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家侯一民谈壁画

        作者:核实中..2009-11-17 16:15:30 来源:网络

        《壁画家谈壁画》编者按
        9月末在北京召开的2000壁画艺术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壁画家40余人。在短短的几天会议中,与会代表怀着激动与饱满的热情阐述了自己在壁画创作、教学方面的心得体会,就壁画艺术的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在会议结束前选举产生了壁画学会。"这肯定是中国现代壁画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几乎所有的与会者都这样表达着自己的欣喜。在此,我们选发了部分壁画家的谈话,涉及本次会议的由来、新成立的壁画学会的任务、当前壁画创作的现状和问题、壁画艺术发展的展望等诸多方面。希望能为那些关注壁画发展的朋友了解此次会议有所帮助。


        采访、整理:安雪、胡同、张楠

        侯一民:对于壁画的发展我总结了几个字:高、大、精、新。
        中国壁画在这20年兴起的原因主要是大形势,在整个我们国家大的背景之下,很多大的建筑的建设,客观形势促成了这样一个局面。当然也由于壁画家们的努力,才形成这么一个局面,应该说发展得很快。
        但是也有一个很不正常的情况,就是居然壁画界就有12年没有一个能总结经验、交流得失的一个条件。所以人们大家渴望有一个机构能够来组织一下,从学术角度也好,从权益保护的角度也好,能使壁画发展得更正常、更规模化。如果这次开会以后,只是大家发一通牢骚,议论一下当前创作的成绩,下一步还是各干各的,这个局面就觉得还得不正常下去,容易说了白说。不过,话说回来,壁画学会成立以后,究竟能管多少事,这个我觉得也要考虑。它究竟是一个民间团体,有资金来源等各种实际问题,也会困难重重。但是有这么一个机构和没这么一个机构,至少大家的感觉会很不一样的。
        第一,在总结经验教训方面,可以形成一种集体的智慧。大家可以共同研究,然后看哪些方面不够,共同努力。有这么一个机构,有作品,我们就能获得信息,就可以让大家交流。也可以通过现代科技,去建立数据库,迅速地上网,很迅速地把我们的壁画介绍到社会上,介绍给国外。这些年,大家都在自己干自己的,这次会上拿来的许多画是头一次见到,我们互相之间,有的也还是第一次见面,这是不正常的,对发展没好处的。一些新的探索,包括新的工艺的实验,都可以通过交流成为大家集体的经验。
        第二,这个机构也可以做一个中间的媒介。当然,我们并不是想变成一个壁画公司,但它可以搭这个桥,可以做这个组织工作。通过这个组织工作,可以有一点提成,可以当作学会的活动经费。再说,外地的同志,如果要是有一个壁画学会的资格的话,可以取得一种信任感。现在社会上有一批人,通过行贿等等手段骗取一些任务,其实他是什么也不会,或者是做的壁画质量低劣。这样做的话就可以防止象这种东西的泛滥,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至于做一些评奖啦,介绍一些好的经验啦,都是也可以做的,还可以举办各种展览,也可以和国外的一些壁画艺术家做一些交流展览,介绍一些国外的信息。这些都不是一个人能够做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呢,壁画学会是可以做一些事的。
        我觉得壁画界有一个好处,从一开始就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和开拓精神、创业精神,而且一直是比较强的。就是说这种创业精神始终是我们这些人,至少在中年的这批人中间还是保持的,还有这种奉献精神。实际上做一张壁画很苦,很累。因为这还不光是画画难,你得估算造价,你得估算石料,估算铸铜,你计算不好,不是赔几千几万的事。还有很多安装技术,如果你解决不好,将来的后患无穷的。另外,你材料使用不恰当,这画很快变颜色了,脱皮了,也不行。所以我们比起别的画家来说,需要掌握的东西更多。