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10-08-19 12:12:18 来源:网络
走进刘旦宅的知白堂,看到他用铅笔在纸上勾勒马的轮廓,画案上已经放着多张,勾勒出马的多种姿态。在我的印象里,刘旦宅每创作新画,总是先用铅笔勾出草本,并数易其稿。而画马则是他的“看家戏”,应该是驾轻就熟的了,何须这样反复勾描。莫非又要有新的作品问世?我说:“你在创新?”他说:“不,我在复古。”原来,他要画李白的《天马歌》。我说:“你不是画过天马吗?”他说:“过去画的是我心中的天马,不是李白诗中的天马;现在要画李白诗中的天马,就要研究唐人画马的方法。”我说:“你要回到老传统中去了。”
对待传统,要有增有减
“凡是称得上传统的,都是有生命力的,有其存在的理由。如果是不好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与可能,也就不可能成为传统。所以过去的东西能保留到现在,说明它有存在的必要。”他干脆放下笔和我交谈起来。和刘旦宅交往多年,我知道他除了用功画画,用功写字,还在用功读书。近几年他经历了几次波澜,说话的水平也在突飞猛进地提高,本来的木讷已消失,变得健谈起来了。他继续谈论绘画传统问题,说:“既然能称得上传统,就没有好坏之分。现在把传统和创新对立起来,更是不对的。传统的东西虽然源远流长,但不是遥远的过去,现在新的、好的,将来也就成为传统,就像现在的齐白石、黄宾虹,大家都在学他们,将来也就成为传统了。传统并不是几千年几百年不变的,而是不断有新的融入,逐步积累起来的。”
对一些画家或一个时代来说,传统会变成一种历史的惰性。他们虽然书必称晋唐,画必称宋元,但是他们创作出的作品既不能领悟到晋唐宋元的真谛,也没有自我的个性和创造,营养不良,停滞发展。讨论中国绘画艺术向何处去时,无不都围绕这个焦点进行。理论家是这样,作为画家又是怎样理解的呢?
刘旦宅说:“我们提倡发扬传统,但并不是对传统顶礼膜拜,不是迷信传统。后来又提出对传统要批判地继承,其实是只有批判,没有继承。学习传统,要有增有减。所谓增,就是增加自己的东西;所谓减,就是去掉传统中的不足。以书法而论,宋四家都是学习唐人,但蔡襄就没有学到家,他的书法接近唐,没有形成宋人的风格,学唐代没有增减。而苏东坡就不同了,是最善于学习的人。他的诗学李白,但对李白有批评;他的字学颜真卿,对颜真卿也有批评,越是他佩服的人,他越是有看法,有批评,而不是一味崇拜。大多数人学习前人传统,是处在摹临阶段,有的虽然不是照本摹临,也只不过是把石头树木之类的东西换个位置罢了,没有把自己融入。”
笔者:“谈谈你的学习过程,是如何吸收、继承与创造的。”
刘旦宅:“我谈不上有什么创造。我只是不断看出自己的缺点,通过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我这个人很老实,缺乏想象力,因之我对一些聪明的、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丰富的,就特别要学习。比如诗词中想象力最丰富的屈原、李白、苏东坡的作品,我特别欢喜。我画的东西比较瘦,人家说得好听些比较秀气,其实这是我的不足,所以我欢喜一些朴实的、有力量的、厚重的东西。在宋画中我喜欢李唐,在元人中我欢喜吴镇。人物我学汉唐东西,汉代画像砖,唐代壁画,明清只有一个陈老莲,他的东西可以看看,不是我学习的对象。”
“未来的绘画,写意派是主流”
中国画未来的发展,主流是写实派还是写意派?我和徐建融教授曾经讨论过这个主题。徐教授主张未来的绘画发展主流应属写实派。对这个问题,刘旦宅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说他读过这篇文章,但他所持的意见和徐教授有所不同。
刘旦宅说:“中国绘画的确有着写实和写意两大类。一般理解是写实的比较工整,讲究形式;写意的比较粗犷,不拘形式。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其实,写意的不等于粗犷,粗犷的也不等于写意。你看陈老莲画的就很工整,他的画是写意的;吴伟的画就比较粗犷,但他是写实的。写实的主要表现客观对象,而写意的则是通过客观事物来表现画家主观的、感受到的东西,抒发感情。古代画院的画家,多数是写实的,在野的画家,多数是写意的,像南唐徐熙,他说自己的画野逸。”
笔者:“从绘画的写实与写意各自发展的规律中,能否预示未来绘画的前景?又如何评价写实画与写意画两者的艺术成就?”
