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浩义—大写意中任驰骋(作者 刘士裕)

        作者:核实中..2009-11-13 10:37:14 来源:网络

        ●在保证有饭吃的前提下,我最大乐趣就是画画。

        ●作品就是画家自己,作品与画家一样具有丰富的情感。中国的写意画永无止境,它随心而动,是心之画。

        ●寻找自我,研究自我,确立自我,顺乎自我,是我多年探索得出的结论。

        ——贾浩义



        老甲,本名贾浩义,1938年出生于河北省遵化县鸡鸣村。1961年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旋即下放到北京朝阳区文化馆工作,1978年调入北京画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老甲艺术馆馆长。几十年来,老甲在以笔墨为中心的水墨画向现代转化的进程中,做出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并以其独特的大写意艺术令世人瞩目,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2003年新春伊始,笔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笔者:您的署名就很有大写意的味道,请问“老甲”是怎么来的?

        老甲:过去就有好多人提出过这个问题。起初,我署名“浩义”,两个字一个方型,一个长方,放在一起很难看,也费事。初中时我曾设计把“义”字一笔转下来,不成功。后来干脆就写个“甲”字,但又很单调。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我40岁左右,大家开始叫我老贾,我就署名“老甲”了。有时竖写,有时横写。甲字上边宽,下边窄,笔势向下走,可长可短,在画面里还可以起到构图作用,感觉挺好。有人开玩笑问我:“‘老甲’是不是老子天下第一呀?”一位老同学对我说:“你也不是自吹自擂那样的人呀!”我说,根本就没那个想法。

        笔者:您曾说过:“一个人的兴趣及性格,除先天的以外,童年的经历,对他的一生起着重要作用。”您的童年经历,对您走上艺术道路有什么影响?

        老甲:什么样的土壤和气候环境适合培育什么样的植物,人也是一样。我从小受母亲的影响很深。她在村里算个文化人,对文艺很感兴趣,五里八村演皮影,每场不落。但要说正经的爱好,还是画画。母亲经常被邻居请去画鞋样儿,我家影壁上的《樵夫砍柴图》就是她从《芥字图画谱》上临摹下来的。小时候,我很好奇,常把母亲从姥姥家带来的《芥子园画谱》、《醉墨轩》倒腾出来看,有时她还给我讲解。在母亲的影响下,我对美术有了兴趣,这种兴趣是我以后痴迷美术的无穷推动力。小学6年级时,我画了一幅抗美援朝的漫画,得了个“甲上”,高兴得不得了。上初中时,我问辅导员上美术学院要多长时间,一听说8年,太长,就不再去想了,但对画画的兴趣始终没有改变。以至后来到北京上中专,学的是机械。但星期天经常到新华书店去看“蹭书”,都是美术方面的。课余时间常忙于搞临摹,画速写。后来听说上美院有助学金,又燃起了我考美院的念头。实习结束,眼看就要毕业当技术员了,再不退学就来不及了。老师说不能退学,除非病退。病退就病退,小时候吃高粱籽,胃还真有病。退学迁户口时,派出所说北京户口迁出去就回不来了。那我也迁,考不上美院,在家种地我也认了,只要能画画就行。后来,经过努力,我还真考上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走上了绘画这条道路。

        我出生在一个小山村,打小放过牛、放过马、拾过柴、种过地。我喜欢粗犷乡野的东西,喜欢欢跳的小马、狂奔的牛群,对它们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并且变成了我后来作品的基调。很难想象,从小在城里长大,连乡下都没去过的人,会画出我这样的画。

        笔者:探索大半生,执着几十年,您的艺术生涯分几个阶段?艺术风格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老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971年以前,为学习积累阶段。在北京艺术学院,起初我喜欢油画,学校分科以后,我就专攻国画了。毕业后留校任工笔重彩助教,时间不长就调到朝阳区文化馆做群众美术工作。当时油画、版画、宣传画,什么都画,但最多的还是连环画。我主笔过6集连环画《艳阳天》,并两次入选全国美展。当时办展览,画党史、村史、家史,也都是以连环画形式出现的。应该说,当时还是积累了一些经验的。1971至1981年为回归探索阶段。在朝阳区文化馆工作时,我就开始梳理、审视自己,重新学习、认识传统,寻找美的规律,以弥补传统理论及笔墨功夫方面的缺欠。与此同时,开始实践自己的想法,借鉴大写意花鸟画的技法,采取删繁就简,逐步放开的方法,画了一批没骨人物,但仍很拘谨。由于画人物障碍太多,后又改为画马。当时这种探索,只是兴之所致,并无目的与计划。调入北京画院后,看大家都在探讨,学术氛围很浓,促使我静下心来,开始理性的思考。1979年到甘南藏区写生,本来是去画人物的,但蓝天下成群的牦牛在草地上滚动奔跑的壮观景象激动了我,从此在我的探索中又多了一个切入点——画牛。1981至1991年,为解构创造阶段。第一步:进行通常意义上的大写意处理,大胆地简化结构。第二步:解构,以草书的书写方法寻找衔接与运动的规律,将马的尾、腿、鬃从身躯抽离出来,单独处理,变成点、线的独立体,以气相连、气息贯通,使画面达到结构完整、乘势飞动的效果。后来又由马推及到牛、到人。第三步:反复推敲,反复锤炼,达到画面新的均衡与完整。经过长时间的重复、强化的蜕变过程,以《巴特尔》为起点,《沉重的脚步》、《人之初》、《铁流》、《雄聚草原》等一批代表作,奠定了我的大写意绘画风格的基础。1988年10月4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被画界所肯定。1991年到现在为拓展深化阶段。一方面延续既定的思路,大胆泼洒,绘制了大批以红、蓝、黑为主色调的作品,《草原八月》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作;一方面深化对单一墨色的探讨,改毛笔为板刷,改简约为满构图,制作了一批山水画。1997年集中展出了我的“浑然天地系列”山水画,得到了画家朋友们的认可。