我搞壁画,从头学了很多东西,比如我用了十年时间掌握陶瓷技术,包括掌握高温化学,掌握烧成的技术,从注浆、拉胚、上釉,釉的化学合成,燃烧过程中间的变化,一直到装窑、出窑的工艺,一直到上墙的技术,很复杂的。我们在这个里面还有很多发明,比如高温花釉。如果你们将来到我的山上去看看,我那个试验品,从这么点的小盘做起,一直到能做成大壁画,过程非常艰苦的。所有的都是自己做,端盘子,端胚子,窑上吃,窑上住,饿了就弄块白薯在火上烧烧,是这么弄出来的。要经过这种艰苦,你才能做一个好的壁画家。还有就是公关能力,而且这个东西越来越复杂。我的公关,不是靠行贿,靠我本身的业务水平和我的社会影响,还有就是我对人家的事业的一种全心全意的支持,是靠这些取得的信任。我是深圳锦绣中华和民俗村的总顾问,虽然我这个顾问是无偿的,但是我做的工作之多,他们没有一个人不服的,到现在他们有难题还得找我。
        对于壁画的发展我总结了几个字:高、大、精、新。我觉得我们的壁画想要发展,首先在文化含量上要有突破,包括题材的突破,壁画要干预重大的主题,这就是"高"。但并不是说都搞纪念性题材壁画。对于我自己,我是始终追求纪念性壁画的,但是对于总的壁画来说,应该是百花齐放的,应该是充分包容各种需求,象王朝闻说的:幼儿园有幼儿园的需求,革命纪念馆有革命纪念馆的需求。但是我们也应该关注跟国家、民族命运有关的一些重大的题目。即使是轻松的,也要关注它本身的文化含量,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壁画在这个时代站住脚。第二点,它虽然跟建筑是配合的关系,但是不仅仅是从属关系,还要注意壁画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就是壁画的艺术水准、文化含量、内容含量。我们的研究要扩大,要研究壁画和整个城市的面貌,以及和建筑的关系,需要营造整个环境,这就是大环境观念,也就是大艺术观念,也就是环境和艺术结合的观念。这个观念要有所突破,壁画家要和建筑师一起设计总体的环境空间,而不是仅仅把壁画当作补墙。这是一个"大"字。再就是"精",要出精品,制作要精,技术也要精。最后就是一个"新",包括技术上的创新,包括新技术的运用,新形式的采用,你做的究竟是这个时代的东西,不是陈旧的那种老壁画,要有时代感,要有新的气派,要跟现代建筑、现代环境相协调的形式。
        壁画还有很多文章可做,但是主要的是我们要坚持以前的执着劲,还有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把每一幅画当作自己的一个对得起社会,对得起自己的作品去做,就一定能做好。

        张世彦:关于这次会议和新成立的壁画学会
        到今天来看,这次会议应该说是成功地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实际上,这次会议是在大家的倡议下召开的,具体的导火线是第九届全国美展壁画被归入了设计,连一个名分都没有了。而以前的第六、七、八三届全国美展,壁画都是一个单独的画种,单独评奖的,而这次由一些设计师来评判壁画了。有很多外地的壁画家准备得很认真,结果都没有入选,更别说得奖了。结果就把这个事情向北京的画家这儿反映,希望北京的画家能够出来张罗这个事情。北京的画家又把情况反映给侯先生。侯先生在壁画界有很高的威信,可以说是中国壁画的两大开拓者之一,另外一个是张仃先生。侯先生听到下边反映很强烈,也动心了,觉得这个事该抓一抓。所以他就把我找了去,跟我商量,让我具体跑这个事。我们商量以后,决定先搞座谈会。我的任务主要是想这个会上谈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将来会后做什么?如果想要把大家对壁画事业的热忱能够集中起来,得有一个组织,以后再行动起来就名正言顺,不然的话,单靠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做事情的。我当时的想法是很有限的,主要是听听大家的意见。开始为了会议经费费了好多周折,最后是烟台的张裕公司愿意出这笔钱,支持我们这次活动。然后又发了二次邀请,确定了具体的时间。
