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11-18 11:39:48 来源:网络
访谈地点:北京仰山路万科水榭花都
访谈时间:2003年10月8日
采访人:燕歌
燕歌(以下简称燕):丁先生,我首先感到疑惑的是,您是基于什么样的思考离开生活了四十余年的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在古稀之年只身来北京?
丁立人(以下简称丁):我的根在浙江台州椒江,上海是我工作过的地方。退休后,我不用上班,我便可以自由走动,爱到哪里就到哪里。北方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年轻时就想来北方,因调动未成作罢。常言道树挪死,人挪活,到一个新的地方,就会得到老地方所没有的东西。
燕:现实中的北京美术圈与您想象中的有距离吗?
丁:我是闭门造车的人,我只顾自己门内的事,眼面前的事都忙不过来。门外的事就无法注意了。我不关心圈子一类的事,因为我看不到,听不到这方面的消息,因此圈子对我来说仿佛不存在。
燕:您早年考上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只读了短短的一段时间就决然离去。进入美院是多少美术爱好者的梦想,现在每年都有大批学生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似的想挤入美院,您当时却毅然放弃,您怎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哪?
丁:我以为上学不光是念书、做功课、学专业。我认为上学是一种体验,利用上学年龄这一阶段,多多体验。因此不一定一竿子到底,最好多体验几个大学。我上美院是因为我不知美院是何等模样,想去体验一番,其实我心中早已有一个模样了。等到我进入美院、经过一番体验,发现与我的标准相距甚远,我就离开。
燕:您的画属于“中西结合”的一路。您受前辈林风眠先生的影响,但您又从江南的灶壁画上吸收了许多艺术养料,从而形成了您稚拙、粗犷、带有原始味的画风。最近,您的画风又在变化,您是怎么考虑的?
丁:林风眠先生是我的老师,我进美院时,他已靠边,不准接触学生,因而没有教过我。林先生开创彩墨一代新风,在美术史上是了不起的。我们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成长起来的,任何学科都离不开传统。成长过程就是广泛吸收传统精华。广义的传统就是人类文化宝库,不是单独一个门类,更不是某个流派。在吸收过程中,慢慢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也明晰自己的目标。在文化大海洋里,个人是非常渺小的,生命尤其短暂,因此只能取其中的一点点,即是说吸收是有选择。选择与个人兴趣爱好认识有关,兴趣爱好又取决于今性。总之,是个性和知识结构决定艺术风格,风格的形成需一个缓慢又自然的过程。决非一朝一夕、一图一画,灵机一动,心血来潮便能达到的。
燕:您的”乡情组画”有较多心性的流露,这些作品已与您以往的装饰特征拉开距离。我比较喜欢这些作品,您自己是怎么看这组作品?
丁:我是易于忘记的人。画过的形式,过一阵子忘得干干净净,若要重画,几乎不可能。易忘是缺点,但也有它的好处。易忘可以把没有用的东西统统忘掉。比如说美院里学的素描,学院派什么的。要是把学过的牢牢记在心里,你还会画出自己的东西吗?易忘有利于创新,有利于风格形成。不断地遗忘还会促使自己图式的多变。
燕:您近年的新作中,一变过去的朴拙,多了不少明媚、艳丽,这种变化是否有点从迎合市场方面考虑?
丁:年岁越大,越需要轻松。重彩画长久了,来点儿薄彩、淡彩、浅彩,是调剂还是逆反说不清楚。这也是变换图式的一种办法,也是我整个绘画过程中的一个片段。今天这样。明天那样,说不定后天又是重彩。重重彩、超重彩。至于市场,它的存在是人的需要,也是搞活艺术的需要。大仲马说:”没有面包哪有爱情。”艺术家也需要填饱肚子。当今的不光搞艺术的。岂止肚子,还有房子。车子。市场也像水,既能载舟也能覆舟,关键是怎么对待。陈师曾对齐白石说:“你画你的画。”这句话是金玉良言。
燕:您是怎样看待纯艺术、主流、边缘之间的关系?
丁:主流与边缘既对立又统一,是辩证的关系。边缘强了,主流就弱了,边缘就成为主流,主流退居边缘。反之也一样。现在是多元时代,纯粹是找不到了,边缘之中也包含不少主流的东西,主流之中也参入许多边缘成分。边缘是跨学科、多学科互渗,是极具生命力的一种学科。我看将来,无论何种学科、专业,都带有边缘性,真正的、纯粹的主流会成为标本、古董,只能存在于博物馆,美术史中。
燕:最后,祝丁先生常梦常新。
丁:谢谢!
来源:网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