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11-17 09:45:45 来源:网络
在长沙市区离湘江岸边不远的湘春路上,有一条不起眼的巷子,陈砖旧瓦,矮梯低檐。却配有一个很有意境的名字——“西园北里”。它以古色古香的独特风格彰显着其“大隐隐于市”的气韵。这条悠长曲折的巷子里坐落着一幢古朴小楼,门楣上“石屋”二字分外醒目,我国著名金石画家李立的家就在这里。
本以为和李立老先生约见采访不会那么容易。他是世界艺术大师齐白石的高足、当今中国最负盛名的金石书画大家;他的“神刀”功力被海内外媒体广泛报道,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使用他篆刻的印章;他已年过八旬,需要足够的休息以保持健康……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电话那头,李老用中气十足的声音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的采访请求。
在摆满了陶瓷古玩书籍典册的书房里,一位白发老人坐在睡椅上乐呵呵地向我们打招呼。这个老人就是李立。“来来来,天气热,先呷了西瓜再聊!”李老先生亲切热情的话语如同一阵凉爽的轻风,将我们的燥热一扫而光。
“我喜欢流行时尚的东西。前阵子我还买些了迈克尔?杰克逊的歌碟听,”李老先生用这样一句话跟我们打开了话匣子。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当中,这位八旬老人充满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在我们眼前慢慢清晰起来。
结缘艺术,入白石门下
在李立书房的醒目位置,挂着一幅很大的老照片。那是李立和齐白石在六十年前一起吃饭时的合影,李立视若珍宝。“大师去世后,我只能凭此来寄托我的思念”,他看着这幅合影感慨道。
其实,李立与齐白石不仅仅是一饭之缘。
1925年,李立出生在湘潭花石,一个距离齐白石居所不到30里的地方。外祖父热衷于收藏金石书画,与齐白石过从甚密。每年除夕,家中总要把厅堂里张挂的字画取下,又从阁楼上取出一批新的字画挂上,年年如是。年幼的李立因此对家中的阁楼产生了好奇。
一天,趁外祖母出门,李立便偷偷地跑上阁楼,果然别有一番天地:一幅幅精美字画未令他惊叹,倒是字画上那方圆不一、古朴刚劲的珠红色印章使他心动不已。李立拿起一把剪刀,在几幅画上剪下了印章,把它们粘贴成册,反复玩赏。在之后的时间里,他常常到附近山上去采回一堆堆乌珠石,打磨后按谱刻起印来。后来终于东窗事发,外祖母连连跺脚,惊呼“小祖宗”,无奈木已成舟。回忆起近70年前的那段往事,李立对自己童年时的幼稚举动也颇为后悔。
李立有个舅舅叫胡卧龙,他与齐白石家有着姻亲的关系,而且胡卧龙先生本身也热爱篆刻。舅舅从中看到了他的才华,不但没有过多地责怪年幼的外甥,反而开始指点他刻印。从此李立手不释刀,乐在其中。18岁时,他居然自制了一册《石庵印章》。在家人的帮助下,李立将其作品寄给远在北京的齐白石老人,没想到当时已83岁高龄的艺术大师竟回函称其“刀法足与余乱真”,“可喜可畏可惭也” 。并鼓励他“始先必学于古人,或近代时贤,大入其室,然后必须自造门户,另具自家派别”。 李立感慨地说:“他给我回了四页纸的信。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艺术家,能够对一个18岁的毛头小子如此。由此可见白石老人的胸襟和为人。白石老人的那封信不断激励着我前进,也为我指明了艺术道路的方向——必学于古人,自造门户。”此后,无论是在华中美术学校研学,还是在杭州国立艺专攻读,李立始终以白石老人的劝勉为座右铭,从未倦怠。
渐渐地,李立的金石书画开始声名鹊起。白石老人也常常寄书函给李立向他传授艺法艺德,老人还曾在自己的印章遗失之后,特别索讨李立仿自己的爱印“古潭洲人”作为替代,两人的丹青缘一直持续到老人逝世。
然而,哪怕是已经名满天下,李立依然谦虚地说自己只是“大匠门外”,未得大师真谛,不敢以“白石弟子”自居。
独辟蹊径,得“神刀”美誉
小巧的刻刀在李立灵巧的手中上下滑动,不绘印稿,不用印床,略一思索便决然运刀刻石。何处留空,何处连边,何处缺损,早已成竹在胸。这就是李立独特的刀法:以刀当笔,刻削如泥,瞬间而成,古朴浑穆,“神刀”美誉由此而来。据说,这是从汉官印中最难刻的“急就章”中发展而来的技法。
半个多世纪以来,李立的印章作品达5万多方,他的作品,或作为国家礼品馈赠各界政要,或作为珍贵展品流传于异国他乡,让五大洲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众多知音为之倾倒。
不少党和国家领导人也藏有他刻的印章。李立饶有兴致地为我们翻阅起他的照片,在他的相册中,我们看到了李立和胡耀邦、赵紫阳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李立所刻印章,得到了他们的盛赞。许多文化名人如茅盾、梅兰芳、吴冠中都曾慕名索印。
李立牢记着白石老人法乎古人而又“不雕琢,绝摹仿”的教诲,在艺术道路上独辟蹊径。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让他的印记刚劲简练,古朴雄奇,他也因此与王福庵、齐白石、邓散木等前辈一道入选《现代中国著名印人三十二家》,他的名字和传记已收入美国出版的《世界5000名人辞典》和英国出版的三本文献:《世界知识分子辞典》、《国际名人传记辞典》、《成就卓著名人辞典》。