        开会的第一个目的是检阅一下成绩。因为上一次的会是1988年开的,隔了12年了,看看壁画界发展到什么程度。这会上的很多作品的确是在社会上很少见得到,我确实很高兴。第二个目的是就是检讨一下20年来的功过得失。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长处嘛,无非对大家来说是个鼓舞,还有这么多的成绩;短处是看看还有什么可以做的?这次没做到,下一步就可以根据这个开始做些新的事情了。第三个目的就是为21世纪的壁画事业做一个设想,展望一下。会议开幕以后,大家的情绪很高涨,都说得很好。首先讨论了壁画艺术本身的问题。接着,会议的议程很快就集中到要成立学会的事了。因为大家基本都想到一块儿来了,也算是水到渠成。关于学会基本上的想法是由大家酝酿的,然后提出来,由我来归纳,很快候选名单就确定了。选举也很顺利,基本上都接近满票。会长是侯一民先生,副会长有李化吉、袁运甫、许荣初、唐小禾、张一民、高泉,名誉会长是张仃和张开济两位老先生,我是副会长兼秘书长。
        现在看来呢,大家是皆大欢喜。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根据大家所设想的,去安排工作。新选的这个班子碰一下,会员怎么弄,机关刊物怎么弄,还应该补充哪些理事?关于以后的活动,我个人的想法是觉得全国性的壁画家会议应该每年举行一次,具体的题目和范围、形式都可以灵活,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可以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学术座谈会、学会的工作会,再比如有一次工程,大家集中起来,就壁画的创作搞一次交流。这是一个工作。除此之外,大家办刊物的呼声很高。但是怎么办,怎么打下基础来,怎么维持下去,都是要一点一点解决的问题。

        另外,壁画学会还可以策划些工程。因为壁画学会现在最大的优势就是人才优势,有全国各地最好的壁画家,这点优势发挥起来的话,应该能做点事情。比如说,有没有可能搞一个壁画群,让建筑和设计为壁画服务。当然,具体的工作开展起来,一定还会有很多的困难,但是,我想只要我们全国的壁画家能够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把学会的事情做好,能真正地为壁画事业的发展做点事情。
        周令钊:壁画应该是雅俗共赏的,这是我的一个原则。
        我的家乡在汨罗江边上,可以说是山清水秀。我们那个小小的县城景物非常丰富,有形的变化,也有色彩的变化,这都培养了我的素质,孕育了我对美的感觉。我写生的时候,也不习惯呆呆板板、照本宣科地画,我总是要带上我对美的感觉去画它,这自然形成自己的风格。现在开的这个会是壁画会,因此我就从壁画上来说一说。会上展的那个小样,画的是两条江,一条是沅江,一条是澧水。这个任务是常德市交给我的,要我把这两条江画出来,镶在常德市的防洪堤上。每幅画有三十米长,两米高,从源头一直画到洞庭湖。如果我要是按写实的方法,就没法画下来,我就用一种象做压缩饼干似的方法把它压下来。两条江又不太一样,沅江呢,比较宽,澧水呢,因为它山多,所以就画得细细的,拐弯也拐得多一些。这就形成这两幅画的特点。一方面,我这幅画摆在墙上,让观众感觉好像他从这个江头到那边去了。同时呢,使人家爱看,我江的变化、山的变化美化了,也就是进行了艺术的加工。现在呢,还算是达到目的。壁画跟群众见面的机会是最多的,是一种公共艺术,不是墙上挂的独幅画,画家抒发自己的感情就行了,你还可以换来换去。壁画不行啊,搁在墙上,人家老得看着,所以我决定还是忠于这个观点:壁画应该是雅俗共赏的。这是我的一个原则。就是说内行人看了也舒心,外行人看了也能看得懂,反正呢,我让你对这幅画取得共鸣。我心里怎么想的,我的喜爱,也让你喜爱。那么现在我在做一件什么事呢?大家在会上都说壁画家在找墙,因为壁画家没有墙不行啊!我就在我那个美丽的家乡――湖南省平江县画壁画。我们平江县以前是一个有名的贫困县,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变化。老百姓种茶叶,做石膏板,做豆腐干,都做得比较成功,老百姓就富起来了。现在呢,老家要我回去,首先是为我们那儿的茶叶和调料设计包装。还有就是我们县邮政局新盖了很漂亮的楼,它的营业厅里面要画幅壁画,我们乡政府会议厅也要画一幅壁画。乡政府要画壁画,这个也是少有的吧?这是基层的地方做着上层的事儿。因为我是那儿的人,就全都交给我了。我现在是81了,人活到老就干到老,我就从基层做起。如果我们一个县一个县的农村都可以有文章做,那大城市的话,文章就更大了呀。所以,我觉得壁画是大有前途,大有干头。

