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军—踏出深闺人渐识(作者 刘士裕)

        作者:核实中..2009-11-13 11:47:55 来源:网络

        ●艺术——究其实质应是生命的一种诗意的生活。诗人呈现了艺术家的乐观与浪漫,也呈现了艺术家的品味与价值取向。

        ●热爱生活、沉浸生活乃至感悟生活、感恩生活,是艺术家的必由之路。每每带着收获的喜悦,我更多地为生活与自然之美而陶醉。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和生命体验的结晶。

        ——王利军



        翻开王利军的艺术履历,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的实力和潜力。

        就说实力,自1986年创作水墨山水画《岛城春色》获“青岛首届青年文学艺术大奖赛”金奖至今,作品先后参加全国、全军各类大展27次,获奖19次,并多次参加国家级及海外大型邀请展和提名展,有多幅作品被国内外团体及友人收藏,被圈内人士称为“获奖专业户”。

        要说潜力,非凡的业绩来自扎实的功底。默默作画,不事张扬是他的性格。每当取得成绩,人们把目光聚向他时,他却沉下心来,梳理思路,选准方向,潜心修炼,积蓄力量,实现新的腾跃。

        这里介绍的,就是凭实力和潜力卓立于当今中国画坛,并为世人瞩目的青年画家王利军。

        “生命与生活并非蜜做的胶糖,亦有黄连般的苦难”

        王利军有一个天真而富于梦幻的童年。

        他1962年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城关镇蒙庄,父母都是庄稼人,摆弄爷爷屋里那些线装书,便是他幼时的乐趣。或许是天赋,利军从小就特别喜好画画,整天在墙上地上涂抹。上了初中,兴趣越来越浓,从周一就盼着周六下午那节图画课。平时,他经常在作业本上描画课本上的插图。爸爸妈妈觉得他“不务正业”,有些担心。在北京工作的姨夫回来却说:“让他画去吧,兴许将来是个画画的好苗子”,并大老远给他带来一捆晒图纸和一包素描铅笔。受到鼓励的小利军兴冲冲地买来两个小石膏像,像模像样地画起来。虽然他不懂得什么叫素描,但画得真切。直到上了高中,他才第一次看到画册。

        1979年高中毕业,王利军同四五个爱好美术的小伙伴到县文化馆学画画。在魏革新老师的指导下,他开始知道什么是素描,怎样画素描。当时条件很差,没有床,他们睡通铺;没有食堂,就每周回家一趟,带些咸菜和米,自己做着吃。只是冬天特别难熬,有时早晨起床,脸盆都结了冰。县里成立刺绣厂,生产出口的枕巾、毛巾,王利军和同伴被派去搞过图案设计。

        机会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年底,征兵开始,第一天报名,第二天体检。王利军凭借仅有的一些绘画基础,被海军接兵部队首长看中了。复检时王利军出了鼻血,医生诊断为鼻腔溃疡,降为“合格陆”。这位首长找到医生说:“这个兵我们一定要带走,那怕多带一个兵都行。”就这样,王利军顺利地穿上了漂亮的海军服。

        在青岛海军某部,他一入新兵连就当上了副班长,不久又调到连部当文书。春节到了,团里组织板报大比武,王利军如鱼得水。结果新兵连的绘画拿了个第一,王利军当然是头功。

        一天,连长把他叫了去,说:“上边要调你走,我们已经‘顶’了半个月了。本想把你从家里带来,将来即使提不了干,转成志愿兵也要把你留下来。现在我们‘顶’不住了……”听着听着,王利军眼圈湿润了。

        “我常常在波澜壮阔的海边一唱三叹地

        留连,因此,我才成为在那艺海拾贝中十分幸运的孩子”

        1981年3月,王利军调到北海舰队军人俱乐部当上了电影放映员。农村来的孩子不怕吃苦,倒是画幻灯片、画海报把他难住了,凭他那点本事哪里应付得了。怎么办?市里工艺美术学校有个美术班,他没赶上开学。就是插班也要上。每周五晚上借来自行车,赶20多里路去上课,他硬是坚持了两年。

        美术班的孙老师是报社美编,对这个小战士很偏爱。每到周末,总把他叫到家里,为他修改画稿,讲解画理。时间长了,老师说:“光写生不行,只临摹不搞创作也提高不了。创作要慢慢来,从简单到复杂,试试看。”是启发,更是鼓励。王利军设计了两个刊头,改了十几稿,寄给《青岛日报》社。一天他正放电影,一位战友兴冲冲地跑过来,指着手里的报纸说:“利军,你的画上报纸了!”当辛勤的汗水被社会承认,名字第一次变成铅字时,他高兴得不得了。王利军清楚地记得,那是1983年5月末。他领回8块钱稿费,又加上两个月的战士津贴,买了两件皮背心寄给了老家的爷爷和奶奶。

