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专访刘菊清教授

        作者:核实中..2010-07-15 14:33:13 来源:网络

        写在前面的话:在刘菊清老师80寿辰以及从事工笔花鸟画教学和创作50-60周年的纪念日,她的人生轨迹以及教学和创作方面的成就,在庆祝新中国华诞60周年之际所显现的美术史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她自身。她所反映的时代,她和她那一代艺术家为了传统艺术在新中国的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她和她那一代艺术家为我们留下的无数代表时代的优秀作品,都成为20世纪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而刘菊清老师这一个案的意义不仅仅是她在工笔花鸟画教学和创作上的具体的成就,重要的是她的艺术历程中与时代相关的部分,则是新中国美术史不可回避的重要的内容。

           ——陈履生《刘菊清:一个时代的个案》

          人民网记者:鲁婧(以下简称“记者”)

          刘菊清教授(以下简称“刘菊清”)

        记者:刘教授,在工笔画研习的道路上您师出名门,曾受教于陈之佛、谢稚柳、陈佩秋等一些工笔画大师,在继承传统过程中,您都汲取了哪些对您来说有益、有营养的东西?还有请您谈谈继承传统的重要性?

        刘菊清:继承传统是个大题目也是个老题目。花鸟画自五代两宋,从朴实真诚变而为精微灵动,如谢稚柳先生所说,赵佶“于花鸟,精巧深微,天机盎然,达到形神兼备的妙境”。这么好的传统的优秀的古典作品,理所当然要好好研究。

        我在跟随大师的过程中,耳濡目染,学到很多。50年代初,工笔花鸟画已经成为濒危画种,我因为有了几位名师的指导,通过学习才转变了轻视工笔花鸟的看法。在学习研究美术史、论和观摩、临摹古代经典作品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五代两宋以来的经典作品,以其极高的品位、技术和技巧达到了艺术高峰,在美术史上留下了绚丽多彩的篇章。从此,我下决心将一生精力放到工笔花鸟画的传承和发展上去,至今已经五十多年。

        对传统的继承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是对古典作品的读和临。

        六法中有一条“传移模写”,就是讲学习前人经验。学习前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塑造艺术形象的经验。临摹和模拟抄袭是有天壤之别的。优秀的古典作品中凝结着古代大师“师造化”的经验和智慧,师古人是学习他们概括提炼生活的方法,否则写生的时候会无从下手。

        二是对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学习。

        谢稚柳先生是鉴赏家、画家、史论家,我有幸听他讲中国绘画史。他从绘画的发展、画家的传承来谈,这对我后来的创作有很大影响。比如我开始在梅花山写生梅花,发现了问题,大自然里的梅花生长舒展,嫩枝条很长,但写生时画面有限,很难将姿态生动的枝干画进去。而古代有一些表现梅花的画作整株大枝,洋洋洒洒,很有表现力。我就去资料室翻遍画册资料,研究画幅原大比例,发现传统画法中画枝干是远处取势,胸有全局,画花则近观取原大,有的甚至将花画大一些,不放过细节。工笔花鸟画大多将花画成原大,这样比较符合传统的审美习惯。比如牡丹花画小了就像月季花了。(此例见我的文章《工笔花鸟画的写意》)这使我进一步理解了中国画传统中意象处理的特征。其实, “工笔花鸟画的写意”不是“大写意”、“小写意”的意思,而是指处理画面时要写动势,要写气势。

        三是写生创作。

        写生也是我的老师们非常重视的,认为此乃学画的基础。写生是艺术创作的第一步,无论怎么变,都要有个依据。画牡丹起码要知道其叶序分布为三叉九顶,要知道花瓣的基本排列方式,画出来要让人家看出来是牡丹才行。画鸟也一样的道理,鸣禽长个涉禽的嘴,这叫画错了,不是变形。必须对景写生,弄清楚自己要画的对象。尤其是“工笔花鸟画”,没有具象的写生就没有这个画种了。我们看五代唐宋的花鸟画作品,作者个个都是写生高手。写生能激发感受,触景生情,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出现什么样的画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研究形式美。线条、色彩、形体,在画面上如何组合才能形成美的节奏,陈之佛先生在这方面是很有讲究的。在画面的处理上高度概括,隐含着微妙的装饰画的意味。比如画梅花,他不是一个一个的画花瓣,而是用5个半圆形来表现,很有意思,但不是人人能学好、处理好的,弄不好就呆板了。

        继承传统就是将以上三方面结合起来学习,才能较快、较深的有选择的将传统为我所用。

        记者:刘教授,您不仅是著名的工笔花鸟画家还是杰出的美术教育家,请您谈谈您从教几十年来的心得和体会?

          刘菊清:我从教半个世纪,在教学上体会、心得当然不少,简单说就是高起点,求发展。
        古典作品千锤百炼、流传至今,可谓大浪淘沙,其中饱含智慧。古人云:取法于上流于中,取法于中流于下。陈佩秋先生主张,“既然要学,我认为就得从难”。谢稚柳先生也极为赞同“眼高手低”的说法。教学生一开始起点就要高。不怕眼高手低,眼不高手也高不起来,即使偶然手高,也会因为眼不高而觉不出高,最后舍弃。眼高当然要多看古典优秀作品,拓宽视野,明辨优劣;眼高更加重要的是要对中国画理论有所了解和研究。顾恺之、宗炳提出“传神”“畅神”说,标志着中国绘画的理论高峰,毫无疑问,魏晋六朝的“高论”,指导唐宋绘画达到高峰。

        在美术教学中,教技术是起码的,尽管绘画技术在发展,绘画工具和材料在出新,但是通过学习、摸索总是可以比较容易掌握的。比较困难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艺术的实质在于表现。表现什么,很多情况下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很难表达。我们画工笔花鸟的,面对自然界的花鸟鱼虫,写生也好创作也好,都要比真花真鸟更加活泼有趣、更加有意味,这就需要艺术加工,需要做意象处理,怎么处理,全凭个人对对象的理解。比如画传统题材梅兰竹菊,有关梅兰竹菊的文化含义是人赋予的,画的深层次的内容是民族文化,是意念的东西。正是作者赋予对象的这些审美观念,使得作品意境深远、生动有致、充满生命力。

        基于此,仅有创新、发展的冲动是远远不够的,创新和发展毕竟不是刻意捏造,各个人的作品风格是自然形成的。每个人的文化层次不同,作品的品位就会有高下。另外,每个人的感情不同,选题取材和表现方式也会有不同。关键在于作品要体现“生命力”。很难想象一个对生活对自然没有热情的人,能创作出美的画面来。作为老师,就要教学生通过多读书、细观察、求“博”求“精”,重视培育自身的艺术修养以及文学修养,不仅重视中国文化传统,也要从外国的优秀艺术作品中汲取营养,人品学问要齐头并进。作为老师,自己要精研理论、勤于实践;教学生要无私奉献、倾囊相授。

        工笔花鸟画的传承和发展有赖于几代人的努力,工笔花鸟画的传承和发展是我为之努力一生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我愿当人梯。

      Processed in 0.148(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