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11-13 11:27:28 来源:网络
●艺术来源于生活,要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山林是鸟的天堂,你只有深入进去,才知道它们在天堂中那种自得的情态,当惊起几百只五颜六色的鸟飞向天空,你不得不惊叫起来,会久久被这种景色所征服、动情,也就产生了意境。
●虽有彷徨,但我终身无悔。
——王晋元
王晋元老师走了,他走的是那样的匆忙,那样的突然。
2001年12月初的一天傍晚,天地间已是白茫茫一片,可窗外的雪花还在飘着。广东画院王玉珏院长打来电话说:“王晋元已于11月22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怎么可能呢?前两个月不是还好好的吗?”我喃喃道,虽然不愿面对这个噩耗,却又不得不接受这个严酷的现实。
第二天,我挂通了蔡仲明大姐的电话。这位身为云南省科协副主席,同晋元老师相伴一生的坚强女性声音低沉,断断续续地向我诉说。原来晋元老师从台湾省访问交流回昆明后,体质衰弱,日渐消瘦。在家人和同事的劝说下,才去医院进行检查。10月30日确诊为十二指肠壶腹部癌。11月16日,经10多个小时的手术,平安下了手术台。但随后而来的手术并发症却一直纠缠着他,于11月22日下午3时与世长辞。
我同晋元老师第一次接触是在1996年5月。经新华社贾靖宏先生介绍,我同他取得了联系,约他为纪念唐山抗震20周年书画展赐赠作品。晋元老师爽快地答应了,十几天后便寄来一幅名为《黑牡丹》的国画。画面右下角还特意加盖一枚“乐亭”印章,以寄托远方游子对故乡的眷恋和热爱之情。后来,在建国5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之际,又分别寄来《幽香》、《梅花》两幅佳作,以供展出。
待我见到心仪已久的晋元老师,那已经是2000年6月的事了。我是到云南考察顺道看望他的。由于人地两生,且是傍晚,在昆明市内转了好大一个圈子才摸到省科协宿舍大院。只见大门口站着一位身着休闲服,面色清癯的长者。一打听,才知道让我撞了个正着。原来晋元老师接过电话,在门口已等候半个多小时了。
他家里只有几件旧式家具,房间布置得也很简单,谈不上什么装饰。我们坐在沙发上攀谈,从家乡的发展变化到云南的风土人情,从绘画艺术的现状到花鸟画创作,谈得很投机。我邀请他方便时回家乡看一看,办一次个人花鸟画展,他一一答应了。最后,当我向其索要一些资料,并表示回去后向家乡人民介绍他在云南取得的艺术成就时,晋元老师执意不肯。他说:“还是多宣传一些老艺术家吧。我实在没什么可写的。”这一次匆匆拜访,他平易近人、谦虚随和的长者风范,至今难以忘怀。
对于王晋元老师的逝世,我欲语难言。追寻他不平凡的艺术履迹,便成了我对他深切的悼念……
王晋元1939年3月26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吴家兰陀村。童年受著名的乐亭皮影、乐亭大鼓、地秧歌、高跷、龙灯、旱船、花车、跑驴等民间艺术的熏陶和影响,对美术产生了朦胧的兴趣。他喜好画画,也爱捏小泥人,曾和小伙伴爬上墙头,看村庙垂脊上可爱的小动物。回到家里,挖来河泥,捏起了麒麟、小马、小狗、四不象,晾干后放到灶坑里烧,弄得手脸漆黑,因此受到母亲的嗔怪。以至长大后,他总爱在作品的左下角处盖一枚“乐亭”印章,以表达对家乡和儿时生活的眷恋。
稍大些,他随在外工作的父亲到北京汇文小学、天津十三中、北京大同中学读书,对画画的兴趣越来越浓。起初他描摹连环画,后来让弟弟当模特画素描。他特别喜爱小动物,一次,同表兄在北京城墙上玩耍,无意中捡到一只被酸枣树刺伤的鸽子,带回家精心照料,仔细观察,有时还看着鸽子画上几笔。待鸽子养好伤后,又恋恋不舍地将其放归大自然。为了满足他的兴趣,一年暑假,父亲把他和表兄送到西城一位女画师家里学习素描基本技巧。她无疑是王晋元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1959年王晋元高中毕业,因成绩优秀,被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同时录取。他选择了自己喜爱的美术专业。
进中央美院后,受教于李苦禅、郭味蕖、田世光等老师。他充分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条件,刻苦学习和研究中国画的艺术精髓,很快就掌握了中国画的传统技法,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三年级分科时,在郭味蕖先生的指导下,他专攻花鸟画,并成为这位曾组建中央美院花鸟科、为中国花鸟画推陈出新做出卓越贡献的著名画家的入室弟子。
