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守山—走笔宣帛皆神妙(作者 刘士裕)

        作者:核实中..2009-11-13 10:39:02 来源:网络

        ●花鸟画主要是要写“情”,其生命力在于情景交融,以神传情,形神兼备。我国传统花鸟画的表现题材能长久不衰也在于此。

        ●“法无定法,无法为法”,切不可照搬古人前人,在艺术创作上要有自己的主见。

        ●我的观点是:画自己爱画的画,画人们喜欢的画,这样的画就是好画。

        ——谷守山



        “我是个乐观的人。在我的作品里,多以小鸟在歌唱、燕子在飞舞、喜鹊在鸣春、蜜蜂在劳作、母鸡在看护幼雏等热烈欢快、宁静和睦的内容为题材,从不画残荷败柳。花鸟画的生命力在于情景交融,以神传情,形神兼备,只有这样才能生动,富有生命力。我国传统花鸟画的表现题材所以能长久不衰,原因即在于此。”这是北京服装学院谷守山教授在我采访他时的开场白。

        这位头发银白、风度翩翩、豁达开朗、对生活始终充满挚爱的花鸟画家,曾以大量的优秀作品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然而,他走过的艺术道路,却不全是莺歌燕舞、潺潺流水,其中有成功后的喜悦,也有奋斗的坎坷与艰辛。但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从来没有放下过手中的画笔。

        谷守山1938年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6岁丧母,家境不裕,他自打懂事起便每天爬矸子山捡拾煤渣。初中就读汇文中学“夜校”。由于聪颖勤奋,他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名牌”高中——唐山二中。当时这里有个被誉为“画家摇篮”的二中画社,自幼喜好画画的谷守山自然如鱼得水。在果树屯阝、林惠中、李平阶老师的辅导下,他进步很快,高二时便被推选为画社社长。特别是李平阶老师,曾在中央美院任教,绘画造诣、文学功底都很深,对谷守山走上绘画道路有过重要影响。现在回忆起恩师,谷守山仍很动情:“我家距学校较远,中午在学校用餐,李老师便利用午休教我画画。那时我家里经济条件较差,他经常买来纸笔和颜料送给我,还用其少有的“细粮票”买来馒头,晾干后给我代替面包擦木炭素描。我的素描、色彩基础就是那时打下的。”临毕业,李老师找来敦煌造景图案,辅导他做“二方连续”练习。在报考中央工艺美院时,恰巧有这个题目,专业考试顺利过关,终于圆了他的大学梦。

        在中央工艺美院,谷守山学的是陶瓷美术。他永远也忘不了恩师梁邦楚先生朴实热情、循循善诱的音容笑貌;宋君芳先生带他去陈半丁老人家里学画荷花、月季花的情景。当时系里美术师资力量很强,但每年仍要从外面请来一些著名画家轮流来系里授课,使他们这批学生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以至后来很多人成长为著名的国画家。有人开玩笑地说:“陶瓷系培养出来的不是会下蛋的母鸡,而是会游泳的鸭子。”

        5年的大学生活结束了,靠助学金完成学业的谷守山,凭着满腔的政治热情,怀着对异域文化的向往,毅然报名支援大西北,来到景色秀丽的新疆。他到自治区教育厅报到时,一位管分配的科长不容分辩地说:“不用分了,去陶瓷厂。”谷守山心里想,自治区艺术学院、军区报社不是都需要搞美术的吗?科长见他有些迟疑,补充了一句:“明天就去报到,不想去也得去,你是中央直接分来的。”后来他才知道,这个安排,竟是当时轻工部李烛尘部长亲自决定的。

        在新疆最初的几年里,谷守山一面进行工艺美术设计(陶瓷厂第一个暖水瓶外壳图案,就是他受到被面上牡丹花的启发设计出来的;为自治区成立10周年设计的具有新疆特色的咖啡具、茶具造型,曾入选全国工艺品展览会),一面利用工作之便走伊犁、跑吐鲁番,来往全疆各地写生,搜集了大量有民族特点的花卉、鸟虫、草木、人物、风景图案。

        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有失必然有得。“文革”开始后,谷守山这位从北京分来的“臭老九”,自然被归为“黑帮”一类,受到批判。按他自己的说法,因为人缘好,始终没有被武斗示众。当时他想不通,为什么一个穷孩子,受党教育多年后,反而成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呢?但有一点他认准了:不能荒疏业务,有时间就得去画画。每次批判会结束,他便收拾起检讨稿,夹起纸和笔,钻到公园里去写生,经常是两个馒头一瓶水就打发一天。

        工厂来了位新书记,在班上总见不到谷守山。一天,向工人一打听,说他到公园画画去了。爱“较真”的书记到公园里一看,果然如此。从此以后,书记大会小会上表扬谷守山,说他有敬业精神,久违的先进称号也与他沾上了边。就这样,写生采风、采风写生,谷守山苦练国画内功,坚持了10年,为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机遇终于来了,1978年,他被借调到母校中央工艺美院,任白雪石先生的助教。期间,在全国花鸟画进修班旁听学习一年,得李苦禅、俞致贞、田世光、孙其峰、苏葆祯、康师尧、钟质夫等先生亲授。特别是俞致贞教授,每次求教都得到热情的指导,或修改、或添补、或在画上题记予以鼓励,从此画艺大进。

