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国画名师罗铭(下)

        作者:核实中..2009-11-28 16:23:12 来源:网络


        导 视

        解说:他终生坚持写生道路,为中国画的继承和革新做出了榜样。
        他写遍大江南北,为中国画的发展起了先锋作用。
        他诲人不倦,为我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付出了毕生心血
        他用一生的艺术实践有利的说明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广阔发展前途。
        敬请收看——书画名人录《一代国画名师罗铭》

        同期:也只有一个罗老师。
        罗老师。
        我的罗老师。
        我的老师罗铭先生。
        非常感谢罗先生。
        沿着罗老师的艺术道路走下去。
        是我终生学习的榜样。

        解说:作为西北美术教育中心的西安美术学院,建院之初,师资力量薄弱。像罗铭先生这样有声望和教学经验的教授正是西安美术学院所需要的老师。在被邀请的五六位老师中,只有罗铭先生为支援西北美术教育事业,答应去往西安美术学院。

        同期(武永年):文化部当时也很重视,他们就给我们推荐了一些人,推荐有五六个人,可是你们要得去请他们。当时就是我在中央美院学习过,就给我的两个老师让我去动员,然后,罗先生是陈思明比较熟悉,陈思明去动员罗先生,我这两个任务就完成得很不好,我们也感觉到,陈思明也可能跟我也差不多,可是没想到陈思明请罗先生,罗先生就答应了,我愿意去。所以这件事情对我来说很意外。

        同期(刘蒙天):所以几方面领导同意,所以几方面领导同意,他本人也愿意,所以这样1959年顺利调到西安。

        解说:1959年7月,应刘蒙天院长的强烈要求,支援西北美术教育事业,罗铭先生调任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38年的辛勤授业为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的建立及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期(杨晓阳):他来到西安美院三十多年应该讲,在西安美院创办的过程中,他是最重要的教授之一,在山水画在西安美院的山水画的,专业的创办中,也是最重要的教授之一,而且他的画法,他的艺术成就,是西安美院的一个招牌,是西安美院的一面旗帜。

        同期(张之光):他既是奠基人又是学术带头人。

        同期(苗重安):从这个山水画专业上来说,我之所以能够选修山水画专业,可以说没有罗老师,我不会选修这个山水画专业。

        同期(崔振宽):记得当时来了以后罗老师,罗先生先在美院教室里,办了一个小型的画展,就把写生的原作带过来了,当时我觉得很难得,另外也感觉很荣幸,因为作为一个美院的学生,我在美院看到了罗老师的原作,这个我感到很庆幸,在外边只能看到发表的作品,原作是看不到,所以当时我们学校的同学,都很高兴都很兴奋。

        同期(刘蒙天):所以他到西安以后,在学校里面,在同学里威信相当高,因为他对西安美院的成长发展,起了很重大的作用。

        解说:罗铭先生教育学生,首先注重人品和思想道德的培养。他认为画家的人品与画品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常讲"人品不高,落墨无法"。他说的人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指画家个人的思想品质和处世待人的行为,二是指画家学识修养。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在艺术上达到高雅的层次。

        同期(陈国勇):我们的老师罗铭先生,他人格魅力是非常高的人品很好,他在艺术追求当中,他做人是我们的典范,他随时随地要求做人的品格,他绝对不欺骗谁,强调一种坦荡君子,这种君子风范,所以我们现在来比较,老师是我们的榜样。

        解说:罗铭先生对教学 对学生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不怕苦、不怕累、不畏艰险、情绪饱满、以身作则的行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回忆。

        同期(陈国勇):在这点上我是亲有体会,从我们1978年入校,第一届研究生入校,之后他就把我们带到全国各地去写生,去面对大自然去考察。在这个短短的两年期间,他跑了那些地方呢,黄山 、桂林、华山、峨眉山、青城山,然后还有洞庭湖、九华山、岳阳楼等等。起码有十几个地方,两年跑了这样多地方,而且每次出去,都时间比较长,都是一个月两个月。

        同期(苗重安):罗老师有个特点,罗老师精神也特别好,我觉得罗老师是一个高能源的人,现在说能源特别充分,应该说充沛的精力,高度的热情,有时候要比学生还要特别精神,他每天早上起得很早,有时候四点多就起来了,他早上起来,他就东看看西看看要选那个写生点,一路上我们跨越秦岭巴山的过程中,应该是跋山涉水真是跋山涉水,淌河他都是在所不顾的。特别是到了陕南的镇坝县,四川交界那是大巴山区,可以说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在那个地方呆了,起码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一个多月到两个多月,就是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那个时候劳动是什么,就在稻田里插秧 施肥,终归是咱们都是从学校出来的,对南方的生活方式特别这个施肥,每个人背个竹框子里头那个粪,要倒,有时候罗老师一倒,那个粪就倒到脖子里头,按说这是又脏有累,一倒在脖子里头,罗老师不是感到脏啊臭啊,哈哈大笑反倒很乐观,那个性格非常爽朗乐观,这就是我们去的镇坝,那个背粪的地方什么上房子的地方,背瓦的地方下水田就是这个地方,这上面还有几间房子,因为早上在那个地方画,我们都跟在旁边的,一组柏树他用狼毫破笔画的这个柏树。

