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幽默老头妙论幽默——著名漫画家方成访谈录

        作者:核实中..2009-11-12 15:35:04 来源:网络

         采访方成先生实在是件很愉快的事儿,事实上,在两个多小时的谈话中,方成不时抖出的“包袱”,令我们在笑声中感悟到了幽默的魅力。在方成的面前,你丝毫感觉不到他已是年届八八的老人,也丝毫感觉不出他在过往的人生旅途中曾经历过怎样的磨难和艰辛。在方成先生那充满睿智的眼神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颗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好奇的童心。

          漫画是具有评论性质的创作

          记者:方老,您一直是在报纸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是同行了。(方成:没错,是同行。)当然,您这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主要是从事新闻漫画的创作,您的大量漫画作品,几十年来风靡全国,脍炙人口,有很多作品已经成为新闻漫画的经典之作,比如《武大郎开店》,比如《不要叫我“老爷”》等等。但是,有一个现实情况不知您注意到没有,那就是:目前报纸上刊登新闻漫画越来越少,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呢?

          方成:现代漫画是和报纸相伴而行的,全世界都是这样。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特别是抗美援朝时期,国内的漫画创作非常活跃。在那个年代,漫画是一种非常有力的宣传方式。我那时候在人民日报工作,每天晚上九点钟开编前会,决定哪些选题可以画漫画,然后就马上开始创作,经常要忙到后半夜,干得非常起劲儿。可是接下来的几场政治运动,就把画漫画的给搞惨了,谁画谁当右派,谁还敢画呀?我没有当上右派,主要是因为我当时画的多是国际漫画,离运动中心比较远。可是到了文革时期,我还是没有逃脱挨斗的命运,早早的就进牛棚了。在这样的政治气氛中,漫画自然就没人敢画了。直到1979年第四届全国文代会的召开,我听了邓小平在会上的讲话,非常激动,转天就找我的领导,跟他说我要画画了。这才重新拿起了画笔。那段时间,我被压抑多年的创作激情,就像火山喷发一样,从1979年到1980年,短短两年之间,我就画了100多张漫画作品,有讽刺有批判有夸张有幽默,这些作品一出手,就引起了轰动,全国报刊争相转载,在艺术界赢得了好评,在社会上也流传很广,还连续在几个城市举办了个人漫画展,包括1986年在香港。《武大郎开店》那批作品就是在这段时间画的。

          从我自身的经历可以看出,漫画是和新闻同步发展的,没有现代报业的发展也就不会有漫画。当然,漫画的发展也同整个社会的民主进程息息相关。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到现在,我们的新闻漫画有一定的发展,不过和其他艺术品种相比,漫画确实发展不是很快。原因之一,是这些年新闻媒体涌现出许多新品种,电视啦网络啦,这些媒体都很直观很形象。这样一来,本来是报纸上一枝独秀的漫画,有些就跑到这些新媒体上去了。另一个原因就是画漫画的难度加大了,可是漫画作品的稿酬却一直偏低。50年代我的一幅漫画稿费是20元,可以请八个人吃一顿西餐。现在是150元,也就够我自己吃一顿西餐。漫画也是一种艺术创作,这种低稿酬当然就没人愿意画了。我听说,现在很多年轻的漫画人才都转去搞卡通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报纸排版技术现代化了,这就使新闻照片的使用更加方便了。过去我们画漫画,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美化版面,密密麻麻的文章中,配上一幅小漫画,既画龙点睛又图文并茂。现在报纸都习惯于用照片来美化版面,新闻漫画的这个功能就被部分地替代了。报纸编辑也就很少找漫画家“定做”漫画了。此外,漫画看似容易,但其幽默的技法其实是很难掌握的,因为它是一种评论性的画。不管是国际时事还是社会现实,你必须针砭时弊,必须有讽刺和幽默,必须有很强的批判意识。但是,这种批判在针对一些人民内部矛盾时,又应当是善意的。如果尺度掌握不好,就会惹来麻烦。你想,谁又愿意没事去惹麻烦呢?这样,报纸用得少了,漫画自然就难以大发展了。

          卡通原创太少动漫模仿过多

          记者:同目前不太景气的漫画创作的现状相比,近年来,卡通和动漫却非常流行,在有些地方已开始形成产业化。您能给我们讲讲漫画和卡通、和动漫之间有什么区别吗?目前国内有好几个城市(包括深圳),都提出要打造动漫基地。您是怎样看待这种态势的?