刘旦宅:“从绘画的发展历史来看,开头一般讲都是写实的,不过中国的艺术一般都是写意的。西方古代多数是写实的,后来写意的东西越来越多,在西方不叫写意,叫抽象,形成了具象与抽象相对应的两个概念。而中国则是写意和写生(写实)相对应。这两种对应的内涵是不同的。总的来讲,中国写意画占上风。凡是写实的都比较拘谨,艺术性不是太高,如古时画院及宫廷画家。这是为什么?因为中国绘画的艺术特点是从艺术到艺术,它本身就是主观的东西。而在野的画家多是文人气氛较浓,感情的、主观的东西较多,他们作画不是要讨好人家,也不要求画得表面上好看,颜色也不讲究,所以在野的写意画水墨的居多。还有一点写实的多是专业画家,讲究法度,在画里的功夫很深,画外的功夫较少,他们的画有匠气。而写意画家又多是业余的,绘画修养功夫不是很深,但在别的方面都有很好的修养,他们的画要表现自己的想象力,要表现文人的雅气,要高雅,很有艺术性。从社会发展来看,人的思索空间会越来越宽广,心态会越来越解放,想象力会得到充分的开发,中国画从艺术到艺术的传统也会得到发扬,所以写意画会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笔者:“你这个观点,恰恰是当前人们所要批评的,批评者认为元代开启了文人水墨写意的风气,自此以后中国画就江河日下,历经明清到近代和当代,一代不如一代,最后使中国画走向衰亡。”
刘旦宅:“中国画是不是在走向衰亡,今天我不和你讨论这个问题。就是如那些时髦的评论家或画家所说的中国画在走向衰亡,其罪在谁?能归咎于水墨写意画?不能这样看。如果要找罪魁祸首,那是画家自己。写意是塑造自己的主观感受,潇洒来表达自己,所以写意也就是开心的意思。但画的人只想到表现自己,使自己开心,似乎连绘画的最起码的基本功也不要了,只要把自己的感受画出来就行了。这样只能越画越坏。苏东坡说不求形似,他是大诗人、大文豪、大思想家,各方面的修养非常高,下笔不凡,同一般人不一样。历史上能有几个苏东坡?文同画竹开创了一代新风,是文人画中最成熟的画家,没有学过画、没功力的人是画不出来的。清人郑板桥也是画竹出名的,但他的竹子和文同的竹子不好相比,这里除了基本功之外,还有就是画外的功夫诗词文章,郑板桥虽然也写诗,但多的是打油诗,所以他的画是雅中俗,他画的竹子是雅的,雅当中有一股俗气。而明人唐寅是俗中雅,他画的题材都是俗的,但表现出来都是高雅的,所以他是俗中雅。如今学画的人,既没有画内功夫,又没有画外功夫,都想现炒现卖,走不花力气的捷径。照此下去,捷径就是中国画走向衰落之路。”
“批评要有个标准,把目光转到中国画本体上来”
如何拯救中国画,使之不继续衰落下去,这个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此开出了不少药方,献出不少良谋妙计,也提出了不少批评。说来说去,仍然是一个混沌世界,给人的感觉是此一是非,彼一是非,很难取得共识。这是为什么?
