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求索之路 同样的国画人生(2007迎新春国画精品展名家专访)

        作者:核实中..2009-11-17 10:35:26 来源:网络

        郑叔方艺术创作触类旁通,关心年轻画家成长

        国画发展空间巨大 年轻画家大有作为

        人物档案

        郑叔方196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在书画界享有盛名。

        从事艺术创作30余年来,郑叔方创作出大量作品,作品曾入选《当代著名中国画家作品选》、《中南海珍藏书画集》、《中国当代书画选》等画册,并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类画展。谈起自己的艺术创作经历,郑叔方说,他在国画的创作中,既运用国画以墨为主、以线造型、干湿浓淡相宜的技法,又大胆融入版画创作的大块白、大块黑以及水彩画创作的色彩冷暖对比等艺术语言,以讴歌大自然、讴歌生命为主要内容,力求达到水墨淋漓、清新淡雅、意境深远的独特艺术境界。

        郑叔方一直关心年轻一代画家的成长。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国画发展得非常迅速,涌现出一批年轻人创作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或清新,或悠远,把表现对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体现出创作者各自的艺术风格和追求。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国画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他建议,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国画爱好者都应该打好基础,不断尝试,并结合自己的特点多思考,然后朝着一个方向努力,走出一条自己的艺术之路。


        蔡超注重平时积累,敢于破旧立新

        浓妆淡抹多面手 “领袖画作”显神韵

        人物档案

        蔡超现为江西省文联副主席、江西省美协主席,南昌工程学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蔡超是一位多产的画家,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推出一些全新的、有影响力的作品。他说自己每到一处参观访问,会自觉积累许多很好的素材,但由于平时行政事务多,不能马上将素材形成作品,这也是他隔一段时间才有新作问世的原因。

        蔡超是个多面手,不但能画主题宏大的大场面,也善于画轻松、抒情的古代人物、山水花鸟小品等,颇具欣赏性。他思维敏捷,笔墨娴熟,落笔成章,画风潇洒,甜而不俗,甚为难得。

        在领袖人物、现代人物的题材中,蔡超表现出扎实的“速描”能力和对造型的把握能力。他说:“画领袖人物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活,因为领袖人物的形象大家非常熟悉,来不得半点偏差,所以画领袖人物既要有很大的勇气,更要具备扎实的造型能力。”为解决自己在创作中的造型问题,蔡超在“结构速描”上下大力气。他注重人物的形体,力求刻画其特有的外貌特征,突出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

        在创作古代人物时,蔡超善于用线,在变化中求得生动之趣,这虽是传统的表现方式,但他精心营造出一种现代感的意境。他很注重传统技法的运用,但又能接受并借鉴新的技法和新的语言,从他的作品中可以很自然地看到传统笔墨的传承和新生。

        蔡超的山水画,大多以井冈山为主题,革命老区的新风貌是他关注的重点,云动山明,意境无边。他的花鸟画大多为人物的陪衬,“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散发着文人的雅趣和率真。

        用国画来表现现代工业题材,是蔡超反复探索的课题。国画历来注重表现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画出现代工业社会的特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蔡超却力图从钢铁巨人般的支架上、从电焊的火花中得到全新的绘画节奏与韵律感。在这类作品中,人物造型生动,布局疏密自然,颇得行家的好评。


        董希源提倡借鉴其他绘画门类表现手法,从事艺术创作不能赶时髦

        作品不满意 决不赠他人

        人物档案

        董希源现为福建省青年美协副主席、福建省八届、九届政协委员、福建省八届、九届青年联合会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美协秘书长李中贵在《董希源国画作品集》序言中评价董希源的画时称,董希源深得古人之风,兼具浓郁的时代精神。记者见到画家董希源时,马上联想起李中贵的评价,感叹“画如其人”。他高高的个子,一身宽松的唐装,头发束成一个长长的马尾,颇具艺术家气质。

