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城见一:日本与中国水墨艺术在地道与实在中交流

        作者:核实中..2009-11-18 14:37:27 来源:网络

        东方美术网:请问您策划此次“日本现代水墨展”的初衷是什么?期望能达到怎样的效果?

        岩城见一:作为我来讲,我是想看一下,中国的艺术爱好者或者艺术家,对于日本画家以及日本绘画是抱着怎样的一种态度。

        东方美术网:那现在你了解到了吗?

        岩城见一:嗯。目前为止还不太了解。只是听到有人说看着还挺有意思的。但是具体到底他们看过是怎样一种感觉,我们还没了解到。

         东方美术网:您的演讲中提到了日本现代水墨画已经与新媒体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您能否在这里详细地跟中国朋友分享一下这种结合具体体现在哪呢?

          岩城见一:在日本,所谓的“新媒体艺术”其实表现方式有很多,也都分门别类。说实在的,这个话题仅用两三句话是绝对说不清楚的。其实,艺术家们更多的是将我们人类眼睛能看见的,耳朵能听到的事物试图表现为新媒体。

          还有一种就是随人而动的作品,这些作品也在不断的以全新的手法表现出来。这次我们日本画家带来的这样一部作品,就是当你看这幅画的时候,给你带上一个测定的装置,边欣赏画边听声音,测试你的脑波,你脑波的变化也影响着画面的变化,这幅作品也正是我们为本次画展特意创作的,就是想从中找到水墨的感觉,我们称之为“移动的水墨画”。

          东方美术网:如今在中国,也在将水墨画与新媒体结合起来,人们称作“一个转型的探索时期”,不知道在日本是不是也处于这样一个探索时期?

          岩城见一:中国的作品我们已经在博物馆看见了。这个呢,其实说到底还是作为一种“新媒体”到底是指什么?它是一种扩张我们感觉的机器,我想我们需要这么理解。如果没有“新媒体”的帮助,也许我们对很多事物没有任何感觉,可一旦有了这些“新媒体”,我们发现原来世界是这样的。比如说在某些场所,会有人限制我们说把手机关掉。为什么要关掉呢?因为它有电磁波,可是你能看见这些电磁波吗?答案是不能。但是它确实是存在的,那么我们通过某种机器设备,某种媒体我们就可以测试出它是有磁场的,我们每天都被包裹在这些磁场里,这就是依靠媒体来实现的。所以在我看来,人类靠自身肉体不能识别的物体、事物,媒体都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它。所以说,作为“新媒体”艺术,它的艺术价值也就显而易见。

          “新媒体艺术”不只是放任其自我表现,更多的是加入了我们人的很多想法意识,让它如何变得更好,运用媒体创作出比原来更好的作品,这恰恰是新媒体艺术所追求的目标。

          东方美术网:中国现代水墨随着社会的多元化也在发生改变,人们对水墨画的评判标准已不同于以往,那么请问如今在日本评判现代水墨画的标准是什么?

          岩城见一:在日本水墨画发展的情况与中国还不太一样。在日本,学习水墨画,办类似画展的人数相当有限。大多数的人们把它当兴趣爱好在进行着,所以就谈不上有一个很公开的评价标准。但是,刚才我也说到,对于水墨画的研究在日本的美术史上是占有一席之地的,而且文献资料也是相当丰厚。所以说,我们相信在日本,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培养对水墨画的兴趣,愿意对它进行研究。

          东方美术网:亚洲水墨文化是同脉相承,但是其中却不尽相同,最后我们想请问您如何看待中日两国文化艺术互相学习、交流的过程?

          岩城见一:这个呢,在我看来,我们不是依靠什么样的命令在交流,而是自然而然的,大家都认为是在一种需要的情况下进行交流的。大家都需要这种学习,相互之间都认为很舒服,就像我和王教授这种关系,就感觉到这种交流非常实在。包括这次办画展,我们与中国主办方这边进行过多次的交流磨合,这边说:来,我们一起策办这样一个画展,我们那边就很愉快的接受说,我们派去某某画家,这边说,不够,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人。等等类似如此的对话,那么经过几番来回的这种交流,最后我们共同举办了现在你看到的这么出色的画展。这种学习磨合在我看来就相当的实在,相当的优秀。知道开幕前,中方还在帮助我说把这变一变,把那也变一变。这种帮助就很实、很地道。

          经过这种实实在在的交往,日本的画家来到中国后,发现原来中国的画展是这样布展的,也许我们回国后也能学习他们的布展方法,这样,就使得这种交往深入到了很实在的地方。我想我们都需要共同地把这种交往延续下去,延续到更多更深的层面。

          东方美术网:好的,非常感谢岩城见一先生接受我们的采访,也非常感谢王教授的翻译。再次感谢两位。

        来源:东方美术网

      Processed in 0.159(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