        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则是1984年的事了。他的处女作《风雪之夜》先是在青岛市展出,后又被选送参加“海军美术作品展览”,刊登在《青岛日报》和《前卫影苑》上。王利军喜不自禁,挂在放映室里。晚上睡不着觉,坐起来,打开灯仔细端详,心里美滋滋的。躺下后,还是睡不着,再坐起来看,直折腾了三四次。

        第一次成功,撩动了王利军胸中的创作激情,一发不可收拾。1986年5月创作的《岛城春色》,吸收了版画的构图、油画的色彩,获“青岛市首届青年艺术大奖赛”金奖;1988年创作的《蓝色交响曲》入选“第五届海军万里海疆画展”,与张道兴、周永家等名家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同室展出;1991年创作的《先驱》获“青岛市建置100周年美术书法作品展”金奖。作为同乡,王利军成功地刻画出历史巨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高昂、刚烈的气质和精神,《先驱》成为他的奠基之作。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周永家教授。到青岛的第二年,王利军便开始向周老师学画,他至今仍经常忆起那耐心、真切教导的场面。这种高层次的启蒙,使他的创作能够始终站在较高的基点上。王利军在青岛的作品,无一不是受周教授的影响,并以他的作品为参照创作的。

        艺术上的起步,没有使王利军自我陶醉。他认为,没有哲学头脑的画家成不了真正的画家。他横下心,用6年时间,读完了大连政治学院政治系函授大专班、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班的课程。他的本科毕业论文《心灵颤动——意境美的捕捉》被评为优秀论文。他的导师安振兴教授在评语中写道:“这是一篇长期从事绘画创作,并卓有成效的创作论,集中了艺术创作思维灵感获得的心理感受。论文最为精彩的是关于《先驱》的创作谈。作者不仅从内容着眼,并且深入地论述了形式创造的‘意境’问题。事实上已上升为对中国文化的哲学思辨,联想广博,析理深刻,具有创见性。”

        王利军在滨海城市青岛度过了他艺术生涯最初的20年。他说:“使我获益最多的莫过于那辽阔而富有诗意的大海,坚如磐石的海岸,以及心胸如这大海一般宽阔、意志如这海岸一般坚强、情怀如这浪花一般浪漫的水兵。坐在海边去看海潮、去听海音、去嗅海味、去读海韵、去念海情……成为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利军要燃烧自己整个的生命,去表现战士的多彩生活,讴歌水兵的精神世界。

        “作为一个以画为伴的画家,对于自身艺术价值的刻意追求莫过于寻求到此种生命的‘梦’境与‘醉’态”

        王利军在寻求生命的“梦”境时,头脑是清醒的。

        他说:“我同大多数画家不一样。他们专科、本科毕业,在美术学院受过系统正规的训练,有扎实的基本功。而我是从美术员、宣传干事走过来的,始终处于业余状态,感性的东西多,直觉的成分大。”在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并屡屡在全国、全军展览中获奖后,王利军反而有了危机感。他说:“我必须补好这一课!”

        1997年,王利军以优异成绩考取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他一方面不因入学前有作品发表而放松对基本功的训练,认真上好素描、速写、花鸟、山水、人物、工笔、写意等每一节课;一方面调整自己的创作思路,更加注重锻炼笔墨的塑造功能和形象的感染力。

        2002年,王利军到中央美院国画系硕士研究生课程班进修,他称这是“充电”。这时他已是海军文艺创作室的专业画家了。白天,练造型,练笔墨,珍惜一分一秒;晚上,参加学术活动,环境学、建筑学、文学、音乐等,什么讲座都听。没有讲座,便一头扎进图书馆,直到闭馆。一年时间,他把中央美院的图书翻了个够,增长了知识,丰厚了学养。

        王利军在沉浸于生命的“醉”态时,感情是真挚的。

        他说:“只有沉潜到生命与生活海洋深处的人,才能体悟到这生命与情感的本质;也只有在底蕴深厚的作品里才能实现对艺术技巧在更高层面的探求。”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杯浓酒,王利军在热爱生活、沉浸生活、感悟生活的实践中,尽情地享受着它的清醇与甘甜。

