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悲壮--李延声中国画《虎门销烟图》创作访谈

        作者:核实中..2009-11-15 16:30:11 来源:网络

          6月,备受瞩目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入选的艺术家,将拿出他们这两年的创作接受检验,进入终审程序。四年磨一剑,四年里,举国动员,多次研讨,构思、深化创作,国家大笔专项资金支持,是对艺术家大场景、深化主题创作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也让人们充满期待,可以说,2009年的中国美术,必将因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的结题而留下浓墨重彩。我们将刊发一组记录艺术家的创作里程,展示重大历史题材作品专访,以飨读者。

          记者:“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美术创作性质,是主题性美术创作在当代的一个创举,也是国家文艺政策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的新思路。主题性创作作为新中国美术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激励人们意志、推动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个艺术家,您认为,“虎门销烟”这一主题,美术创作上的意义在那些方面?

          李延声:我国近代史上,“虎门销烟”震惊中外。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会同爱国将领邓廷桢、关天培等,于1839年6月3日至25日,在广东虎门,将缴获的西方殖民者毒蚀中国人民的鸦片销毁,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拒绝毒品、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坚定决心,也因此开始了与帝国主义列强艰难抗争的历程。中国画《虎门销烟图》,其意义在于,再现虎门销烟这史诗般的壮丽场面,追忆近代这段百年忧患的悲壮历史,讴歌中华民族精神风骨。《虎门销烟图》表现的是清代禁烟运动中最辉煌的壮举。通过研究史实,体味到这不只是一个事件或短暂的场景,也不是几个历史人物的故事,这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一个民族命运中的闪光点。运用艺术手段,从构图、形象塑造到笔墨语言,为表现主题思想达到内容与形式最完美的结合,把主题表现得强烈、深刻,彰显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国家主权的精神。

          记者:《虎门销烟》是100个主题中的第一个,因此也比较受人关注。您对这个题材是从哪些方面来把握的?从创作思路开始谋划到作品,其中经历了哪些改变?在创作的过程中,对这一重大题材是怎么样一步步实现的?主题性创作往往不仅仅是历史事实的再现,而是一种艺术提炼和加工的过程,您的主题性创作是如何解决历史事实与艺术表现之间的矛盾的?

          李延声:我曾经多年酝酿、历时两年创作,于1997年完成中国画长卷《魂系山河》,表现鸦片战争的百年历史,表现这百年民族的精神史和情感史。其第三部分《销烟气如虹》,画的就是虎门销烟的历史壮举。这次创作《虎门销烟图》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工程,2007年与文化部重大历史题材办公室签约,2009年6月完成创作。

          为了深化主题的表现,我反复勾画了十多幅草图,经过文化部召集的两次草图观摩,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确定了正稿,放大成高3米,宽8.5米的画面。画面构图着力寻找到一种独特的形式感,将林则徐等禁烟领导者处理为静态,与销烟壮士们龙腾虎跃般的动感,形成对比,呈现出气壮山河、力挽狂澜的雄伟态势。画面人物基本上分成3个组合:将林则徐等禁烟领导者放在画面中心的指挥礼台上。让销烟壮士们分别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篇幅,由高至低,川流不息。在画面左侧和远处,有前来助阵观看的民众。层层叠叠的人群,以血肉之躯组成绵延不断、坚不可摧的长城,形成波涛滚滚的怒潮,体现虎门销烟万众一心的情景。

          主题的深化全靠形象的深化。创作中将形象的探索与历史的思考相统一,将历史人物的肖像置于当代的认识之中。《虎门销烟图》着力塑造几位禁烟领导者独特不凡的形象:凸显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官员的风貌。力求人物造型饱满概括,显其凛然正气。如雕如塑、厚实硕大的勇士们,如同激流中磐石,烟云中山峦、烽火中铁壁,表现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抵御外患的气势。

          《虎门销烟图》比《销烟气如虹》画面上增加了林则徐等禁烟领袖亲临销烟现场指挥,还在背景上增加了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的民众,其中也有外国商人。史书记载:道光皇帝命令让沿海居民和在广东的外国人“共见共闻”,见证销烟,受到震慑。画面背景这样处理后,不仅更接近史实而且销烟气氛更庄严、热烈,场面更宏大、壮观。

          《虎门销烟图》画幅的大小,取决于主题内在张力的发挥。画面上占据前面的销烟勇士的形象只略小于真人,高大健壮,视觉上形成冲击力与震慑感,凸显民族尊严的觉醒,民族力量的凝聚。

        来源:网络

      Processed in 0.153(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