        笔者:刚才您提到“浑然天地系列”山水画,朋友们都感到很新鲜。您是怎么想到要画写意山水画的?

        老甲:说起来也很简单。20多年来我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此,积累了大量的山水素材,光长江三峡就画了200余幅速写。青海、甘肃、新疆、大兴安岭、草原、大海我都去过,留下了一本本记录。当时我顶的是人物画家的名,但写生下来的东西却都是山山水水。1988年到1994年我主要画马、画牛、画人物。后来我想搞另一种画,于是画山水的想法就冒了出米。有了想法,但摊开纸后却难以下笔。怎么画?当时可以复制速写,画传统山水,或是结结实实地写实。这样虽然可以搞出好作品来,但总觉得那不是我感觉中的自然。于是我沉下心来,打开头脑的旧“屏幕”,捋捋自己记忆中的风景是什幺,曾经激动过自己的是什么?我出生在山区,喜欢那里的沟沟坎坎、山花野草。细想起来,记忆中最多的不是山石树木,而是天空原野。小时候观察天气,看到东边有火烧云,不能远走;晚上的黑云变红云,明天一定是晴天。1956年坐火车经过哈尔滨太阳岛上铁路桥,突然看到车窗外一团红红的火球,火球上有一条小船和一个撑桨的人在上下荡漾。更巧的是1986年和1993年两次路过新加坡。第一次是傍晚初晴,天空上的横云、竖云、红云和地上的白楼在大气中时隐时现,真是海市蜃楼般的美景。第二次是早上5点多钟,黑色的云仿佛是一幅由浓淡墨色组成的写意中国画挂在天边,奇妙至极。于是我挑拣这些记忆中最深刻的东西开始创作山水画。我觉得,绘画是视觉艺术,就是看“表面”。而大自然的表面被气所包围,气造就了自然界的千变万化。所以山就是气,气也就是山,它运动、升腾、变化,是个生命体。由于“山水”已经气化,所以传统的皴擦点染技法已无能为力,于是我采用板刷和圆笔相结合的方法画山水。板刷易整、易虚,但飘无力度。而圆笔浑厚有力,但不易规整。两者结合这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笔者:有人说所谓“写意”就是画感觉,而“大写意”就是画大感觉。您是大写意画家,对此有什么体会?

        老甲:的确,写意就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调动你可能调动的方法,达到你想要达到的效果。我每次画画,首先要找到感觉。阴天、下雨,或情绪不好,我绝对不画画。天气晴朗,身体一切零件都活了,感觉到位了,我再画。大写意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门很高的艺术。我喜欢“八大山人”的画。他的许多大写意画很抓人,即使是几片叶子也很到位。只能这样画,歪一点这张画就废了,而且每一笔又都不是可有可无的,不能去一笔,也不能添一笔。我曾经说过,写意是“心之画”。在我的笔下,不论是巨幅山水,还是星星点点的小人,不分人物、山水、花鸟,都已经成了一种精神的符号,画里没有了情节、故事,更看不见眉眼口鼻。它源于生活,但传达的东西与具体生活已经没有关系了。在笔墨的律动下,倾注的是我的思想、感受、愤怒、喜悦。有时冥思苦想,有时汗流浃背。有些朋友讲,像老甲这样画法,最后是要伤身体的。现在有些人学我的画,但他们没有我独有的山野村夫的经历,没有我倾注其中的激情,其中的韵味是画不出来的。

        笔者:20世纪中国画坛出现了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潘天寿等艺术大师。按学养和实力,大家预言您最有希望成为21世纪早期的国画大师。您今后有什么打算?