        李林琢:壁画家应该在民族艺术中汲取营养
        我觉得首先你要对民族的文化有一种深深的爱,然后才能谈到对民族传统的吸收问题。我是在北京长大的,眼见的文物是故宫,是明清的东西。但从我还没有真正练画的时候,我就知道鲁迅非常推崇汉唐艺术。在美院学画以后,三年级时有一次考察,到了敦煌、嘉峪关、霍去病墓、洛阳、大同这些,在西北转了一大圈,我觉得对我的一生都有重大的影响。我后来跟很多人说:我走了这一圈呢,我才知道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尤其是汉代的霍去病墓的东西,还有汉画等等,都深深震动了我。我内心是非常喜欢这些东西的。汉唐的东西非常了不起,在艺术品里有一种非常大气的感觉。我在欧洲转将近10个国家,差不多转了所有的博物馆,但是我看完所有的东西之后呢,回过头来,更深一步认识了中国的东西,越觉得中国的文化是非常独特的,而对艺术来说,这种独特性是非常重要的。
        但到底你学传统的什么东西?我感觉到:一个人的学习是什么都要吃,但是在搞创作的时候,你要把那些东西忘掉,就像鲁迅讲的: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如果说我的这些东西还能引起大家的注意,我觉得第一是因为我从内心里真正地喜欢这些东西。再一个呢,我非常不愿意去拾人牙慧,希望是把自己的激情的东西熔铸进去。我也在我的创作里着力去体现我的感受。我举我创作的几个作品做例子。比如汉画,我就感觉到汉画的确是一个大百科全书,构图、造型确确实实都让我由衷的喜欢。比如在五洲大酒店创作的《云水》。一开始的时候,建筑师跟我讲,他的墙面不希望有任何东西,所谓的锦上添花也罢,狗尾续貂也罢,他不希望要这个东西。但他后来觉得他这面墙实在是空的难看。他说:"李老师,你能帮我画一个飞天吗?"我当时说:"千万别画这些东西,我倒是想给你画云水。"稿子出来的以后就受到建筑师的欢迎,觉得跟他们的设想一样。当时有一种什么东西激励我,让我感觉想做呢?就是看了汉画的云气,我觉得那种浪漫非常感动我,而且我觉得这是中国人的一种审美趣味,一种哲理,其它任何一个国家的艺术品里没有那么多描写云气的东西。所以我就创作了这幅《云水》,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幅创作还是成功的。后来给徐州博物馆做前边的装饰,我也并没有照抄原有的汉画,我加进很多东西,比如我对浮雕的理解,还包括对青铜器的认识。做邮电部的门柱的时候呢,我就把我的想法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虽然是骨架是用汉画的东西,实际上融入了我对建筑的理解。做完了以后,有一个石工跟我讲:"李老师,我非常感动,我现在真的是感觉到设计的力量,整个石柱雕完以后,我恨不能每天晚上都来看一下。" 包括后来给外交部设计这个壁画也是。我想,我们中国是个泱泱大国,唯一值得骄傲的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我们的传统,所以我起的题目就是《华夏文明》。画面的主题呢,一个是历史长河,母亲河,另外就是用中国的花纹组成一个象征丝绸之路的,5000年各种非常精彩的文物,但是它不是一个词典,甚至有时候很多朝代我都不管,我就是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美感。我觉得是用我自己的艺术来征服观众的。
        叶武林:艺术家应该提高心灵质量
        文学跟壁画,完全的结合或者是完全的分开,都是一时的需要,从整体上来讲的话,文学跟艺术是不能分家的。我这次搞现代文学馆壁画,当时想要摆脱文学史,不要去图解文学史,而是以文学形象为主体,讲文学作品自身的问题。但现代文学内在的东西是什么?现代文学关注的是?后来我发现,当时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文学,但是最主要的文学关注的应该说是人的苦难和抗争,因为有苦难才有抗争。实际上,这不仅是现代文学关注的东西,整个文学都在关注这个东西。