活的乐趣。有时撑船到湖里,边打鱼边观赏落日与晚霞下成群的野鸭,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让他感到畅快无比!

        张先生的叙述饱含诗情画意,我不自觉地陶醉其中,仿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他谈兴更足,继续介绍说:“最让我留恋的还是向阳湖的荷花,叶大如伞,杆壮似杵。我从小在微山湖边长大,也没见过荷花这么粗,这么大。偶尔遇上暴风雨,荷塘里荷叶低头,我摘取一片大荷叶盖在头上,躺在船上剥莲蓬吃,这种生活颇似仙境,一般人享受不到!我现在讲课,经常向学生宣传向阳湖的荷花,甚至想找机会带他们去向阳湖写生。我从干校回京后,画了不少荷花,还曾以荷花为题材办过专题画展……”

        说着,他找出一本印刷精美的8开本《张立辰画集》送给我。我马上逐一翻阅、品赏起来。里面画荷花的作品果然不少,百余幅国画中以荷花命名的占了十分之一,如《墨荷》、《秋荷》、《新荷》、《夏日荷塘》等等。其中有两幅还题上了同一首诗:“风来一片云,水漫几重烟,残荷听疏雨,簌簌不觉寒。”不用猜,这一定是向阳湖的观赏心得。可以说,没有干校的生活体验,就没有今日张立辰笔下的荷花。

        听罢张先生的畅谈,翻毕他的画册,我明白了画家为什么说干校使他“因祸得福”。毕竟是位艺术家,他对咸宁开发向阳湖文化也十分感兴趣,评价道:“文化部干校设在咸宁是个偶然,这是咸宁的幸运。历史不会重复,尽管有损失,但得到的东西也不少。你们现在挖掘干校文化,可以留下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教育子孙。如果适时组织京城干校文化人回咸宁参观,我想不亚于当初下干校的意义。”此语甚当,我离开张先生的画室“渔人草庐”前,盛情预约他先行一步,早日重返向阳湖一游!

         

         

         

      Processed in 0.147(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