在大学,他系统地研究了唐宋各家以及“八大山人”、石涛、徐渭、虚谷、吴昌硕、任伯年等历代名家的作品,深入了解他们的艺术特点和优秀成果,以及给后代留下怎样的遗风,从而丰富了自己的艺术涵养。作为探索绘画艺术的有心人,他虚心向郭味蕖、李苦禅、田世光等老师请教,收藏了他们作教学示范时留下来的不少手稿,并始终带在身边。经过几十年的借鉴和吸收,这些在随意一挥间凸显出来的用笔用墨的高超技艺,已经深深地融入他的画风之中。
对于立定献身艺术志向的热血青年,王晋元不满足于从老师那里学到的绘画技法,而是从他们走过的成功道路上吸取经验教训,作为规划自己未来的基础。毕业时,他本可以留在北京。可郭味蕖先生说过的“你要想出成果,就应该到云南去,那里可以大有作为”,恰好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他克服来自家庭、社会的阻力,毅然决然地来到云南,在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开拓其新的发展道路。
1964年,王晋元被分配到云南省群艺馆。当时,他怀着对艺术的憧憬和执着追求,有着一般青年那种冲动和激情,但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他清醒地知道,近代花鸟画在传统自身多样演化的进程中,随着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等大师的跃出,在画家面前已经矗立起一座座艺术的高峰。要实现新的跨越,绝不能重复和摹仿前人创造的程式,而是要走自己的路。
他深谙“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古训,把深入生活、从写生入手,作为另辟新途的突破口。为此,他充分利用云南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这一有利条件,一头扑进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奔走在滇西雪域草原,留连于乌蒙金沙的崖壁湍流,带回一本本速写和一摞摞画稿,并一次次被造化的神奇所感动。一次,他同一位画家到中甸县写生,住在太子雪山下一位藏族老人的帐篷里。分别时,老人送他一程又一程,难舍难分。王晋元的眼睛湿润了,每当他表现那美丽的草原时,就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位憨厚淳朴的老人。同事们说:“王晋元虽然不是云南人,但他对云南山山水水的熟知程度,却令许多老云南人都吃惊”。
在长期亲和自然、贴近社会的实践中,王晋元找到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题材。也正是从这一次次被感动、被震撼,到去思辨体味,再到慢慢融入的过程中,王晋元与彩云之南这片土地,就像一对相互依偎的恋人,彼此应答传情,并逐渐融为一体。他把对大自然的感悟,演化为艺术形象,笔下那跳动的线条,斑斓的色彩,便是他真实内在情感的轨迹。
我们看王晋元的画,它既摆脱了传统的折枝花卉的局限性,又与当代常见的花鸟画拉开了距离,呈现出一种全新而独特的模式。在这里,他大胆地采用“全景截取”方式,经过精心剪裁,将大自然最精彩、最典型的部分移入他的画面。然后调动他在实践中积累的强烈感受,按照构图的需要,对各种要件进行整合。热带雨林是王晋元经常表现的题材,在他的笔下,斑驳的山石、苔藓、地衣作为基础层面,具有使人产生无限遐思的沧桑感;由阔叶植物、藤蔓、蕨类、荆榛等组成的过渡层面,盘根错节,纠葛缠绕,占去大部分位置,令画面厚实凝重;五颜六色,竞相开放的鲜花则处于显著位置,鲜艳夺目,突出了所要表现的主体。这一切组织在一个画面里,全景式地展现了热带雨林生机勃勃的生态群落,使其更逼近自然,更具视觉冲击力。
几十年来,王晋元忠实而成功地实践了郭味蕖先生关于“山水与花鸟结合”的构想,并成为他花鸟画创作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应该说,他的这一成就,得益于他对人物、山水、花鸟均有深厚的造诣,使他在创作时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王晋元认为,就传统笔墨技法而言,山水为最,花鸟次之,人物更次之。花鸟画要实现笔墨突破,必须向山水画偷功夫。为此,他外出写生时,不是把目光仅仅局限在花花草草上,而是全方位地接触大自然。我们从他带回来的写生稿中可以看出,其中更多的是热带雨林,雪岭高原,以及少数民族人物头像。翻开他的画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无论是《巅峰》、《绝壁千寻一涧花》、《岁月蹉跎》,还是《多花的山谷》、《神山之寿》等,都把花鸟置于群峰沟壑之巅、清溪幽涧之上、密林茂藤之中。这些作品大多介于山水画与花鸟画之间,很难说是哪个画种。他充分调动了这两个画种的优长,以山水造势,以花鸟传情,情中有景,借景抒情,从而强化了作品的表现力。
