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阳谈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

        作者:核实中..2010-07-09 15:16:25 来源:网络

        问:此次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主题是“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对“中国风格”的强调,其实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担当起一种责任,您如何理解这一主题的意义?
        杨晓阳(以下简称杨):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大大提升,随着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政治、军事上的国际地位在世界范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比较而言,中国文化的现状,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后中国发展的需求。尤其在美术上,我们的美术创作不乏其人,美术大军在数量上居世界第一位,我们也不乏专业人才,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标准的、高品质的人才太少,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在世界美术格局中占有一定地位的人才。所以,我们强调“中国风格”的主旨也在于此。
        问:面对如今门类繁多的展览样式,我们如何在一个大型艺术节中凸显美术的力量?
        杨:这个展览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委托中国国家画院承办的。其社会功能和学术定位是中国唯一的、是最高水准的全国展览。因为有这么高的要求,所以采取了新的模式,这个模式是过去历届全国美术展览所没有采取的。即全国画院和专业机构推荐,展览艺委会提名两种方式并行。当今的全国美术展览,基本上是“新人新作展”。那些功成名就的、多达700位的评委和年龄段在60岁至90岁的老艺术家均不能参展,而他们代表着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最高水平,但由于全国美展的评选机制和惯性的限定,使这两部分人不愿意或者不能参加。其所评出的金银铜奖,按以往的说法,对全国的美术创作又形成了一种误导。而这次展览由各地申报和艺委会提名进行,这是一种创新的模式,弥补了这个缺陷。纵向地讲,“时代丹青”,在年龄段上是“全覆盖”,即在中国大地上,任何阶段年龄的作者都有可能参加这个展览。
        这个展览由中国画、油画和版画三个画种组成,作品总数量限定在300至350件,一个画种平均下来有100张左右。由于对参展作品的艺术标准要求很高,评选的程序很严格,所以进入这个展览难度较大。60年来,中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美术人才,而经过我们所创新的评选机制和程序,选300件作品,一定能够选出代表中国当代最高创作水平的作品,使之成为中国唯一的、代表中国美术最高水准的展览。
        问:按照您的设想,这种展览模式的设计和具体实施后,对其成果,您有何期望?
        杨:首先是这次展览的策划时间和最后确定这个模式的时间非常短,可以说在评审会前一天的晚上才确定下来,并即时地请示了文化部有关的领导,请示了艺术司,肯定这个报告,这是事实。其次,我认为此前没有这种模式可以借鉴,所以这种模式的确定,应该是成果之一。再者,它一定是中国唯一的、最高的、全覆盖的,把所有的展览都变成了我们的展览的独特模式,这个模式是最好的模式,这个程序机制是最新的,这个展览由于它的全覆盖性,展出作品的水平和知名度一定是最高的。最后,就是我们办这个展览,在点名的时候,明确地强调了“中国风格”,强调了“时代丹青”,一是对艺术精神的体现,一是要有时间跨度。这里面有在其他的展览里可能没有出现的百岁老人,也可能有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如四川就有一位百余岁的老人,也有20余岁的新人新作,时间跨度有100年。由于具备了以上4个特点,所以我认为它是任何一个展览都比不上的、是最全面的、最高水准的、唯一的展览。
        问:您担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伊始,就为画院提出了“五个一”工程,其中有“办一个论坛。”这次您强调提出由此展延伸出“中国美术论坛”的举措,是源于怎样思考?
        杨:这个大展必然会伴随着一个论坛,这个论坛就命之为“中国美术论坛”,并可由此分出若干个形式的专题论坛。“中国美术大展”和“中国美术论坛”是中国国家画院的两个重要事件,是国家画院从今天开始的两大任务。同时也是我们实施“聘一批大家,建一批画室,办一个大展,办一个论坛,收一批精品”五项重要工程工作的全面展开。
        关于论坛和大展所强调的“中国风格”分析,我认为“中国风格”就是写意。过去说中国画不科学,引进了所谓科学的美术,我认为这些概念都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文化自信的唤醒,无论是科学的美术,还是传统的美术,孰为胜出,最后都将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中国的艺术是世界上最高峰值的艺术。
        即日起,中国国家画院要按照文化部的高端发展指示要求去建设,使之成为代表中国美术最高水准,制定标准、确定规则,引领和导向中国美术发展方向的美术机构,推动中国美术的健康发展,使中国美术同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同步,并影响到下个世纪的世界美术。

      Processed in 0.177(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