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王家训:对比中的传承与思辨

        作者:核实中..2014-11-14 09:20:54 来源:光明网

          (1/5)王家训

          (2/5)王家训作品

          (3/5)王家训作品

          (4/5)王家训作品

          (5/5)王家训作品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人物简介】

        王家训,1958年生于江苏东台,号水夫。任中国国画家协会副主席、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艺委会秘书长、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参加第八、九、十届全国美展及中国美协主办的一系列画展,作品被国内外多家机构和个人收藏,并选为国礼赠送给国外首脑,获“印中友谊艺术家”称号、“中国艺术-乌克兰大使奖”以及“尼泊尔文化部长奖”等。

        记者:中国画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画种,独立于艺术领域,支撑她如此的核心点是什么?

        画家:中国画如何与欧西油画等画种不同,贤哲如宗白华、林风眠等大家名师已多有论述,结合这些前辈大师所言,我自己体会,中国画之所以区别而独立,有工具材质的原因,也有其对“表现”认知上的原因,这应该是“中国人精神”层面的东西了。

        材质、工具与精神,在中国画,并不分离,这个大家心知肚明。谈它核心为何,能离开这个体系?谁建的这个体系?谁在这个体系下操持运作?那综合看,这些元素的集成,这个体系,这就是核心。

        我想我们强调中国画特殊,恐怕西方人亦强调他们的油画特殊。如果我们讨论的潜意识或前提,有个要分高下的因素,那我觉得对我而言,它没什么意义。我也尊重油画,发自内心的尊重它。

        记者:对比东西方艺术理论的特点:西方古典艺术理论是模仿再现,近代发展为表现;而中国的古典艺术理论却是写意即表现,至于再现即写生的思想则产生于近代。可以说一个是从表现到再现,另一个则是从再现到表现,其原因何在?由此对当代中国画带来哪些提示?

        画家:所谓再现、表现,所谓中西方在这个上面,古今的变化曲线如何如何?我的理解,表现、再现,也不过是一体的,离开一个谈论另一个,都难免不顾史实。其中,或有施用的偏重,并且其传统传承之强大的惯性,让再现成为其技术、精神上的主体特色,而表现成为其次要部分。文化是衍变的,艺术也是,而且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等方面的变化,不同文化、精神特质的人(艺术家),认识绘画,实践操作绘画,一定会有变化。这也许就是再现、表现互相转换、转化的原因。

        这一点给当代中国画能带来哪些提示?我想极好的结果,就是不要再纠结这些问题。无论再现,还是表现,都不妨碍画作的“好坏”。美与不美,有力量还是一无是处,在其传达了的什么东西、传达的效果如何。画事,无非人事,还是从“效果”考察它“提示”的意义吧,到那时回头再来讨论提示,或者效率更高。

        记者:同在绘画领域,中国画与西洋画有颇多相近之处,在线条运用上各有研究,其异同有哪些?特别是在当代,中国画线条运用有何特点?

        画家:结合我自身的实践,中西绘画,线条运用上,首先因为工具不同,本来就让画人对待线条操作,审慎不同,线条质量对中国画家更重要一些,而对西方画家,则不会像我们这般重视。线条质量的实现,对中国画家是享受,有一种实践上的满足感,若更进一步,他们更注意追求线条的变化,而获得绘画形式的突破。其次,以水为中间介质的中国画家,它对绘画操作的时间性掌控,也不同于西人,中国画家操作上的阶段完整性,还是较强的。这一点,西人则没有太强的感受。

        当代中国画线条运用特点?这个就范围大了。卓有成就的人,对线条重视程度肯定大,反之则不会太重视。黄、齐就很厉害,用线条之精彩,这两位就有参考意义。但重视它,肯定有积极意义。但单纯重视它,也不见得你画的就能怎么样。绘画,需要的不仅是线条。

        记者:中国画也有写生的传统,大多以白描形式表现;而西洋绘画中对写生大多以速写表现。两者的写生观念和表现形式有何异同?如此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画家:我理解的白描,在中国画系统,更多的是一种造型范本,承担着基础训练、教育传承或所谓“造稿”的功能,更低层面一些,或更泛化一些,甚至可以认为还不涉及到“创作”或者“创作临界”。西方的写生,则是创作阶段的准备。从这个角度看,当然二者很大不同。造成它们的原因,还是要推到功能性上。拉太开去讨论这个问题,则需要更多层面来研析。

        记者:中国画继承传统走入当代,在您切身“走入”的过程之中您有何感想?您觉得传统中的哪个点能同您现在的创作形成对比?您继承了什么?又进行了哪些思考?

        画家:说起中国画携传统走近当代,我只能说自己学力不足,还一直认真地学习着传统,按照传统的精神,传统的操作层面,来进行自己的绘画实践。我最深的感想是,人、生活、画(表达)三者,能达到相当的协调,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对自己,对别人,都算是小有价值。我现在更关注用自己理解的传统的精神、技术,来勾画出我心中的“物象”。我所画的题材,究竟古今与否,我不是太纠结,也不要留心。展示中国文化的特质,尤其是我体悟的那部分,才是我更操心的事情。我的思考,大部分在这个层面,当然,它一定会结合着实践,否则,就是空谈。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89(s)   6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