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华玉清先生畅谈艺术人生

        作者:核实中..2010-09-03 16:19:34 来源:网络

         华玉清艺术简介:现任吴承恩书画院 院长



          1958年师从上海戏曲学校沈飘芳、刘福喜老师学习京剧表演艺术,舞台生活十年



          1959年师从于右任、钱瘦铁弟子刘田一老师学习中国书画止文革前夕。



          1968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离开剧团,从事美术工作。



          1998年1月25日 在欧洲荷兰举办“华玉清京、昆人物画展”



          1998年5月 由美国郭宏元先生,在美国举办“华玉清京、昆人物画展”,作品发表于"文汇报"、“中国书画报”、“香港收藏家”。



          华先生,您好。您在什么时候开始想立志成为一位画家?



          在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在家乡看到一位解放军画家盘腿坐在宅前倒下的石狮上,为一群小朋友画速写,刷刷几笔一个人像就出来了,而且一个个栩栩如生,令我十分惊奇、大开眼界,那时候就想我长大了一定要当一名画家。从此,我对上美术课就特别感兴趣,也特别认真,画出的美术作业多次得到老师的表扬。



          在你绘画和学习成长的过程当中,谁对你影响最大?你最佩服的艺术大师是谁?



          我的中国画是刘田一老师教我的,当时他是东海舰队文工团弦乐队队长。其父是国民党中央委员,他是于右任、钱瘦铁先生的学生,又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学作交响乐谱、弹钢琴、拉小提琴、指挥乐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军旅艺人。他每天从早到晚无闲时,也不讲究吃、穿,唯一就是对艺术的追求,他博学、勤奋的刻苦精神对我的影响非常大。



          最佩服的艺术大师是钱瘦铁和周信芳先生。我曾跟着刘田一老师见过他的师傅钱瘦铁一面。钱瘦铁的山水画出自黄山派,书法篆隶寓有奇气,尤以刻印浑朴古茂而自创一格,民国时与吴苦铁(昌硕)、王冰铁,冠有“江南三铁”之称,解放后钱瘦铁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我与刘田一观赏过钱瘦铁的一批精品力作,印象非常深刻。我也曾到上海天蟾舞台观赏过麒麟童周信芳演出的《乌龙院》,对大师塑造的宋江怒杀阎惜姣的缘由脉络、心理层次的精彩演绎,至今历历在目。这对我以后热衷于戏曲人物画的创作,可以说是最初的激励和动力。



          作为一位知名画家,你已经形成固有风格,你如何看待自己的绘画风格?



          我的京、昆人物画,有别于诸家画法,我用中国画气韵与形似的手法表现舞台人物的手、眼、身、法、步。具像与写意相辅相成,塑造了生、旦、净、末、丑瞬间的动态美、亮相的雕塑美、净角的残缺美,这就是我戏曲人物画的独特风格。当然,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静止的,不然就会僵化,随着自己艺术修养的不断提升,对人物的造型、线条的运用、色彩的把握等,在不同时期,我都在努力探索,我的绘画风格会有所变化。



          在旁人看来,学习绘画的过程是非常单调的,你如何坚持走着绘画的道路,是否有想过放弃?



          我学习绘画与学习京剧表演艺术是齐头并进的,我用京剧表演艺术中克服困难尝到的甜头鼓舞学画,用学画的心得来提高表演艺术,倒也觉得有趣。有位编导看我演出之余在努力绘画,他不解地对我说:“你在舞台上开打那么猛烈,现在又能静静地坐下来作画,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叫我感到不可思议。”这也许就是老艺术家教导我们要“动如脱兔”和“静如处子”吧。



          学画确实很单调,坚持走绘画的所谓“纯艺术”道路更难,要大量付出时间、财力,当你的作品未被人认可时,会让你吃饭、生存都成问题:踏三轮车的、卖青菜的每日尽管收入微薄,但尚能糊口;而绘画是不能立马增加经济效益和改观生活质量,有时也让人觉得有点困苦和茫然。所以我特别喜欢看电视剧《长征》,尤其是红军在极端困难的时候如何艰苦奋斗、终于走出低谷,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我从中得到启发,鼓励自己一定要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绘画。



          坚持这条道路这么多年,有什么经验和心得与大家分享?



          创作难,创新更难,难于上青天,这一点不假。“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人人都知道的名言,使我受益匪浅。十年的舞台粉墨生涯和武打设计的经历,使我熟悉舞台人物的一招一式,别人难以分辨的各式服饰、盔头,我就像熟悉西服、领带、皮鞋一样,但这只能算是一个方面。要把它变成具有民族风格的中国画,而不是图解和照片,这要得力于少年时学习中国画时的笔墨功夫,严格的造型能力、丰富的色彩修养,并在创作时要常常考虑到,自己的画作应不与人同,让观画者一见作品,就牢牢记住我的“这一家”。



          现如今的年轻一代,知名画家很多,能有代表性的画家却并不多,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如今的青年画家学习条件是一流的,少数成功者因为他们肯下功夫,又敢“深入虎穴”(指生活)。青年画家要出名、要成功,一定得打好扎实的绘画基础。不要传统基础没打好,就走捷径,搞“创新”,没有基础的“创新”是很难有成就的。青年画家一定要忌浮躁,刚放下画素描的铅笔,就按平方尺卖画了,这也是不行的,因为“科学与艺术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请务必不要忘了这一至理名言。



          当绘画的商业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时候,绘画本身的价值是否会受到影响?作为一名画家,如何去平衡?



          肯定会受到影响,因为画家也是人,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我认为,如果你已经有一定的生存基础了,或者说生活得可以了,就应该舍得花时间、力气打造精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这是画家的责任。一个画家画作的本身价值要对得起购买者、收藏者,也要对得起画家自己。一味地模仿他人的作品,一位地复制自己的作品,不思进取、急功近利是不可能有收获的,也是不可能有出息的。



          这是一个讲究创意和创新的时代,你是否会考虑做一些跨界的合作?



          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时代,随着社会进步和物质的丰富,人们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石涛老祖宗“笔墨当随时代”为我们早就定好了方向。跨界的合作尚未有具体打算,但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我会做一些新的尝试,如我会从古代壁画、杨柳青年画、皮影、神像木雕、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张”作品、剪纸和“西洋画”、“埃及画”、“波斯画”等中汲取有益的营养,遵照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创作出更多更新更美的绘画来,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一定是民族的、中国的,是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

      Processed in 0.154(s)   6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