在不倦的探索中,王晋元渐渐感到,传统写意花鸟画那种以简、浅、淡为主要特征的手法,已经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经过多年的实践,他找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大胆采用了“繁、密、艳”的构图来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在他的《龙蛇升腾》、《九月》、《春满雨林》、《版纳风采》等一系列作品中,浓密繁茂的枝叶,成串连片的鲜花,寄生缠绕的藤蔓,以及斑驳的苔藓,奇绝的山石、奔腾的溪流、欢跃的鸟雀,层层叠叠、穿插争让、满满当当,不留些许空间。然而画面却繁而不乱,密而有序,一切都按照自然规律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展示出大自然生态美的特征。
在王晋元眼里,云南这片被称为“植物王国”、“动物乐园”的红土地,充满了色与光,五彩缤纷,璀璨斑斓,可以绘出好画图。他借鉴李可染先生浓墨重彩的表现手法,以水墨为底色,施以对比强烈的重彩。有时则在浓墨上蘸色点彩,使画面总是那么绚烂,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丝毫没有旧时文人花鸟画中那种闲逸萧疏的痕迹,唱响了一曲曲自然生命的赞歌。
在王晋元的作品里,花鸟总是鲜活的,大自然总是生机勃勃的。人们喜爱他的作品,还在于他以亲近自然,着力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注入作品的内涵。他以充满魅力的艺术,寄托着对生态平衡的向往与追术,从精神层面唤醒人类对环境污染、绿地减少的关心。
王晋元是一位事业型的优秀画家。他曾担任多项重要职务,但始终未离开过他热爱的绘画艺术。有几次,组织上曾经考虑让他到云南省艺术学院、云南省文化厅担任更高的党政领导职务,但都被他谢绝了。
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在展望中国画坛哪些人将有望成为大师级人物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王晋元。因为他有较高的天分,扎实的艺术功底,敏锐的思维和清醒的头脑,审时度势且能处高望远。经过多年磨练,他已经积蓄了深厚的实力,并正在向高峰攀登。人们在评赞王晋元的绘画为“大自然歌手的艺术”、“云南美术的一块碑石”、“今日的中国画坛无几人出其右”的时候,无不痛心疾首。大家怀念他,将沿着他开拓的道路,继续探索,奋而前行。
【相关链接】
王晋元,1939年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196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自愿到云南省群众艺术馆工作。1984年云南画院成立时出任院长。生前历任云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云南省第四、五、六届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画研究院院委等多项职务。1992年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1994年10月起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王晋元师承叶浅予、李苦禅、郭味蕖、田世光等著名画界前辈,长期从事中国画创作和研究,为中国画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作品《铁索桥畔》(合作)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并到东欧展出。《舞龙蛇》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芳林情》被选送联合国举办的“国际和平年书画展”。《野芳》入选“中华杯中国画大奖赛”并获三等奖。《雨初歇》入选“北京国际水墨画展”并获优秀作品奖。《秋色苍苍》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山中三月》入选“全国首届花鸟画展”。《遍青山,红了杜鹃》入选“全国第二届水墨画展”,《血染的杜鹃》获第二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一等奖。
1995年,王晋元被聘为“全国首届中国画展”评委,1999年被聘为“第九届全国美展”评委, 2000年被聘为中国美术“金彩奖”评委,2001年被聘为“全国画院双年展”评委、“百年中国画大展”评委。
来源:网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