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山:寂寞书道 才情人生

        作者:核实中..2009-11-25 16:11:35 来源:网络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由环球资讯网和腾讯网联合推出的《名人访谈》栏目,我是王婧宇今天的做客嘉宾是中国元素抽象画派的创始人之一楞山先生。您好!

          楞山先生:你好。

          主持人:说到画画,我们知道您并不是科班出身,是什么原因让您走上了艺术道路呢?

          楞山:这与家庭教育的北京有关系,我是个60年代出生的人,我们上小学和中学是赶在了文革的时候,在学校是学不到什么的。我的父母是做教师的,所以对我们的教育是很重视的,那时候学习唐诗宋词或传统文化都是在家里学的。家长要求我从小写毛笔字,我母亲都会在每张上写上日期,每个月都要汇总,装订成册。其实母亲只是想要我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在那个时候也就埋下了艺术的种子了。80年代以前我的重点还是在对于书法的研究上,也到浙美去进修过书法,还请教过许多成名的书法家,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也算有点小成绩,我的作品曾进过中国美术馆展览。80年代末,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拜访济南一个很有名的画家,他从书架上拿给我一本日本的现代书法集,我打开一看就很有冲击。虽然日本的书道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是必须承认现代书法中国是落后日本的。我在艺术上有个主张:宁可不成,绝不雷同。过去写诗的人讲究“功夫在诗外”,当时我就想,书法是不是也要从书法以外的艺术领域去找些灵感呢?所以我就想到了绘画。通过在艺术学院的学习,对中西方美术史的了解,特别是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的认识,眼界就开拓了。从现代美术学的角度来看,它并不是纯粹的艺术的欣赏。书法所表现的主要是文章和诗词,也就是说它主要的功能是实用性强,审美性就低。书法发展到今天,实用性基本上已经没有了,像你们这个年龄段的,差不多都用电脑了。

          主持人:是。

          楞山:所以说现在书写汉字实用性已经很低了,现在人们关注书法都是在关注书法的审美艺术价值了。比如欣赏草书作品,可能多数人并不知道那是什么字,但是欣赏的就是那个形式美,线条的韵律和节奏。怎么把书法的审美扩大,把文字的可读性降低,这是我从书法转移到绘画上的第一个目标。90年前后带着实验性创作了几幅作品,没有什么可读性,但是着重点在审美上。那个阶段有三五年的时间,随着学习的深入,在那个实验的阶段上向钱走了一步,不把自己局限在书法的圈子里了。书法的美就是一种抽象的美,所以我从书法进入绘画,再进入抽象是很自然的,因为书法有抽象的审美。严格来说中国是没有抽象艺术的,所以我就转到了西方的抽象艺术。我用了四五年时间进行东西方文化的对比研究,那个阶段的创作就少了。

          主持人:中国的发展本身是没有可以对照的抽象艺术的,从西方流传过来也就三十几年时间,可以说您是接触最早的,在您的博客里提到中国抽象艺术三十年。您对这门艺术是怎样理解的?

          楞山:抽象的审美是人审美的自然要求,在西方会更明显些,照相技术出现之后已经取代了原来的留影绘画,艺术家也就从自然的描述转变成了对内心的描述,这是现代艺术的一个特色。从印象派开始,西方就开始一步一步开始了抽象的演变。中国对抽象的定义也在一点点转变,从写实的工笔画到小写意、大写意,我个人观点,中国的写意绘画其实就是表现主义,和西方的抽象艺术是异曲同工的。在明清到达了一个写意的高峰期,在向前走就会是抽象了。我个人感觉,不向前继续走和中国文化有关系,东方文化是中庸的,不走极端的,这是审美的一个传统。我觉得抽象绘画会随着世界一体化而统一化的。

          主持人:很多人看不懂抽象画,都希望从抽象画里看到具象,对于这方面该怎样理解呢?

          楞山:看不懂可以分两方面来说:一、是艺术家的责任,因为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是要向大众宣传的,艺术家出了创作之外就是宣传;二、东方人在审美上有种先入为主的欣赏性,看展览之前对欣赏已经有个定义了,在看展览的时候就开始对号入座,现代人碰上看不懂的画要问个为什么,而不是静止不前,要积极探索。在艺术圈子里,抽象绘画的理解还是很难的,这也是现代艺术的特色,他就是想要通过画面和色彩来引起观众的思考。想要理解抽象绘画,必须既要略懂抽象基础,另外要了解艺术家创作的背景和思想,只有把它们结合了,才能更接近创作的本身。

          主持人:这个是老师最近创作的画,那么咱们来聊聊这个创作吧,有个实物的讲解会更好些。

          楞山:对。先让大家看一看。

          主持人:这幅作品您命名为“茶”,也是一个系列。

          冷杉先生:这是我系列作品中的一副,这个系列的名字叫“本色书写——茶”。一副抽象绘画要用语言去表达是无能为力的,要起一个恰到好处的名字也是很困难的,但是总要有名字,我觉得这名字还是很接近我所要表达的东西的。从画面上可以感受到本色书写,这些笔触痕迹是很明显的,我用的颜色都是带土字的,这是土红画的。

          主持人:为什么会选择这个颜色呢?