这就有个形象问题,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的苦难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抗争是什么样子的?这就跟具体的文学作品结合在一起。那有了这样一个总体的形象以后呢,那就是怎么展现的问题。我就想,要把文学的大背景要表现出来,因为你不把文学的大背景体现出来,你也无从谈文学自身的价值。那么怎么样加深这个背景的深厚感?本来是从这个史里跳出来,但是你真的表现的时候,你又不能离开这个史,但是要从编年史来表现的话呢,就很繁杂了。我觉得,当时的苦难就是表现为贫困、饥饿、流浪,是在战争、灾荒、逃难当中的情形。为了增加历史感,我们就采用了一些直接的办法,就是我在这里边让它浮现历史的文献、历史的报道、历史的图片,这些东西人们都很熟悉,但是它又不占主要的,它只不过是加深这个背景的历史真实感。这些人物呢,就不再单单是一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可以通过他们的历史背景,让人联想到这些人物,可能是从这里头走出来的。所以感觉起来,这种受难也好,抗争也好,它就显得比一般的画就有意思多了。
        关于这次创作现代文学馆的壁画,我也写了一些文章。因为我觉得壁画牵扯到的问题呢,是和整个的美术的创作、整个的文学艺术创作联系在一起的。我搞现代文学馆的壁画时,仔细地阅读和研究从1919年到194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以鲁迅为首开创的中国现代文学,跟以往不同的就是他们以一种新的思想去反抗旧制度,用一种平民思想反抗专制主义。这个线索是非常明白的。再一个呢,过去中国的文学作品很少描写底层的老百姓,而新文学运动,从鲁迅开始,都是描写的那些下层老百姓,用展现下层老百姓的悲惨命运来关注社会的不公正,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这种精神是很明确的。在短短的这些年里创造了很多在中国文学史上十分鲜明的形象。新文学运动的作家们是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他们的心灵质量很高。我们后来的这些人,都应该拿这个做标准来衡量你自己的艺术?是否达到了那个高度?没有!再一个呢,从美术这个角度来说,现代中国的美术并不是象有些人说的那么伟大,那么辉煌。当然,在这个里头我要排除掉这一个时期的版画、漫画,它们的战斗性以及跟时代的结合都很好。但是现代的油画、国画,达不到同时代现代文学的水平,这也是很大缺失。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没有很好的认识,甚至也没有很好的反思。我这次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峰回路转,回眸见高处》,就是说这个问题。我们应该继承我们曾经有过的,在文学上的辉煌。作为今天的文学艺术家来讲的话,也应该去提高心灵的质量,也应该去关心你的时代,关心你的社会,关心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关心他的命运,这个不单单是文学的责任,是所有文学艺术的责任,就包括美术也是这样。不管你的作品是属于那一种类型的,也不管是属于大题材还是小题材,都有内心对这个社会关注的程度的问题。然后才是你通过那一种体裁来反映的问题。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以前,心灵质量的缺失和不完整,表现在形式的单一。到了今天以后呢,变成了形式的滥用,因为你缺少心灵的一种真实的需要以后,只是在玩花样,玩来玩去,还认为这个是一种学术成就,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这可以说是对现代文学的一个读后感吧。
        周见:壁画的理论研究应该跟上
        从个人的角度说,我认为这次会开得很成功。这次的动议决定了这次壁画学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壁画还要往前更强烈地推进,包括下一步要进行各种学术的交流,和城市规划部门、城市管理部门,包括高层领导们,要迅速接轨,做起来。因为它已经有工作范畴了,有工作任务,过去是各自在各自的地区,各自的部门,各自干各自的,都是个体户,现在是一个集体了,是一个集体的面貌了。这是我这次感觉最重要的一件事。
