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墨深谙传统,意境澹然超世——访山水画名家刘松岩先生
作者:核实中..2009-11-12 15:33:21 来源:网络
师从名家 绘画教学相长
初冬的北京,带着些凉意。温和而精神矍铄的著名画家刘松岩先生,在他的画室里热情接受了证券日报创业周刊记者的独家专访。
刘松岩,1927年生,四十年代在国立北平艺专国画系就读。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系,分配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行政学院及海淀区政府工作。刘老15岁开始学画,师从传统中国画的大家如吴境汀、黄宾虹、白雪石,是溥松窗、吴镜汀先生的入室弟子。刘老自学生时代起就同启功先生过从甚密,深得教益。后来在从事中国画的教学当中,深深体会到教学相长。他先后出版了《少年书法入门》和《唐宋元十六家山水画技法分解图》,后者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出版以后很受欢迎。该社后来又出了一本《芥子园画传实用教材》,是刘松岩先生在给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老年节目作讲座的时候,根据当时的录象整理成册并发行了光盘。
《唐宋元十六家山水画技法分解图》根据“浙派”画坛巨匠蓝瑛所绘16幅仿古山水册页编绘而成,包括自唐、五代、北宋、南宋、元16位不同流派山水画家的技法。书中对每位画家的生平及艺术特点作了简介,对每一幅作品的勾、皴擦点、染墨、设色分步骤作了具体的技法分析,受到了读者的好评。
刘老说当初从事绘画时并没有别的想法,只是想把画画好。从各个老师,如吴老师、黄老师那里学很多东西。感受很深刻,也立下一个志愿,多写教材,多教学生。几十年来,他在美术教育的讲台上向数以千计的学生讲授了中国书画,学生中有大、中、小学生,美术、书法教师,离退休干部,还有许多外国朋友。
心如止水 60年研习中国画
刘老回忆开始学习绘画的时候,并不懂得什么是传统,也不懂得如何创新。那时候没有特别强调传统和创新,脑子里就是专心临摹古代名家的作品。有人说学中国画需要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临摹传统),再用最大的力气打出来(创作)。他开始专心地临摹,后来做一些理论进行教学,在理论方面的积累越来越多,就越发认识到传统的重要,于是60年来一直研究传统技法,到后来写书。十年动乱之后,北京故宫博物院每年十月都要在绘画馆展出珍品藏画,每次展览他总是携带笔、墨、宣纸到绘画馆去仔细临摹古人真迹。有一幅宋人的“秋山红树”,他在原作前整整描摹了三天。
刘老说研习传统中国画有很大的乐趣。绘画是一件特别有乐趣的事情。快乐地写生、创作,感觉心满意足,他觉得自己的人生路走对了。刘老的爱人孙文秀女士是他的同学,也是工笔画女画家。女儿刘黛琳从事美术教育、儿子刘志奇擅长篆刻,他们家可谓一个艺术家庭。
刘老笑着说越钻研传统国画,就越觉得传统学问大、理论深。中国传统画不仅仅是绘画,也是一种学问,中国画博大精深,其系统理论比西方早1000年。我们不应该自己看不起自己,说中国画过时了、老了,有这种想法的人都是对中国画没有深刻的认识。刘老说身边有些学西画的朋友原来看不起中国画,现在都开始重新认识中国画了,并且开始学习、研究中国画。
目前中国画在青年绘画群体中不受重视,原因在于现在报考美术院校必须要考素描。考进去后,先学两年造型,再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中国画。大多数青年学生一直学习西画,满脑子都是素描和西画造型,所以他们对中国画没有全面的认识和接触,所以难免轻视中国画,这是有原因的,需要有一个认识过程。因为中国画和西画是很不同的,中国画重点讲究笔墨、意境,与西画重视的彩色、造型是不同。现在有些人想把国画和西画融合、接轨,都是中国人说的,而外国人很少这样说。我们应该自尊、自爱,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国画和西画的关系如何,二者的结合程度如何,一直是艺术界所争论的。刘先生对中国画的深刻认识,的确对于中国画目前的困惑有所启示。
长城山水画 独树一帜