李立的艺术触觉还不止于此。
他的书法也另有天地,以甲骨、钟鼎文见长,尤以小篆别具一格,融刀法与书法于一体,古朴雄奇,力透纸背。其花鸟画则飘然脱俗,线条洗练,如有金石之声。其笔下的水仙,红梅,荷花,杜鹃飘逸出尘,岭南派著名画家赵少昂称其“凌古铄今,拟齐老再生”。
用艺术架起文化交流桥梁
在李立书房不起眼处,镌刻着“开两岸文化交流之先河”、“登峰造极,誉满台瀛”等文字的银牌奖章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李立告诉我们,这是1990年11月,他受邀前往台湾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个人画展时,当地所授予的。他也因此成为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第一人”。
据李老回忆,那年,台北画学研究所了解李立金石书画的成就后,第一次向祖国大陆艺术家发出邀请。接受邀请的李立兴奋不已。他立即拿着台湾方面的邀请函,向文化部提出了赴台举办个人展览的申请。很快,文化部就给予了批准。同时,李立赴台也获得了台湾“行政院”的批准。
这是一次长达3个多月的展览,先后在台北、嘉义、高雄和苗粟举行。我们了解到,那场展览在宝岛台湾可谓“盛况空前”:机场打出“欢迎国宝级大师李立光临”的醒目横幅;二十多家媒体争相以醒目篇幅进行专题跟踪报道;当地资深评论家以“一代神刀”予以高度评价。“人如玉树当风立”便是台湾友人对他的由衷赞语。
“我当时带去的主要是赴台前的新作和力作,其中有篆刻文天祥《正气歌》拓片、台湾八景拓片等以及一些书画作品,从当时的效果和各方评价来看,应该说(巡展)是比较成功的。”回忆起那年的场景,李老至今仍显得很自豪。
在这之后,李立又先后于1993年、1995年和1999年应邀前往日本、泰国和澳门举办个人书画展,都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读卖新闻》、《京都新闻》等媒体均以专题形式对李立其人和书画进行了报道,其作品还入选《当代著名书画家笔下的澳门》画集。
2005年是中法文化交流年。应法国圣康坦市副市长斯特凡?勒布戴尔和市文化交流局局长让?皮埃尔?鲁的盛情邀请,李立愉快地前往法国,在圣雅克展览馆举行了个人金石书画展。在短短十几天的展期里,每天参观画展的人络绎不绝,很多艺术家和教授都纷纷慕名前来,在翻译的帮助下,争取和李立面对面地交流中国艺术文化的机会。圣康坦市文化交流局局长让?皮埃尔?鲁因腿部受伤,行动不太方便,但为同李立当面交流艺术,还十分礼貌地将李立请到自己家里住下来,且一住就是一星期。
“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中国的古老艺术介绍给世界各国人民,用艺术架起国际友谊的桥梁。”李老微笑着对我们说。
艺术之外,性情中人
在采访中,李立不断说着自己现在很享受这样惬意的生活,随性地写字,镌刻,安静而不被打扰。“偶尔还泡泡吧。”李老“调皮”地补充了一句。他说他喜欢新鲜事物,泡吧可以认识更多的年轻朋友,跟年轻人交流,他的心态也会变得年轻,俨然一副老顽童的姿态。
说他是老顽童一点也不假。就算是现在年轻人手握的最新款手机,在他手中也能玩得“烂熟”。他还略显得意地告诉我们,72岁时他在泰国芭提雅游玩,突然对高空跳伞来了兴趣,便不顾众人反对,兴致勃勃地从600米高空一跃而下……
如今让他挂心的事情已不多,而在老家株洲捐资创建的两所学校,就是其中一件。
株洲的王十万乡和堂市乡是李立父母的故乡。李立把两所学校建在了这两个地方,一所叫李立学校,一所叫立翁学校。
李立告诉我们,1985年他回乡探亲时,看到家乡的孩子还在破旧矮小的土房子里读书,便毅然掏出了当时准备给自己建房子全部积蓄,捐给家乡的孩子们修建学校。
之后,李立开始冒着酷暑骑着自行车,为修建学校所需的水泥、钢材、玻璃等四处奔走。从学校的施工图纸到材料保管,从围墙大铁门到出入学校的道路,事无巨细,什么事他都一丝不苟,严格把关,亲历亲为,身体力行。 “家中积蓄掏空后,我就‘笔下生金’,钢铁公司来请我写字画画,我就要求以钢材作为‘稿酬’;水泥厂请我题词,建学校的水泥也被我赚了回来。”说起建学校时的艰辛,李老仍然历历在目。
新校舍初具规模时,他又想着“还得给学校配两所像样的图书馆”,于是又亲自跑遍长沙的各大书店,精心挑选二万多册图书送给学校。
如今,在李立的精心打理下,这两所学校已为祖国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设备也越来越完善,还荣获“株洲县重点学校”。这些,让李立甚是欣慰。
历史是鉴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最好的镜子。即使名声鹤立,李立却更喜欢呆在他这栋幽静的老房子里和老伴茗茶养花,幸福而惬意;同时他也默默地以另一种方式不断贡献着社会,回报着社会,低调而满足。看得出来,经过岁月的洗礼与沉淀后,这是李立老先生最为享受的姿态。
来源:网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