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11-15 16:27:45 来源:网络
当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渐成为主题时,很多画坛"名家"为"重塑全身"而急补传统,这时,我倒想起了几年前由北方来中国美院国画系就读研究生班的徐华,看来是"天意"成就了他研习传统的机会,这也让他对经典名作的理解较旁人先了一步,这一步是否跨得及时、重要,观其已经融入了很多山水画传统的创作画面就可以知道。当然,这并不暗指急补传统"活学活用"式的现实态度不好,而是以为,打着火把走路虽然比不上迎着朝阳走路,但总比摸黑强多了。可见阳光下的徐华对中国画发展的方向感没有错。方向对了,怎样走才能切合自己的本性呢?大凡很多画家都在这个问题上比较相信直觉而放任自己的本性。我看徐华倒采取了读书"近文"的战略,当画家不能明辩是非可称为一件憾事。读书能明理、去执,并不是使自己的"个性"少了,而是"心境高了",个性依于理,绘事才会如意,顺情而达理。一个画家领悟的画理有多大,就能预测他能走多远。徐华画中隐透出的理解力使人更相信其画风的成长前景。徐华作画,善思而求变,明悟一理而手追一境,并常有所得。故每观其作品都心有所动,其亮点也印证了本人之灵性。
中国美院自潘天寿先生始定下(中国画)打基础须从临摹开始的教学方针延续至今,不知成就了多少人,徐华应该是其中一个受益者。当他以一个北方人的材质受惠于南方的中国美院以学传统为本的教学体系时,对他画风成型的影响可能就不可限量了。果然,读着他的近作,更坚定了这个想法。雪景《物华》、《暮霁图》是他运用山水画基础语汇尝试表述自己对北国雪山大岭那种单纯、洁净而又雄浑的美感。这种运用基础语汇表述感觉的成功,极大地鼓舞着他的探索精神,接下来的《水流云长》、《苔痕有绿水》等作品就更能体现出他探索的多样性,而这种学能致用的态度,正是一个年青画家必不可少的过程。我不能拿他去和历代大师相比,但跟他同时代的青年画家比起来,他的画多了一份沉稳,少了许多浮躁,多明了一分画理,少了许多的稚嫩。他可能不是那种不学就会的"顿悟"之材,不过如果能修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净台"的境地,也应该是画家所向往的崇高境界。望着徐华这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脚印,总让人心里踏实了许多。
纵观当今群雄逐鹿的中国画坛,似乎每个人对自己的印迹都有十分的自信,当然不管这份自信是依于理还是源于自我感觉。我想,不管当代人们的主观愿望如何,中国画发展的下一个目标,一定是淘汰那些浅浮的、粗野的,肯定那些有深度的、质地优良的。
但愿徐华能把握这时代的脉搏,在纷乱中保持信一颗平常心并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的前行,这样,他之前所拥有的这些成果其价值就会成倍地增长,并给他的画带来质的飞跃。
来源:网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