        解说:罗铭先生和学生写生时打成一片,风趣幽默,既无学究气,更没有装腔作势,故弄玄虚的现象。艰涩的画理通过他深入浅出的语言,总是会显得生趣盎然。

        同期(苗重安):比如说画面上要有节奏感,节奏感就举个例子,比如音乐,1234567,从1到7,这样一个过渡啊,他说你就不能够 这个画画,不能够画得111,总不是音乐,一定要七个音符,含有高音低音长短强弱,它才形成一种韵律,如果要是全是一个韵律的话,那就像砍材不像音乐了,通过他这样的理解,就把画面上的用笔的刚柔曲直,用墨的浓淡干湿,构图上的虚实开合主次,把节奏韵律气韵生动就讲得很具体,很生动很灵活很好理解,不像有些老先生讲,这个好啊好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你这个不可言传学生就不理解,八大的很好 摇头晃脑,这个好 这个要体会,要感悟这个韵律非常意思,怎么有意思,罗老师就分析的很清楚。

        同期(程征):比如说处理虚和实的关系,这是山水画,技巧上面很重要一个因素,那么怎么处理,他说,上实下虚下实上虚,左实右虚右实左虚,我没做笔记的我就听了,记一辈子都记住了。

        同期(杨晓阳):罗老师讲话非常风趣,跟学生的关系打成一片,就很热闹。他讲一些笑话,讲一些画理,讲一些艺术史上的一些故事,,我们都经常在那听,他一边画一边讲,比如带我们写生,他说墨是蓝颜色,你们认为墨是什么颜色,我说墨是黑颜色, 他说墨是蓝颜色,咱不相信我给你试验一下,我拿墨和藤黄一调,它就成了绿,他说只有蓝和黄调了是绿,这个墨和藤黄调了以后是绿,证明它是蓝颜色,他有他的看法,他有他独到的对于中国墨的一种认识。

        解说:罗铭先生要求学生在表现对象时不要受焦点透视的局限或科学比例的约束,只要符合画面的要求和个人情绪的表达,可以对大自然进行选择取舍,夸张。

        同期(苗重安):他有他独到的对于中国墨的一种认识,我们就感觉到他充分发挥中国画观察问题的特点,他绝对不是局限在某一个角度,去焦点透视,严格上说罗老师画得华山,是坐在只升飞机上观察出来的,就是他站在主动灵活的观察角度,为了表现华山的整体形象,险峻挺拔。鹤立鸡群像一个冲天柱一样,你就不能坐在某一个角度,他把北峰压在很低,你北峰压低就在,空间上才能看到。所以你说严格说他那个视点,应该是坐在直升飞机上。

        同期(江文湛):他有非常主观的对生活的提炼,对生活的剪裁,抓取生活里面最生动的东西,比如说漓江,漓江的帆船很有特点,漓江的帆船是大红帆,红木做的帆,那么几个船摆下去以后在漓江里游动,罗老师的船是动的,罗老师的船在漓江里面是游动的,什么原因,你看这几个帆影,就中间这个稍微有点倾斜,一正一斜游动的感觉就出来了,这个确确实实帆在漓江走,它还是摇动随着水的波纹,随着浪花在摆动的,所以这样它的动感就出来了,前面的帆是倾斜的,这个帆又往这边斜一点,就这么两个动作,使这个船慢慢游动起来,这个是没有深入的研究生活,是抓取不到的。

        同期(杨建兮):在自然状态下,罗老师非常讲究你写生出来,自己要带一把剪刀一把斧子,他是假设的,就是不需要画的东西你把他剪掉,你比如说这个树这个地方很好看,但是下面的东西挡你的视线,你假如说没有这些东西,你就不画它,那就等于拿剪刀拿斧子把它砍掉了一样,然后有目的的在这个洞洞里面,再装一些在别处写生的东西装进去,他移位的他写生移位的,一张画他移几个位,这样形成画面的。

        解说:罗铭先生培养年轻学子,没有门户之见,没有派别之分。只要是其他画家有长处,就主张让学生去学习去请教。

        同期(张三友):罗老师领我去过好多大画家家,我第一次见李可染,就是罗老师领我去见李可染,他给李可染介绍,这是我的学生,然后李可染带了我二十九天。他领着我到刘海粟家,我们都是一呆呆一天。领我上唐云家,领我到李苦禅家,领我到叶浅予家,他是不保守就是说,他就跟我说有的老师你只能学我的,你要学别人的时候好像是对他不尊重,领我上吴镜汀家,北京还有一个传统画的很好的,吴镜汀 启功的老师,领我到吴镜汀家。他就跟我们讲,学画就是要学各人之长,我有我的好处我有我的缺点,他们有他们的好处他们有他们缺点。

