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者白石,议者立新——再访吕立新直面几大市场争议 作者:张天羽

        作者:核实中..2010-09-03 15:53:17 来源:网络

         但凡不利的言论大致有这么几种:有所根据的叫“争议”,无所根据的叫“绯闻”;语气严重的叫“质疑”,语气缓和的叫“疑问”;一堆人一起发表的叫“话题”,有来有往的叫“激辩”……但是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要发生在公众人物或者事件上,否则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谣言”抑或“家常里短”。但是它们的目的是相同的:挑起话题,引起重视,谋求回应。



          而在中国艺术市场中,无论有利还是不利的言论初衷往往都是要“引起重视、期待回应”,艺术市场发展至今,各类言论往往和艺术品市场运作、艺术家包装炒作愈加结合紧密,于是就有了“用文笔捍卫画笔”的吴冠中,“自己画画自己评”的陈丹青,而从市场反馈上看,收效明显。



          而作为在《百家讲坛》中将齐白石争红的议者—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吕立新也在与大师的互动下声名鹊起,一跃成为当红议者和市场人士,并被认为是这场席卷中国艺术市场的“齐白石”热从文化现象转化成市场效应的重要推手。



          然而“红者必争”的惯例也注定了吕立新会成为了众多议者的关注甚或争论焦点,针对吕立新在《百家讲坛》中的诙谐言辞——评说白石老人是“北漂代表、蚁族典范”并“比1000个杜拉拉还励志”等等的“现代派”言语,争议话题从“蚁族的真正定义”到“北漂的真正标准”;“从办公室政治和人际交往的区别”到“职场竞争和自由职业的异同”等不绝,面对媒体对自己文学表现手法上的“较真儿”,吕立新终无奈地表示“其实我的初衷只是想以大众熟知的概念和说法,更为形象地讲述齐白石老人拼搏奋斗的过程和励志精神,但是被某些媒体曲解了,就引出了很多误会和误解。”



          而针对大众媒体对一些说法和文学手法上的争议,更多的艺术市场内的读者,尤其是广大市场参与者们更关注的是,当下几大关于齐白石作品的争议问题,为此,记者再一次约访了正在“风口浪尖”上的吕立新:



          专访



          齐白石仍是今年春拍之焦点?



          《艺术市场》(下简称《艺》):您经常提到:“中国近现代书画历史上无论谁排在第二,都会距排在第一位的白石老人在艺术成就上有相当的差距。”这种说法也一直受到某些市场人士的争议。而您在之前预测白石老人的作品将会成为现今市场上的中流砥柱,但是就目前春拍的表现来看,已经结束的拍卖中只有张大千作品加入“亿元俱乐部”,而齐白石作品似乎还没有较大的作为,是不是由此可以断言在今年的春拍市场上,白石老人将不再是主角了呢?您还坚持您的观点吗?出现如此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吕立新(下简称吕):倘若我们仔细观察拍卖成交数量和市场占有率之后,就会发现:齐白石作品是今年春拍市场不折不扣的焦点所在。也许人们的目光习惯上还是容易被占据鳌头位置的天价拍品所吸引,无论是众望所归也好,还是灵光一显也好。但是如果我们进入拍场,走进藏家,就会发现今年春拍是齐白石作品历史上放量最大的一次季拍,而参考每平尺的价位,也是整体价格最高的一次。在藏家之间谈论和关注的焦点,都是齐白石,从几幅著名的作品归属,再到30至50万成交的作品的真伪,都是热议的话题,而目前齐白石藏家群的主要特点是:好作品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放;进一步挑选其精品进藏。所以我相信一旦有这样的作品出现,必定会引起再一轮天价竞拍。



          我还是坚持我对白石老人的艺术成就问题的观点,市场上价格波动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出现上下波动的状况很正常,但是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步入正轨,藏家群体的不断专业化、理性化,这种不等同状况将会越来越少,市场会愈加真实地反应艺术家们的真实艺术造诣。



          代笔作品不会影响其价格



          《艺》:市场上关于齐白石在70岁之后由于年老眼花而让其子齐子如代笔的做法有很多争议,这种代笔的做法会不会影响其作品的市场价格呢?



          吕:如果我们纵观近现代书画艺术家们的创作生涯,特别是那些健在以卖画为生的艺术家,以海派画家群为代表,代笔现象不在少数。而比起这些刻意的,大批量的让自己的学生、后代晚辈代笔的状况,如吴昌硕,齐白石老人对自己的画作仍持有非常严谨态度。就存世真迹来看,代笔状况不是很明显,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作品。



          事实上,白石老人有着一种非常朴实的“市场预见力”,他深知画家的水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受眼花等身体方面的限制,所以他在早年身体状况好的时候,预先画好了大量半成品,特别是那些需要“眼力”的细笔,北京画院至今还存有许多类似的作品:一整张大纸上只有一只小蜻蜓。这也就是为什么其在晚年卖画时“工虫需额外加钱”的道理。而其少量的代笔作品也都出自其子齐子如之手,是被白石老人唯一认可的代笔,所以目前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市场上,都将这类画作看作为白石老人的真迹,不会影响其价格。



          用营销理论套用白石行为很肤浅



          《艺》:目前市场内有相关文章称“齐白石是艺术市场营销的高手,有着自己一套精心策划的市场营销策略”,而其成就有相当部分是营销策略成功的功劳,您同意这种观点吗?



          吕: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尽管我们今天在做艺术评论和批评时常常会出现“作品高于作者”的状况,但是简单地拿现在的营销理论去套用白石老人种种做法是一种浅显认识。白石老人绝不会是个营销高手,他卖画的理由很单纯,养家糊口。为此,他不惜将画价设置在一个相对低的市场价位上,就是为了确保可以卖出去,甚至是注重“走量”而赢钱养家,所以无论是他的初衷还是他的做法都是一种朴实的“有意识的市场行为”,而当时和现在的社会环境差异也让所谓的营销策略无从谈起,所以这种观点显而易见是牵强的。



          谈论“三高”,实则讨论中西经济发展史



          《艺》:在目前国际市场中,齐白石已然成为了仅次于毕加索和安迪·沃霍的“世界上最贵的”艺术家,您认为这是偶然还是必然?他们三者之间又有什么异同之处呢?



          吕:当我们要讨论这3位东西方的艺术大师们的市场地位时,其实我们是在讨论中西方社会经济发展史。3位大师中毕加索率先在市场中“出道”,时间是欧洲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的时期;而安迪·沃霍在市场上如日中天之时也正是战后美国经济在世界上一枝独秀的时候;而随着中国经济近年来的不断发展,齐白石也一定要在国际市场上找回大师应有的礼遇。这些都是国家经济在艺术市场领域的外延结果,其实质是一个国家艺术市场的发展水平和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步调一致的结果。如果说齐白石作品在价格上跟两者还有距离的话,这也绝不是艺术上的差距,而是国家经济间的差距在艺术市场上体现而已。所以如果许些年后我们的经济水平超越了欧美,那么齐白石的市场价位也一定会超越毕加索和安迪·沃霍,这是最基本的市场规矩。



          争者白石,争得是大师风光;议者立新,议得是市场真经,争议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论道,而论道讲求的是学和思的过程,所以无论是何种的争议,我们希望的是我们可以在争议间有所获得,有所增进,而不是单纯地坐而论道,空指评说,为了争议而争议,甚者是谋求争议以外的东西。



          所以,争议和艺术市场一样,也是一门正经的学问呢。

         来源 : 《艺术市场》

      Processed in 0.216(s)   6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