        老甲:我这个人从来就缺少“野心”。小时候只是想画画,没想过要当画家、成名。上了大学,参加工作,也没想过要当大画家,觉得画画最高兴、最舒服。一个画家怎么样,要让作品说话,让历史说话。作品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有生命力,确实和别人的不一样,被大家认可了,才能立得住。大师一个世纪也没几个,可现在社会上大师多得是。有的是自称的,有的是炒作的,水分太大,把水分拧干,再看就没什么玩意了,那还叫什么大师?内涵充实,有强大的震撼力、感染力,是我以后的追求。马牛开路,而后是山水,人物画也要有我的语汇。顺其自然,做自己能做到的事,这便是我的想法。





        【相关链接】

        “老甲艺术馆”位于北京北中轴线上,距德胜门17.5公里,距城铁总站霍营站1公里,占地3500平方米,展厅面积近400平方米。1994年筹建,1996年竣工,1997年10月16日开馆。走廊建有80平方米浮雕,外墙装有3块浮雕,均为老甲作品。老甲艺术馆为北京市注册的第99号博物馆,业务受北京市文物局指导。主要陈列老甲作品,并与国内外艺术家进行艺术交流。同时,也组织创作、研究、普及活动,为社会营造文化氛围。开馆以来,先后举办了“浑然天地系列作品展”、“老甲艺术创作室第一次画展”、“杨先作品展”、“老甲作品陈列展”、“老甲新作展”、“新疆速写展”、“随心草画展”、“崖上文章画展” 等数十个展览,接待了国内外众多艺术家、收藏家和当地美术爱好者。北京、河北、山东、河南、甘肃、宁夏等地一批画家、青年学子来到艺术馆学习研究、探索创新,形成一个具有浓厚情感氛围和艺术创造活力的艺术群体,作品频繁参加全国和省市级展览并多有获奖。其中最突出的是于长江、陈嵘、钱宗飞创作的10米长、2.1米宽的《民兵史话》长卷,局部曾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并获金奖。

        在当代中国水墨画坛上,老甲的大写意艺术是独树一帜的。他将自己的艺术定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他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我们可以不时地听到那被冲撞所发出的火花,以及磨砺所发出的声响。他1961年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后,曾留校任工笔重彩助教。旋即下放到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画过大量插图。曾参加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美术作品创作,主笔6集连环画《艳阳天》并两次入选全国美展。1978年调入北京画院。1987年被评为一级美术师。作品被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艺术馆收藏。翌年秋,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贾浩义画展”,《雄聚草原》等3幅作品被该馆收藏,《贾浩义画集》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巴特尔》参加法国嘟欧拍卖行拯救威尼斯和中国长城义卖。《人之初》入选“第23届蒙特卡罗世界现代艺术大展”。1991年夏,“贾浩义画展”在烟台美术博物馆举行。翌年,“贾浩义画展”在江苏省美术馆举行。中国书店出版《贾浩义画集》。1993年,“老甲画展”和“老甲新作展”同时在北京举行,《中国画》编辑部主持召开“老甲艺术研讨会”。花山文艺出版社汇编海内外理论家的论文,出版《老甲——画坛内外如是说》。作为当代中国画家代表,随“荣宝斋百年藏画展”赴美国洛杉矶、纽约等地参加巡回展出。1994年7月,“贾浩义招待展”在汉城举行,韩国第一副总理韩完昌为展览剪彩,衣恋公司出版《老甲画集》,被选入《东亚日报》“本周明星”专栏。百余幅作品被亚洲美术馆收藏。1996年初,“贾浩义新加坡草地风画展”在河畔艺术中心举行。与展览同名的画集一并出版发行。翌年随韩国亚洲美术馆馆长李在兴赴法、意、荷、德、瑞士等国,考察西方古典和现代美术。作品及传略被收入《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画卷)。作品入选“中国艺术大展当代中国画展览”。1997年10月,“老甲新作展”在老甲艺术馆开幕,并举行“老甲作品研讨会”。韩国、美国、日本、比利时、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的艺术家、学者陆续到艺术馆进行学术交流。1998年10月,为捐助母校——遵化一中迁建,遵化市人民政府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和北京京广中心举办“草原风情画展”,并举办了“老甲作品专场拍卖”。同年,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举办“回家——老甲画展”。1999年《大风歌》参加文化部主办的“共庆澳门回归祖国——中国艺术大展”,“浑然天地系列”等4幅作品参加由中国美协主办、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跨世纪中国画名家21人展”。同年,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的《中国艺术》发表陈传席的文章《大气和乾道——论老甲的画》和老甲作品13幅。2000年9月20日随韩国亚洲美术馆组织的考察团考察俄罗斯20世纪绘画艺术。同年,巨幅作品《呼仑贝尔的汉子》捐赠中国历史博物馆。2001年9月30日作品《呼仑贝尔的汉子》入选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百年中国画展”。2002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大型画册《老甲大写意画集》。

        来源:网络

      Processed in 0.155(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