          楞山:是为了一个文化指向。我一般用的颜料是土红、土黄、生褐、熟褐这些颜色,其实这也是一个中国文化符号,金、木、水、火、土在五行里,土是聚中的,也就是说土在中国的眼里是至高无上的。“本色”这两个字真正的涵义是在文脉上去追寻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这些笔触的痕迹跟书法很像,我搞过很多年水墨,这些是先人留下来的艺术,现在看来不能将其局限于材料上,我个人理解水墨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和智。我之所以选择西方的材料,就是想有别于传统的局限,使其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悟的质感。说大一点我是希望创立一种新的绘画语言,有别于传统的,有别于任何人的。

          主持人:您在创作上是中西的一个融合。

          楞山:材料是西方的,精神是东方的。实际上是以西方的绘画材料来表达东方的精神。茶在中国文化里也是很渊源的,茶的境界是一种沉静的思考。我命名为“差”是想引起观者的思考茶那种沉思冥想的境界。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物欲的社会,我觉得现在应该沉下心平和一些。茶这个名字的思想内涵对我个人而讲,是追求一种沉思冥想,类似于禅宗的精神世界。

          主持人:您在抽象艺术创作上是源于您对人生的感悟还是在作画当时突然的灵感呢?

          楞山:抽象艺术表达的是精神,抽象艺术家是精神的守护者。我在绘画的过程中大脑是空白的,我博客里写过一句话:有意、无意、随意。那恰恰就是我的一个绘画过程。绘画的开始会有一个大的想法,在画笔接触画布的那个瞬间,那个东西就没有了,完全进入了一个超意识的境界,只有在重复、无意识的状态下才能更接近自己真实的内心。

          主持人:也就是说在无意识的绘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自己的思想。

          楞山:对。其实意识上的东西是一个很低层的东西。

          主持人:您称自己的作品是“三无作品”,要怎么理解呢?

          楞山:这应该是我的绘画的一个特点,“三无”是:一、没有形式;二:没有局部,没有整体,我的画无论整幅还是局部都是一样;三、没有开始,没有结束。

          主持人:很多人称您是“书、诗、画”三绝,您怎么看?

          楞山:这个赞美对我来说是过高的估计了。我觉得只是个画家是不够的,这是当代的一个要求。我在抽象30年里也写过,现代艺术对艺术家提了个更高的要求,你不仅仅要懂绘画、造型语言,更多相关的知识的积累,包括哲学、自然科学,甚至经济,都需要一个知识储备。从小的教育使我接触中国传统的教育比较多,为了开阔视野在八几年我就开始接触西方哲学,年轻的时候也写过诗,我觉得叫我“杂家”比较恰当。我个人觉着,只是是没有学多的,无论那方面的知识,都会有用的。

          主持人:很多人现在追捧装饰画,是不是抽象艺术已经开始走向一个主流的现象呢?

          楞山:装饰不是抽象,它们是毫无关系的。可能很多人不赞同我的观点,但我是这样认为的。彩陶的文饰和书法都被很多人称为抽象,我认为这是不对的,这是个误解。抽象艺术进入很多家庭,我有个很乐观的估计,随着文化的交流,素质的提高,在不久的将来抽象艺术会得到大众的关注和喜爱。

          主持人:从去年开始金融危机,经济在陆续的衰退,人们都认为艺术中受伤最重的是现代艺术,而且很悲观的估计说当代艺术很可能要缩水2/3,甚至更多。您怎么看待呢?

          楞山:什么是当代艺术?在宋庄我们艺术家圈子里也是经常讨论的话题。金融危机导致天价艺术品的泡沫破灭,这个问题我也没过多的研究过。我认为可能多数收藏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收藏家,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投资形式,也肯能是购买者更理性了。收藏家要收藏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当代艺术,这才是收藏的重点。

          主持人:您在艺术领域这么多年,也在书、诗、画上有很高的造诣。在以后的创作上您有没有给自己设立一个什么目标?

          楞山:现在的绘画已经变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每天整理小菜园、读书、写字、画画,这就是我的生活。一定要说目标或追求的话,我想做的就是画出具有东方特色的东西。在文脉上与中国传统有联系的,又具有时代特色的东西。我会为之努力的。

          主持人:您说您的菜园子,我在您的博客上还看到您给小院命名了?

          楞山先生:叫“玄圃”。说起来还有个典故,我朋友送我一块泰山石。我的房子是在半山腰的别墅,我命名它“半坡山居”。“玄圃”是为了崇拜元朝的一个大书法家起的,好多书法圈子里都对杨维桢不太了解,这也是我在日本的书法中看到的,等我后来研究中国的书法时才发现了这个大书法家,他在元朝的书法在今天来看非常的现代。他曾有个园子就叫“玄圃”,我就把他那个名移了过来,就是为了纪念他。

          主持人:那名字还是您写的?

          楞山:对,我写的,找了个工匠刻上去的。其实一个人不论生存多久,总要为后人做点什么,留下些什么。这也是中国比较传统的思想,所以在这点上看,我也没能免俗。

        来源: 国家信息网 

      Processed in 0.168(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