        壁画的包容面特别大,既是国画,也是油画;既是艺术,也是工艺;既是二维的,又是三维的;审美要求呢,既是固定视点的,又是多角度的。可是壁画的理论研究就跟不上。理论系统跟不上来,教学系统就没法深入,现在大部分教学是经验性教学,办学你就不能以经验性教学了。你看我们鲁美,原来的教学体系整个是契斯恰可夫教学体系挪进来的,只要成为一个体系,系统性就相当严密了。培养的目标是什么,办学的方式是什么,课程怎么设置,每个课程课题是什么,都相当明确。但现在的壁画教学呢,可能因为我喜欢重彩,教重彩画就多,我喜欢木雕,教木雕就多,没有系统性。美术界没有一批人能闷下头来去研究它。另外还有一点,应该怎样从学术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古代的壁画?当然,我们是很自豪的,但是从创作上来理解呢,不是那么简单的。今天的壁画和过去的壁画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就决定了我们在审美的方式上,在美学的内容上,都产生相当深刻的变化,尤其在创作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但它的精髓还是好的,是怎样去吸收它,而不是怎么还去照搬它,这都需要有理论的指导。所以,加强理论研究是当务之急。

        刘斌:要重视壁画自身语言的研究
        我们对现代壁画的有认识是在机场壁画运动时,那个时候的壁画语言很有创造性,但是后来对壁画本身语言的研究没有跟上来。因为壁画家队伍大量的都是过去画国画、油画的,在他刚刚介入这个领域的时候,对壁画的语言本身研究不是太多。比如说经常认为壁画就是在墙上的一张大画,和环境没什么关系,尤其国画大山水,感觉就是一种放大了的画片。加上那时候出书也没有通盘的考虑,基本上就把那张作品单独地放上,没有环境,那张画本来可能是很大的一张画,放到画册上一看,还是张小画。因为他作品没有壁画本身的语言,基本上还是在画面本身的经营。

        而且我觉得从壁画出现的时候,就有一个壁画语言的多样性的问题。当然现在有了各种综合材料,钢的、铁的、水泥的,什么都可以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包括最早的先民的洞窟壁画也可以说是作为一种环境艺术的形象出现的。现在咱们谈壁画呢,应该把它放在环境里讲,那样,你必然要研究建筑,研究自然环境,研究人文环境,而且你要考虑到壁画完成以后营造的气息,要适合公共环境或者是人生活的环境,有的需要美化,有的需要教育。中国艺术老是"成教化,助人伦",它有这种功能,但是要看场合。要是流动性的场合,火车站、飞机场,来来往往都很匆忙,在这环境,你的壁画根本就不可能是叙事性的,人只能一扫而过,那时候就象高速公路上外边有些标志,必须醒目、鲜亮,给人一种心情的愉快,起一个美化和调节心理的作用。壁画的语言,恰恰有个特点,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另外,过去一说壁画,就是永久性的。实际上它不可能只是这样。你那儿修马路或者盖楼,拉一块大壁画,遮挡一下,也可以嘛!当然,这个壁画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壁画,但是你作为一种城市性的面貌,作为一种临时性的东西,也是可以的。如果中国壁画健康发展的话,会逐渐地有分工,因为壁画家虽然比较全面,但是他不是全才,专门搞材料的,专门搞绘制的,而且这个都会长久存在。加上中国的地域非常辽阔,各地的文化都有不同的面貌,慢慢地,东南西北的地域文化都融入到创作中去,最后就不会形成概念的壁画了,而是具有地域特征的作品了,就是美术发展的一个见证,自然能够上升到学术的层面上去。我觉得作为学术讨论,从哪个角度说都可以,说得极端都没关系,只要说明问题,大家你这样说,他那样说,实际上最后形成一种综合的、理智的对壁画的认识,使研究逐渐更深入。
        孙景全、刘青砚:山东的壁画创作和教育是正在蒸蒸日上。