          方成:18世纪初,英国开始逐渐摆脱封建制度的影响,报纸上开始出现时事评论,并且配发漫画。那时的漫画就叫卡通。现在的概念有些乱,卡通这个单词最早的含义里面,包括漫画和连环画。但是后来漫画逐渐独立出来了,和卡通有了一些功能上的区别。漫画越来越走近时事评论,卡通却越来越接近连环故事画;漫画要求幽默,卡通不太强调幽默;漫画是用来发表意见的,想说什么,就画出来,而卡通常常是用来讲故事的,情节往往比画面重要;漫画强调艺术性,要有幽默感,也要有美感,而卡通的故事性要强,画面本身并不特别注重艺术性,比较模式化,有些卡通读物更像娱乐快餐,看完就扔;漫画从构思到动笔,只能是一个人创作,卡通工作室则可以很多人参与创作;漫画不仅讲究构思,幽默的技巧也很重要,即使有些漫画画得很糙,也有些幽默感,再次也是艺术品。卡通就很难说了。现在很多小孩子迷恋那种日本式的卡通书,不只故事很荒诞很离奇,有的还很淫秽很不健康。我觉得从审美趣味的角度来说,这对小孩子的身心发育很不好。

          你刚才还问到动漫,这也是个新兴的东西。我理解,这里说的动漫是指那些动画影视一类的作品,也包括网络上的电子游戏。实事求是地说,这类作品我看的不是很多。但是我很早就非常喜欢看迪士尼的动画片。你看他们的动画作品,从画中人物的艺术造型到活动情节的谐趣效果,都给人以美的感受。其实,我们的动画片也曾有过很辉煌的时期,出过《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哪吒闹海》等好作品。你们注意到没有:那些好作品的原创作者都是漫画家,比如万氏兄弟、张仃、特伟、阿达、韩羽,他们都是我的朋友。正是这些漫画家的原创性给动漫作品带来了艺术魅力,使之成为真正的艺术品。

          可是,目前国内的动漫产业,我觉得模仿的痕迹太重,原创太少,文化含量比较低,商品化的痕迹太重。具体一点说,就是普遍缺少幽默感,搞动漫的人大多缺少漫画的功底,基本上还停留在来料加工的层面。我想,我们如果没有自己的幽默艺术技法,没有自己的漫画创意,要建成自己的动漫基地是很难的,顶多是建个加工基地。因此,我一直主张搞动漫产业要先从创意下手。

          幽默源自对生活的热爱

          记者:您一直被誉为学者型的漫画家,是国内最早开始研究幽默理论的艺术家。您是怎么想起来要把幽默当成一门学问来研究的呢?幽默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您觉得现在的中国人有幽默感吗?

          方成:我开始研究幽默学还是受到我的老朋友侯宝林的启发。文革结束后,国内的文艺创作迎来了高潮。大概在1979年前后吧,有一天,我和侯宝林闲聊,他说,现在搞相声创作的年轻人不懂幽默,不会甩包袱,咱们得研究研究啥叫幽默。你说啥叫幽默呀?他这一问,倒把我给问瘪了。我说,一时半会儿我也说不上来,我回去查书吧。就这样,我开始琢磨幽默到底是什么。那阵子,我和李滨声每天都去侯宝林家研究这个题目。我自己也查找了大量的资料,但凡和幽默有关的书,我都找来看了,比如林语堂的、鲁迅的、还有外国人写的,我还查了《辞海》,那里面说幽默是一种修辞方法。我一想不对啊,修辞是专管语言文字的,我的漫画里面只有画面,没有修辞啊,难道就不是幽默了吗?!