刘旦宅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看看东西方绘画之不同。前面已经谈了,中国绘画的特点,是从艺到艺。而西方绘画是从艺术到科学,再回到艺。所以东西方绘画发展趋势不一样。从原始社会用线开始,西方、埃及和东方的彩陶,都是线条,都是用线条来表现客观事物。后来,西方绘画追求逼真,从平面走向立体,不断往科学发展,诸如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这些都是科学,不是艺术的本身。但这些科学推动了艺术的发展。西方绘画和雕塑、建筑相结合,三位一体,所以西方有不少画家,是雕塑家,又是建筑家。中国是诗书画结合,中国的画家,兼书法家、兼诗人。西方有画家兼诗人的,但没有书法家,因为他们没有书法。建筑和雕塑,是由平面变立体,绘画把色彩和透视相结合,也从平面到立体。而中国艺术呢?从平面到平面,最后还是平面,不强调立体。中国山水画强调深远、平远、高远,都是在一个平面上。用中国画的技法画一个圆球,画出来仍然是个平面,效果不好,球面画得像镜子一样。中国人说月亮是一片月,一轮月,没有说一球月的。西方画家画玻璃球,完全是立体,中国画家对透明的东西都不画,不去表现,他们觉得表现出来没有意思。中国的色彩也是固有色,不用外来的色彩,白的就是白的,黑的就是黑的,不去表现环境的颜色对它的影响。这里就引出了一个评论标准问题来。用西方标准看中国画,什么都不行,都是错的。同样,用中国画的标准来看西方油画,也是什么都不行,也都是错的。中国人很大度,从来不用中国画的标准去批评西方油画,相反则用西方的标准来批评中国画,有的画家说要像强盗一样把西方的绘画经验抢来改造中国画,恨不得把中国画纳入西方油画的路上去。我觉得毛病就出在用人家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就自卑起来,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对。我们应把批评的目光转到中国画自身上来,用中国画的标准来评论中国画,对绘画的发展或许更有利些。”
“国外没有的,怎能去接轨”
笔者:“现在有人提出,中国书画要走出国门,和世界接轨,你对此是怎样看法?”
刘旦宅:“不知如何理解这个问题,是指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艺术进行交流呢,还是向世界宣传介绍中国书画艺术呢,抑或是用西方的艺术观强行改造东方神韵呢?按照我的理解,所谓接轨就是彼此有着同一原则使之衔接起来,但是这个问题提出的出发点不是这样的。
以书法而论,外国没有书法,中国的书法怎样去和它接轨?日本有书法,那是从中国学去的,和中国的书法韵味及技法毕竟是不同的,有差距的。而中国有些被称为书法家的人,本来写得还可以,现在拚命使自己的书法日本化,这样做不知出自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西方的艺术家或艺术评论家,很少有人说中国书画艺的不好,没有一个西方的艺术大师说中国画是落后的,封建的,没有的,从来没有的。是我们自己的不肖子孙,学了一点西方的皮毛,对中国书画艺术横加指责。这种人是抹杀了自己的观念,去强求接近人家。我不是一个保守不肯向外国学习的人。有一次在美国,我看了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展览,从时间来说正是中国明朝,也就是明四家那个时期,两个一比较,就感到中国的东西是差了一些,差在气度上。看看文艺复兴是了不起,那种力量有着不可一世的气概。明四家是学元四家,在气度上还不及元四家。如果把中国的唐代拿来和它相比,中国就厉害了。明代的整个气度,看上去不舒服,正如读历史一样,读史就要读唐史,有劲啊。看明史,简直要气死人。我们学前人,要学他们的大家风度,学外国,也要着眼于气度与自尊上。如果我们不讲究气度,又没有自尊性,还能谈得上什么发展呢!”
用西方的观念来解释中国的历史现象,不只是在绘画领域中,也表现在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中。用西方观念能解释清楚中国的问题吗?这只好留在探索的过程去回答吧。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