        孙景全:我觉得山东壁画的发展似乎有三个特点:第一,逐步由室内走向室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第二是从城市逐步走向小城市。最近这几年的发展,象地市一级好一点的宾馆,都有壁画了。同时,艺术壁画走向旅游风景区,在风景区里头起到一个增加文化含量的作用,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第三点呢,从单一走向多元,包括形式、题材和内容都走向了多元。内容从改革开放题材转向历史题材,比如说水浒旅游专线的阳谷、梁山、郓城、东平、荷泽,这一旅游线上,都有水浒的壁画,内容上也很广泛。我的壁画是在忠义堂,水浒的大本营,127个平方。我们听了别的省份的壁画家的调跟我们那个不对味,调子很低沉,我们那儿是热火朝天的,从基层发展,而且品味并不太低。
        刘青砚:山东是公认的壁画大省,这点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讲。一是从发展这个事业的时间来讲,在文革后,是除了北京以外的最早的一个省份,大约在80年、81年就开始了。最早的作品是青岛动物园的《孔雀姑娘》。后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壁画专业后,也介入青岛的壁画创作,搞了许多动物壁画。应该说是在机场壁画运动以后,大家刚刚开始对壁画有个认识的时候,山东已经有具体的实践了。八三、四年的时候,曲阜阕里宾舍的建设,又带动了山东壁画的创作,当时的美协主席、中央美院院长吴作人亲自搞了《六艺图》。应该说在80年代初的时候,山东的壁画在全国是非常轰轰烈烈的。后来又相继出现了济南舜耕山庄、青岛北海宾馆等等一系列大型的标志性的壁画。
        二是从教育这个角度来讲,山东壁画的具体实践和作品的问世,带动了山东的壁画教育。壁画的教育应该说是基于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要求建立起来的。山东的工艺美院在83年成立,壁画家张一民当院长以后,就建立一个装饰艺术系,着手培养壁画人才。1986年,我们山东师范大学也成立装饰画专业,也就是现在的壁画专业的前身。山东艺术学院的壁画专业是从89年开始成立的。从整个山东来讲的话,三个院校,有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在培养壁画人才方面,已经比较完善了。并且现在在本科教育之外,从91年,我们又开始招壁画专业的研究生。这个硕士点的教育是在一个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从成果来讲的,中央美术学院从80年代开始招研究生的时候,连续两、三年都是我们山东的,象焦应奇等等。现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招第一批的博士研究生,我们学校的刘斌,以论文、创作、外语三个第一的成绩入学。中央美院招收在职的研究生,山东也是最多,一共可能是六、七个,山东占五个。从壁画的教育来说,可以说是非常可喜的,是在蒸蒸日上。今年我招研究生,报考我的人数,比油画、国画都要多。中央美院,包括中央工艺美院,报壁画硕士研究生的,都不如我们多。从从业人员来讲,由于这十几年的教育,形成了这个群体。我也没有具体的数字。目前,我觉得保守的说法,有上千人。我们山东每年壁画入选全国美展的,当然,我们不能和北京比,相对来讲,我们山东入选的最多,获奖的也最多。
        当然,壁画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凡是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发展比较快的省份,壁画事业就比较繁荣。随着山东的建筑和城市规划的逐步铺开,给壁画带来了很多的机会。最近,山东大厦分出二十多个厅来,一个地市一个厅,还有几个象海尔这样的大财团也买了厅。省里就要求每个厅都要有壁画,这是领导的共识。从这点上来讲的话,也对我们山东壁画的发展是有利的。

        来源:网络

      Processed in 0.177(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