        调离北海舰队的王利军,每年仍要回“娘家”住上一些日子,因为这里有他日夜思念的大海、水兵,这里是他创作的摇篮。

        2002年,创作室全体成员到北海舰队潜艇部队体验生活,支队首长授予他们列兵军衔。早晨,同水兵一起跑操;白天共同出海训练;晚上,水兵睡上铺,他们睡下铺。更艰苦的是潜艇上吃的、喝的,就连空气里都有柴油味,加上40℃的高温,许多战士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一些农村来的水兵,为了省下100多元钱,连罐头也舍不得吃。潜艇每次出海都有可能回不来,当看到战士长航出海前写下的遗书时,王利军眼里噙满泪花。此时此刻,他才真正体味到:军人中最苦的是海军,海军中最苦的是潜艇兵。回来以后,他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产生了泉涌般的创作灵感与激情。他先是画了一幅《轮机兵》,在此基础上又创作了《长航日志》。画面以拥挤的机舱及纵横交错的管线为背景,一个穿着水兵服的战士在值勤,两个穿着作训服的战士在细心地商讨维修方案。其中一个挽着袖子,端着工具箱;另一个敞着怀,正挥手擦汗。旋转的构图,狭窄、压抑、闷热环境的渲染,人物个性化的处理,表现出水兵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工作、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长航日志》创作时正值盛夏,画室里没有空调,房顶被晒透了。王利军穿着背心、短裤,整整画了3个月。心灵的沟通,环境的契合,使他在创作时情同身受,下笔游刃有余,令作品形中寓神。

        如果说到军艺后王利军开始进入转型期,那么,近几年的实践表明,他的创作已经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从技巧表现到精神内涵传达的转换。从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的《警报》到《抗联战士》、《火红的歌谣》、《涛声渐远》,从《轮机兵》、《青春无悔》到获得“第二届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大展”优秀奖的《长航日志》,由于观念技法上的突破,笔墨的日臻成熟,王利军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画出了个性。这里,他力图从一个平常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熟悉的水兵生活。通过捕捉、体验、提炼,已经由表象的随意传达进入到对生命的本质和人生体验的深层开掘,在平凡的人物造型中,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民战士的高大形象。

        “在‘醉’态的迷狂中营造出生命中

        理想生活的梦境,使生命超越现实的阙如而走向圆满”

        王利军是一个不会“包装”,又不善“推销”自己的人。如今,他在全国性大展中多次获金银铜奖,满可以出一本像样的画集。然而,谦和恬淡、含蓄内向的王利军却不肯“入流”。他说,画画是个慢功夫,切忌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以我的体会,头几个台阶比较快,今天获个奖,明天获个奖,很见成效。中间有个平凡期,可能是一段很长的时间,不愠不火、不急不躁、不见成效、不为人知,直到准备充分了,再去攀登新的台阶。正是这段平凡过程将最终决定一个画家的艺术品位。画集不能急着出。出了,又不能把不满意的作品挖下来,难免遗憾。画也不能急着卖。卖了,有一天连你自己也看不下去,又不能一张张去人家墙上摘下来。

        王利军是一个做事有条不紊的人。自学画以来,他习惯于为自己制定“五年计划”,一年一个小台阶,5年一个大台阶。从1984年的处女作《风雪之夜》,经过《先驱》、《警报》,直到2004年的《长航日志》,20个寒来暑往,走一步铺一块石头、垫一块砖,稳扎稳打,迈向既定目标。对于今后4个“五年计划”他作何打算呢?恩师刘大为曾对他说,到你这个年龄段,应该有几件立得起来的作品,起码要让别人熟悉你一张画,就像蒋兆和的《流民图》,王盛烈的《八女投江》那样。王利军说:这就是我追求的目标,实现目标的关键是要选好主题和切入点。这个目标很高,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我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王利军又是一个很讲实际的人。他说,只要有机会,我还要去“充电”,到大专院校进修,到大环境里面去学习。一个新理论、新概念、新观点,就是一个启发。现在信息量这么大,周期又这么短,关起门来画画哪行,没两年就又跟不上趟了。至于更远一些的目标,王利军说要多积累,不断提炼自己的笔墨语言,提升自己的艺术品位,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一位踏出深闺人渐识的青年画家——王利军,他的未来不是梦。人过四十,丰富的阅历,健康的体魄,再加上对艺术的正确理解和执著追求,我们期待他新的腾跃。



        【相关链接】

        王利军,1962年12月26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曾就读于大连海军政治学院政治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央美院国画系研究生课程班。现为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专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王利军擅长国画人物兼及山水、花鸟等,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全军美展并获奖。《阔海》入选“纪念建军65周年全军美术作品展”;《海之子》入选“全国第八届美术作品展”;《破晓》入选“全国首届中国画人物画大展”,获优秀奖、海军“金锚”文艺创作二等奖;《链》入选“全军第九届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警报》入选“全国第九届美术作品展”;《赶海》入选“当代中国青年书画展”,获一等奖;《火红的歌谣》入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优秀奖;《岁月如歌》入选“新时代中国画作品展”,获铜奖;《潜水兵》入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铜奖;《火线》入选“首届小精品中国画创作大奖赛”,获银奖;《海风》入选“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汛期》参加“菜乡情全国中国画作品”提名展;《长航日志》入选“第二届中国画人物画大展”,获优秀奖。

        来源:网络

      Processed in 0.148(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