        20世纪80年代初,谷守山的花鸟画倾注了长期写生中捕捉到的美感和真情,充溢着源于生活的特有灵性。在创作时又不失原初的新鲜感受,作品清新自然,富有情趣。这些特点,集中反映在他80年代中期在乌鲁木齐举办的“谷守山花鸟画展”,以及随后在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举办的联展作品中。《西域佳果》就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作品以写生为基础,艺术地再现了吐鲁番特产的哈蜜瓜、葡萄、石榴等瓜果,真实地表达了新疆人民真诚、友善和好客的传统。

        1985年,谷守山调新疆师范大学任教,既教国画花鸟,又教工艺美术。在相对稳定、具有浓厚学术氛围的环境中,他结合教学任务,回顾总结长期写生、创作的实践经验,系统地研读临摹历代名作,对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理性思考。探其理法、究其章法、求其笔法,旨在树立和强化最基本的美学观,以及必须的思维方式和观察方法。这一时期,他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笔墨兴趣转移到花鸟画中常见的荷花、牡丹、月季、菊花等传统题材上来,并凭借个人的理解和感悟,对这些传统题材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渐入创作的旺盛期。《新疆画报》以《沃土繁花》为题介绍了他的一组作品。1989年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专著——《谷守山花鸟画技法》。

        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是艺术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基。1992年调入北京服装学院后,谷守山在保留中国画传统审美价值的基础上,认真进行绘画材料的开拓与更新。在织物上作画古已有之,如出土的帛画,传世的绢本等。但是,谷守山弃宣纸而在丝绸上创作花鸟画时,传统的国画颜料并不理想。于是他从变革颜料入手,和化工系的教授一起,研制出一种具有透明度高、光泽感好,且附着力强的水色颜料。经过在丝绸上无数次运笔和渲染试验,终于呈现出与宣纸上同样的滋润感和层次感。

        为适应当代大众的审美需求,谷守山在丝绸花鸟画创作时,施以浓艳饱和的色彩,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造型因素,生成临界于工艺美术与纯美术边缘的视觉样式,具有雅俗共赏的价值取向。因此谷守山近年创作的大量丝绸花鸟画作品,不仅保留了传统水墨画特有的“韵味”,而且构图更趋充实热烈,色彩更加饱和艳丽。199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真丝书画艺术展”中的作品,建国45周年时创作的大幅丝绸国画长卷《和平昌盛》,联合国成立50周年时创作的大幅真丝国画《和平万岁》等,均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大众的喜爱,《人民日报》做了专题介绍。

        谷守山是一位能工善写的画家,尤其钟爱工笔花鸟画。其工笔画构图严谨,造型优美,用线刚劲有力且富于弹性,饱含生活的情韵和生命的活力。他凭借工笔画的深厚素养,运用其特有的笔墨形式和技巧,大胆用笔、墨随笔至、恣意挥写、简练传神,避免了放不开笔,拘泥于细节而板滞的弊病。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或兼工带写,谷守山始终致力于花鸟画自身形式上的探索,因而能立足传统,出己新意。如在《春之歌》中,对被视为富贵高雅的牡丹做俯视处理,运用工笔技法展现牡丹花开时的娇艳,环绕飞动的白鸽又增添了层次感,使整个画面呈现出灵动活脱的艺术效果。《情长》则以写意画的渲染作底,在一片嫣红的枫叶及深秋的雾霭里,两只居于视觉中心的白玉鸟依偎在一起,相互梳理羽毛,层次分明,动静结合,富有诗意。《早春》这幅作品构图充盈,色彩饱满,在竹篱和月季、菊花丛中,一群欢唱的小鸟有如跳动的音符,打破了画面的寂静,凸显生命的活力。

        退休以后,有了充裕时间,谷守山每年都要带着夫人外出参观写生。他的夫人董兆芝是一位阿克苏出生、阿克苏长大的地道新疆人,12岁就为土改工作队当翻译,西安医科大学毕业后又回新疆工作。在30年风风雨雨中,她相伴左右,既是谷守山采风的向导和翻译,又是作品的第一位读者,现在则又多了一项任务——保健医生。

        曾经培养出众多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谷守山教授,现在又把他多年的教学经验带到老年大学书画班上,和同龄人分享着挥洒笔墨的乐趣。在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中,谷守山为国际老人节做的专题深得社会好评。目前,他仍每天伏案笔耕,激情不减当年。他认为,没有激情,呆呆木木的,是画不出好画来的。有人称现在是他书画创作的第二个春天,谷守山却说:“我的艺术始终是充满活力的春天,画自己爱画的画,画别人喜欢的画。我将活到老、学到老、画到老,在有生之年努力画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健康地生活、快乐地画画,是我最大的幸福。”



        【相关链接】

        20世纪90年代初,谷守山教授在保留传统审美价值的基点上,弃宣纸而用丝绸创作花鸟画,进行了变更材料的大胆探索和实验。谷守山教授和服装学院化工系的教授一起研制了一种具有色泽纯正、透明度高、柔软性能好等特点的水色染料。用这种染料手绘的作品,经过高温处理后,具有不怕漂洗的特点。经过反复描绘试验,谷守山教授终于探索出利用丝绸纹理进行运笔和渲染,画面滋润感、层次感较之宣纸更丰富的技法。毛笔、颜料等造型工具和勾勒渲染等造型技法,与真丝面料相结合,生成了临界于工艺美术和纯美术边缘的雅俗共赏的价值取向。其创作的以丝绸为材料的花鸟画,既保持了传统水墨画特有的韵味,而且在丝绸本身光泽的映衬下,更加凝重高雅,成为艺术园地里的奇葩。他和同事研创的“手绘染料和绘画技法”通过权威部门鉴定,收入“1993年科技成果大全”,荣获吉林省“金桥”科技一等奖。

        来源:网络

      Processed in 0.151(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