          幽默理论研究在国外属于哲学范畴,许多大哲学家都讲到过幽默,却从来没有讲明幽默的起源和发展,对幽默的定义也是五花八门。研究这么多年,我觉得要从理论上概括一下,可以讲幽默是人的智慧的一种表现。从实践上来说,幽默似乎就是逗人乐的。比如说,生活里一些反常的事情,也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搞笑行为。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语言的智慧也就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表现出的幽默也就多了许多曲折,具体表现就是拐着弯儿说话。比如,侯宝林说他自行车的那句经典:“除了车铃不响哪儿都响”。这种不直接说明,偏要听众领悟的语言方式,当然就很好笑。我们常说的滑稽就是逗笑,让你直接笑出来;而幽默要比滑稽更深一个层次,它是一种语言方式,需要一定的智慧含量,让语言拐个弯儿,说出来(或者画出来)不仅是要逗人笑,还要有让人思考的内容。

          另外,由于各个国家的语言、文化和习俗等等不一样,幽默的表现也不一样。比如我们中国文化相承几千年,各地人们的生活习惯习俗大体相同,因此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我们自己的幽默方式。我一直认为中国人是最理解幽默的,因为我们的语言太丰富多彩了,太有智慧了。

          还有一点,我觉得也很重要,那就是幽默要在宽松和平等的氛围和条件下,才会最好的表现出来。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了,比如说,在讲究等级的地方,上级可以和下级幽默,下级要是想和上级幽默的话,我看就得小心点了。因此说,幽默是一种高级文化,它可以改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幽默感是检验这个社会和谐程度的标准之一。

          总的来说,幽默是和谐的,宽松的,平等的和智慧的;幽默归根结底是源自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幽默也和民族性格有关,是一个人的一种生活态度。

          真正的幽默存在于民间

          记者:您本人除了画漫画,还写杂文、相声、小品和打油诗等,是一位非常多产的大家。您对相声一直非常热爱和关注,您喜欢现在的相声吗?

          方成:我一直非常喜欢相声,因为它是非常平民化的东西。其实,真正的幽默都是存在于民间的。现在郭德纲的相声为啥火啊,就是因为他把自己立身于老百姓的氛围当中了。你把相声推上艺术殿堂去表演,高贵是高贵了,可是幽默感也就随之消失了。郭德纲能够回到传统中去,而且回到平民中去表演,这是他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他把历史上200多个相声段子挖掘出来并整理加工,融入现代人的理念及表演方式,特别有新意。我本人就很喜欢听郭德纲的相声。传统的相声幽默诙谐,讲究语言的美,现在的相声已经完全变了味儿了,更像是小品。丢了传统,相声就没有希望!郭德纲的相声之所以受到欢迎,因为他说的是传统相声。以前侯宝林会说105个传统段子,并且在表演的过程中,根据听众的反应不断地修改“包袱”。因此不论你听了多少遍,还是要笑。而现在的相声不光脱离传统,也脱离现实,不讲究说学逗唱,倒把许多其他舞台艺术的手段都掺杂进去,表演的功夫又不到位,结果弄得不伦不类,就很难流传下去了。相声是一定要有师承的,真正的幽默更要有技巧。新编的相声也有很优秀的作品,像姜昆早期的作品《如此照相》,就是很优秀的新相声。但是你仔细分析就能看出来,那里面其实也有很深厚的传统相声的营养。现在这样的新作品是愈来愈少了。相声艺术也要与时俱进,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创新,才能再上个台阶。

          当然,郭德纲还很年轻,还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对于一个相声演员来说,自身的文化修养将决定你最终的艺术成就能有多高。我觉得侯宝林之所以成为幽默大家,成为相声第一人,是和他个人深厚的文化修养分不开的。

        来源:网络

      Processed in 0.157(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