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11-15 11:03:16 来源:网络
出生上海的谷文达早年在中国美院国画系读研时,就以观念水墨作品成为美术界关注的焦点,其大型伪、错、印刷文字书法的系列水墨画与行为、装置等为中国艺术界首开先河。1987年,谷文达移居美国纽约,开始了近20年的海外职业艺术家生涯,其开创的“谷式书法”、“谷式山水”备受国际瞩目,他的人发装置作品《天坛》曾登上1999年3月《美国艺术》杂志封面,一举成为“华人艺术家的第一人”。近年来,谷文达的作品曾多次被收录多本世界艺术史教材以及许多当代美术史论著作中,如《今日艺术》、《二十世纪》、《视觉艺术史》、《未来艺术》等。同时,其作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也逐渐升温,成功晋升到百万阶梯。
让艺术进入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上海证券报:能否介绍下您的工作室,以及目前的工作安排?
谷文达:实际上,我93年开始就在中国的西安筹备工作室和寻找适合作品《碑林》的石碑矿源以及好的刻工。从那个时候起,我已逐步将作品的制作工作向中国转移。一来是碑石的最好矿源出自中国西安,二来也是从人工和材料成本上考虑。1996年,中国的加工厂和工作室在西安正式成立,当时一年只回来1、2次。3年前,我太太的设计公司在中国上海开立分公司,因此,我才把工作室移到了上海,现在一年大约回来6、7次。
上海证券报:现在很多海外艺术家都纷纷回国开展或发展,您也会回国来发展吗?
谷文达:现在还没有这样的计划,以后最大的可能就是中国和美国各50%时间。因为太太是美国人,而且我与太太之间在文化上已经没有什么分歧,她很欣赏中国文化,而我对美国文化也很了解,也能适应。
上海证券报:您怎样看待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的《介入:艺术生活366天》?
谷文达:这个活动很好,其目的就是消解博物馆式的宏大叙事,让艺术进入每天的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然而,我第一次听到这个项目后就告诉沈其斌馆长,《366天》这样的活动构造,必将成为一件宏大叙事,事实上它是一个悖论。
上海证券报:您能谈谈这次《天堂红灯》作品的含义吗?您是什么时候开始策划的呢?作为《介入:艺术生活366天》的开篇作品是巧合吗?
谷文达:其实,这个想法早在4、5年前就有了,只是一直处于观念和设计中,还没有落实。当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邀请我参加《介入:艺术生活366天》的时候,我就想到了这个作品。主要有3种想法:首先,这是为中国而自豪的情节。就像中国在世界各地造100个孔子庙一样,它将成为中国的形象使者,是和平、吉祥的宣传;其次,它是选择当地文化的象征物与中国的形象大红灯笼的对话,表现的两种文化之间的某种冲突;其三,这件作品要完成需要多方努力,万事俱备。因此,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政府、让机构、让市民们知道,也是一种“游说”,同时也是希望能得到机构的赞助和投资。
自认是个“十字架”
上海证券报:您曾经说过,到了美国您才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中国人”这个身份。那么在国外工作和生活了这么多年,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谷文达:我用“十字架”来比喻自己,横轴的一头是中国,另一头是美国,这是两个不同国度间的矛盾;竖轴的一头是我最初的教育——马克思主义、理想主义;而另一头则是资本主义,这两者之间也是极端矛盾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我就是这个尴尬境地里的产物和矛盾综合体。
上海证券报:您认为目前中国的环境如何?
谷文达:1987年出去后,1993年第一次回国就发现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现在对当代艺术已经放开,2000年开始就允许当代艺术的进行,2006年国家认可当代艺术是主流艺术。所以任何事物都是在变的。
中国当然需要自己的藏家
上海证券报:您怎么看现在的中国艺术市场?
谷文达:中国市场我目前还不是很熟悉,不过感觉上还尚处于初级阶段,对古典和传统的艺术会比较成熟。而且,现在的状态是收藏家队伍受国际影响比较重,当代艺术家往往是先在国际范围内成功后,再影响到国内。毕竟,我们的市场体系还不完善,但人口多、市场大。
正如黑格尔的话: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其合理性的。中国的市场应该要有中国自己的藏家,艺术家的目的不同,比如为市场而艺术和为艺术而艺术,其产生的效果是决然不同的,而收藏家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欧洲藏家是出于热爱和喜欢;而美国藏家则出于投资,是为了购买和操纵艺术品。
上海证券报:您对您作品的市场价值怎样看?
谷文达: 还可以吧。1999年的时候,我的作品《天坛》就是被摩根斯丹利金融公司花了30万美金收藏,捐赠给了香港美术馆作为永久收藏。而另一幅水墨画则是25万美金被藏家收藏。不过,总体来讲,收藏我水墨画的藏家更多。
来源:上海证券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