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总是会影响子辈 忆先父

        作者:核实中..2009-11-10 16:04:04 来源:网络

        人生于世,父辈总会影响子辈的,文艺人家尤其如此。
        我中学时代,父亲面对家藏的白石大师作品,言及悲鸿大师的一段话:“白石六十而殁,湮没无闻。”那意思是齐白石如果在60岁时辞世,美术史上几乎没有他的地位。父亲由此谈到干艺术要成才,一须有天分,二须有功力;所谓“大器晚成”者是须长时间苦功磨砺才显出超长的才能。他说自己的恩师白石老人“从不浪费时光去干与艺术无关的事。他每天勤学苦练。齐老师——七十、八十、九十多岁了。还不断地变法!人家本是农家木匠出身,没上过大学堂,凡诗文、书画、治印全是自己苦修出来的。所以学齐派写意,先得学习老先生这种刻苦精神”。老人对我用功要求甚严,总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久而久之,我便养成了不须师长监督而自觉自律严肃学习的习惯。常下的基本功是速写、练笔墨和读书报。老人每每看到我在用功,就露出满意的神态。他老人家律己甚于律人,仅以书法功夫而言,他每天临摹碑帖,友人问:“您都这么大的成就了,干吗还像学生习字似的摹碑帖呀?”老人却说:“我老觉得还不够……”直到他辞世前6小时,才放下了临摹《唐·孙过庭景福殿赋》帖的毛笔。他习字的元书纸墨迹,仅晚年所积,即有一大木箱。平时苦禅老人常对我们说:“要有文人画家的文化修养,再加上庙宇艺人的功力,这就高了!”他说:“梨园行有格言:‘台上两三步,台下两千步。’”他常举早年友人“活武松”盖叫天的苦练事例,谆谆叮嘱后生,切勿偷巧走“捷径”,而要下真功夫。

        先父一直倡导博以养专。他多次言及,古人有成就者往往不是专才而是通才。他最佩服的古人例证是苏东坡和徐文长(青藤)。父亲指出,画史以文人画为最高,是因为文人修养使然;文化博而厚,厚积而薄发,并非只会指端末技的狂涂乱抹和东拼西凑。苦禅老人认为,当今天的文人比当东坡、青藤还难,因为,至少在当今文化条件下,不仅要在国学上尽量博学多识,还要在国外文化方面兼容。他自己常说:“我得活140岁,才能把该学的学出个眉目来。”苦禅老人博瞻的学术胸怀,使他在1930年任杭州艺专教授时,在写意画教学中首创有四:其一,在对学生有问必答的同时,绝不保密地当场示范笔墨技巧。其二,带领学生到山野湖塘与农家村舍,当场速写,归来后选临传统技巧为己所用,把速写整理成清新的创作,一反老临摹而轻写生的旧习,气象为之一新。其三,遵照林风眠校长指示,将西画知识教予国画学生的同时,更把法国大雕刻家罗丹的弟子卡姆斯基教授的“写意雕塑”之演示引进国画课堂。其四,他把国剧正式引进高等院校国画教学。让师生自报角色,专人“说戏”(培训导演),相互观摩切磋,不对外演出,而且全部费用皆由李苦禅自己薪金中汲取。他认为:“京剧是传统诸多文化内容的综合,是写意的戏,所以不懂京戏(包括昆曲、梆子)就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写意画。”而且他以身教明其言教,躬亲排场,粉墨登台,专饰武生花脸。

        秉承先父的教诲,在如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我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及时融进一些跨学科的内容。自1988年至今,我将“艺术与科学”的研究内容搬上讲台,并首将北方曲艺带进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之中。苦禅老人常对我说:“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你常在年轻学生们中间,可永葆头脑不落伍,这不就是教学相长吗?”

        简介李燕1943年生于北京,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自幼在其父亲李苦禅大师教导下敬祖爱国,嗜好国学文艺。1958年后于中央美术学院学习8年,故功底深厚。其书画远避指端末技之形式主义的幻术,系以大自然天趣合大中华人文内涵形于笔墨,最擅长写意动物与人物。

        来源:网络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杨小薇
      Processed in 0.175(s)   6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