刘老曾应邀为国务院北戴河管理局某宾馆创作了长11米高3米的巨幅画作《万里长城》。用时十天一气呵成的这幅巨作,有关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幅画卷以实景写生为基础,重笔墨,抒意念,尤其是在云、水、雾的表现上最为生动。这是他巧妙地把古和今,景和情,山和水交融的结果。正所谓‘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谈及这幅作品,刘老显得十分兴奋:“我站在两米多高的画架上从早晨画到傍晚,虽然手臂有些酸,但精力、体力感觉很充沛。每天的生活曲线跟平时相比没什么改变,也没感觉到特别累。如果没有多年练就的‘三功’,想用十天时间完成这幅画,对我这个岁数的人来说可能很困难。”他说这画长10米零5,高2米8。当时做了一个大架子,画高的要站在台子上,低的坐在地山,运用的是传统的青绿手法。后来又应邀完成了钓鱼台国宾馆的清露堂正厅巨幅传统水墨山水《黄河之水天上来》。
刘老以画长城著称于世,他把历朝历代、各种各样的山水画技法与古老的长城完美地结合起来,他笔下的长城被誉为山水画中独树一帜的精品。作品《长城》被选送“2000年联合国世界和平美术大展”获得银奖。北京市邮政局发行了《刘松岩专辑》国画长城明信片一套。2002年,刘松岩以七十五岁高龄完成了一幅十四米长城全景长卷。
大开大合 澹然超世显意境
中国画常是诗书画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其最高境界是追求意境。要求画家笔与墨合,情与景合,情景交融在一起。中国画讲求气韵生动,有艺术灵境,而不同于一般的写生画,要有诗般的韵味,中国画的高意境富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刘老认为学习中国画,要分三步走。第一是先临摹,临摹的作品越多,心里就越有底。第二步就是写生,通过写生,才知道古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适用自己的。不能成为学习古人的奴隶,要出得来才行。他说原来以为元代倪赞的折带皴只是一套公式,但后来去地方多了,在自然山峰中就发现了折带皴是有他的来源,不管披麻、斧劈皴,哪个皴法你都能在自然中找到来源。北京的石渡有很多石头就可以直接用折带皴来表现。中国画的皴法不是画家脑袋一热就画出来的,而是都有自然的来源。所谓笔笔有根据,笔笔有来源,但我们不要被这些束缚住,而是通过多写生来提高自己的水平。
根据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的记载,好多著名的山水画家,都是以真山水为稿本进行创作的,如李恩训写海外山,马远夏圭写钱塘山、黄子久写海虞山等。其实古人一直就很重视写生,五代荆浩提出“搜妙创真”,宋代范宽主张“写松万本始得其真”,明代王履画华山图并作《华山图序》说:“余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董其昌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清代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等充分证明了中国画非常重视写生,写生是创作不可缺少的重要一课,需要勤奋和努力。
刘老说创作是不能完全受制于写生的,要把古人和写生的东西在脑子里融合到一起,不一定要有实景,但必须有素材。《长城古迹12景》,写生的实景是没有的。如作品山海关,笔墨用传统手法,但构图是比较新的。作品《长江三峡》与现实完全一致也找不出来,很多作品是各种景点组合到一起的。
刘松岩的作品已被数家博物馆、文史研究馆收藏。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称道他的山水画是:“笔墨如繁弦密节,丝丝入扣。信可谓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者。”
观其画,大开大合、气势宏大,空间感强烈,层次丰富,令人赏心悦目。而画如其人,不追时尚、不求闻达,其传统深厚的笔墨功力与时代的元素融会贯通,达到了澹然超世的艺术境界。
来源:网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