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11-12 11:45:09 来源:网络
17日下午,国画大师宋雨桂先生在沈阳的家中亲切接见了来自家乡的客人,并接受了本报的独家采访。
家乡来人了
宋雨桂先生名气很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宋雨桂先生朋友很多,家中总是高朋满座。在采访这位国画大师之前,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我们都做了认真估计,惟一估计不足的是他对家乡人是那样热情和对这次采访的重视。
17日 14时 30分,在宋雨桂先生的学长、本报《艺术抚顺》顾问李明耀先生引领下,我们走进了宋雨桂的家中。此时,我们比约定时间正好迟到了半小时。正坐在画案前的宋先生看到我们后马上起身迎上前来,脸上没有流露出丝毫的不快:“我一向是‘防火、防盗、防记者’,不过因为你们是抚顺的媒体,家乡来人了,这回我不用防。”一句玩笑立刻拉近了大师与记者的距离。文体生活部主任衣锦晖向宋先生转达了丛滋忱总编的问候,并受抚顺晚报编委会委托赠送了“特殊”的礼品。当宋先生接过礼品时,这位阅尽沧桑的艺术家非常动情:这是装在 6个镜框中的 31幅报纸图,是宋先生于 1958年至 1960年在家乡期间为抚顺日报创作的部分作品。“没想到这样全!”“这幅我没有。”“这幅我怎么一点印象都没有呢?”“你看看这幅的构图,我那时候行啊!”“这幅插图是抚顺发大水那年画的,那天我从报社回家途径葛布桥时,眼看着洪水就要漫过桥面呀。这画我记得最清。”虽然自己已经收集了这一时期的作品,但是眼前这些还是让宋先生十分欣喜:一会儿举到手中,一会儿摆在案上,一会儿又换副眼镜, 6个镜框翻来复去地爱不释手。
家乡人亲呐
面对自己早期的作品,宋雨桂的思绪回到了过去,话题就此展开。“那时候我的稿费真没少得,不过没多钱,一次也就一二块钱。你可别小看这点儿钱,能吃好几顿啊。我记得有一个月领了六七块钱的稿费,给我妈后,老人乐坏了。”都说往事不堪回首,可是提起过去,让人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宋先生难忘家乡一片情。
从幼时是如何来到抚顺,又是如何在抚顺读书、工作,怎样考进了鲁迅美术学院,怎样在中国画坛成长、名扬四海……话匣子一旦打开就收不住了,连藏在心底多年的秘密,他都向记者详细道来。因为是名人,应酬很多,采访时常被电话打断,但是很快就继续进行了,因为对于这些“不速之客”,即便是来自相当级别的电话,宋先生的回答是:“对不起,我正在接受家乡媒体的采访,有什么事过后再说。”
对宋先生的采访,大多是往事重提。所以当我们提问时,他也会时不时地询问“故人今安在?”并自语道:“应该回家看看这些老朋友啊!”
谈到兴起时,宋雨桂铺开自己刚刚创作不久的几幅作品,让大家欣赏,并豪气十足地说:“当今,谁敢像我这样用色?”
不知不觉间天色暗了下来,原定 2个小时的采访已经超时了,可宋先生依然兴致勃勃,根本看不出这位 65岁的老人今天是凌晨 3时才上床休息的。对于记者“为家乡人写几句话”的要求,他毫不犹豫地应允下来。推开了记者递过去的钢笔,他挑了支毛笔,在画案铺上纸,亲自倒好墨。“写什么呢?”想了想,先生欣然落笔。也许情绪有些激动,纸上甩了几点墨,不顾大家的劝阻,他用笔一抹,宣布作废。
第二张写完,又觉得用词不甚满意,他又撕了这张。写到最后这张时,他时想时写,最终写下:岁月飞逝,风雨潇潇,离乡四十五载沧桑人生,难忘抚顺故乡一片情;田千户(田屯)、抚一中,父老真谊同学眷恋,扶我走过不平路,丹青骄艳得厚土。
采访结束后,宋先生坚持设家宴招待我们,席间一再告诉记者,如果遇到他的老朋友一定带个好,并且争取在近期回到家乡,为家乡做点什么。
整个采访过程中,看不出宋雨桂是位“国宝级”的大画家,而他豪爽直率的性格更让人无法想象他吃尽了人间苦头。那么,国画大师向记者吐露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又是怎样从一名普通的学生成长为中国屈指可数的大画家呢?本报将在周二、周三的报道中揭开这些秘密。
来源:网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