        董希源9岁习画,自幼便打下了扎实的国画基础,通过研摹古今名家,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他的花鸟画最初临摹陈子奋先生的双钩白描,打下了坚实基础;后来又由王雪涛、张书旗而上溯林良、吕纪,又对赵佶、林椿、李迪等宋人小品心慕手追,所以他的花鸟画总有一种典雅清新的韵致。他笔下的梅花以勾勒为主,老干蟠虬,花容多姿,辅以简逸的山石,一股苍凉之气跃然纸上。荷花则笔精意密,设色淡雅,飞鸟徜徉其间,优游自如,令人神往。

        董希源的山水画较少描绘小桥流水、沙堤钓艇,而状写崇山峻岭、名山大川。谢稚柳先生在《董希源画集·序》中称赞他的山水画“墨韵浑厚,气势雄奇,注重骨法用笔,意境超越,给人以深沉、清幽、空灵之印象,没有泥古不化的迹象,具有鲜明的理性和现代色彩”。

        董希源是位年轻画家,他对每一幅画都十分在意,无论是卖、是赠还是捐,只要自己不满意,决不出手。他说,从事艺术创作不能赶时髦,只有全身心地学习研究传统,才能有所创新。

        笔墨当随时代。董希源的画在传统技法之外,广泛借鉴水粉水彩画甚至摄影作品的表现手法,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比如表现山水,他不用勾勒或留白,而采用积墨,反复渲染,既表现行云流水的气势,又增加其质感肌理,独具情韵。

        采访快要结束时,董希源深有感触地说:“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会出现很诱惑人的东西,很可能将你引入歧途,绘画和做人一样,最重要的是要走正路,只有这样才能永远走在康庄大道上。”


        王涛认为国画是一门综合艺术,要注重各方面知识积累

        国画讲韵味 笔墨随时代

        人物档案

        王涛196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书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说起自己的艺术经历,王涛笑称“入门比较晚”。大学一年级时,因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一些老画家画的国画线条变化多端,表现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于是他对国画产生了兴趣,开始练习国画。 “1979年进入国画系研究生班学习后,我才有了一个更专业的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不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还是花鸟画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王涛说,国画内涵丰富,诗词、曲赋、书画都可以在国画中得到体现,自己的性情和精神追求也可以通过笔墨来表达,所以平时要注重诗词、曲赋、书法以及其他知识的积累。在长期的实践中,王涛的作品形成了题材广泛、意境深邃等特点。他的作品《最后一碗炒面》入选庆祝建军60周年美展,《复苏的土地》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

        王涛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国画更注重神韵的意象化,夸张、变形等手法都可以运用到创作中去,强化艺术韵味,使作品上升到另一种审美高度与艺术高度。


        赵文江每年都要去各地写生,行程3万公里

        曾到国外学艺 钟情南国山水

        人物档案

        赵文江1962年生于北京,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为该院博士生。

        赵文江从7岁就开始学习画画,到现在已经有30多个年头了。为学好国画,他精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扎扎实实打好绘画基础,在国画创作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并未囿于传统,而是博采众长,还到国外留学,学习西方文化艺术,开拓了创作的视野。

        虽说是北方人,但赵文江对南方的山水特别钟情,他每年都要去各地写生,累计行程3万公里,对景创作,与自然对话。在他作品平淡朴实的画面里,可以感受到大自然勃勃的生机,也能体悟其背后所蕴含的对山水、风土人情的留恋。

        赵文江近来的创作题材多取材于浙江富春江,如《春水春池满》、《富春江畔》、《欲买西湖邻》等,以及一些古意山水,都是采用传统的笔法,以丰富的画面层次,把大自然的山光水色以及繁花异草表现得颇有情致。赵文江擅用灵活多变的笔墨、平实的构图,赋予作品丰富的表现力。

        当记者问及国画爱好者创作时该如何运用笔墨时,赵文江说,因景生意,痛快利落地用笔的同时,还要注重笔墨间的关联、对照、互动、承合等,通过笔线和墨色的组合运用,笔承墨接,平铺直入,营造出作品的意境、节奏和韵律。

        本版文:本报记者温 舒 叶莉子

        来源:网络

      Processed in 0.175(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