        同期(黄玲玲):那是我们到了湖北红安的时候,有一段进山的路,以前有一段路,稍微宽一点平路,一帮年轻人都跟着,他把大家看了看,罗老师说,说是不要看你们现在年轻,其实我年轻时候我比你们强得多,他说我现在也不亚于你们,咱们比赛走路不准我们跑,我记得他当时穿了一双,是一双厚底的皮鞋还不是布鞋,一双皮鞋可能还挺耐磨。他手拿着拐杖但没有拄着拐杖,跟我们喊了一个一二,大家一块跟他走,大步大步走着,确实走在我们所有人的最前头,一路上有这样的细节特别多,他经常就是这样,经常这样看见这些,我们有时候几个年轻人在一块说说,稍微一把他冷落,他就不高兴,把那拐杖拿起来,往地上使劲跺几下说,你们不要看你们年轻 我年轻的时候,比你们所有的人我都比你们长得都好,后来我们就赶快回过头来说,罗老师你现在也很有风度,他一高兴他就画,一高兴画谁问他要他就给。

        解说:罗铭先生性格开朗、乐观、与人为善。也许是性格使然,罗铭先生一生喜欢喝酒,每次写生都不会忘了带上他的酒。

        同期(江文湛):罗老师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一位老师,他喜欢喝酒。

        同期(苗重安):他爱抽烟又爱喝酒,平常身上老有一个手雷弹一样大的酒瓶子,有时候我们也给背着。

        同期(崔振宽):罗老师爱喝酒出去背一个酒壶,军用水壶。我跟苗重安就是给罗老师背酒壶的。

        同期(程征):罗老师喜欢喝酒,他的画里真有点酒味,就是有比较浓烈的一种味道,猛一看不会喝酒的人还接受不了,但是进去以后,发现他里面的东西很有后劲。

        解说:像悄然耸立的华山一样,罗铭先生性情耿直,不钻营,不卑不亢,有着独立的人格魅力。

        同期(江文湛):有一次他回西安,住在国宾馆。他在作画的过程当中,给宾馆画画,连服务员的画他都给画。画了以后我去看他的时候,他画了一地在盖章。在这个时候,宾馆的人通知他说罗老师你得搬家,明天政府官员要来住,罗老师生气了,说我不搬我走马上走,我跟我的学生走,气死了。因为我当时也很生气,这样有位置的画家,你们政府官员什么玩意,对不对。会议不能在别的地方吗,我也很生气,我说罗老师咱们不搬不住了 走,我就把罗老师接到我家了,这个事让省政府秘书长知道了,三次登门到我家里去请,说我们在人民大厦把饭都订好了,罗老师你去吧 不去,拄着拐杖拂袖而去。
        同期(宁曰曾):你说一般的人何必得罪官府呢,罗老师不那么想,觉得他们挺可恶。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

        解说:正如罗铭先生的豪放性格,他每一次的写生都充满着激情。

        同期(张三友):罗老师画画好像很激情,他画着说着,甚至画着说着,甚至还动着,高兴的时候还喊着。所谓长枪短枪,长枪就是一个大布架子一个大的画板,这是能画四尺六开的,四尺三开的,再还有个短枪,就是像一本红旗杂志这么大的小书,这里面都插着小纸,所以他画册里印的,好多画的原作就这么大,所以我们那时老说,短枪好多东西,比长枪还好,因为这更激情,他这个人画画是靠激情的,这更激情。突然看到这景蛮好,一个小煤盒,就沾点水或者沾点唾沫,也就是十分钟八分钟,这一张小画就完,这种小画好多画好了非常好,他好多好画就这么大的小画。

        解说:地域的特点和历史人文的影响,对画家风格的形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纵观罗铭先生定居西安以后的山水画作品,形成了苍秀雄浑,磊落豪壮的气魄。

        同期(张三友):由于他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能够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写生,所以他从生活里面总结出了,很完整的一套属于他自己的艺术语言,他的这个画树的方法,画石头的方法,画山的方法,都是他自己的。

        解说:我们从他代表作品《飞跃秦岭》、《太华山图》、《深山远木》之中看到了全景式的构图,高强巨幛、气势恢宏,主景山体拔地而起的雄姿犹如巨人顶天立地,山头簇拥的杂树,山脚下各类景物树木繁茂有序,以及粗犷老辣的浓墨重笔,使我们感受到了关同、范宽那种意境壮阔、气势磅礴的北方山水雄风的复兴。

        解说:罗铭常受用秃笔焦墨如铁划沙般皴擦主体山峰,从而表现出苍劲刚健雄强的气度。欣赏他的山水画作,远可观其势,近可观其质;如置身于可游可居之地。

        解说:罗铭先生数十年来17次攀登华山,对于华山的道路峰巅、建筑景观、烟云雪雨、奇松怪木全都了如指掌熟记于胸。他在华山写生,不是照相机式的反映客观对象,不斤斤描绘各景位置和一草一木。

        同期(苗重安):他第一次到陕西,到实地写生就是上华山。

        解说:为了总结归纳华山皴法的特点,罗铭先生在严寒酷暑的不同季节中观察,同时又在每日早、中、晚不同光线下来悉心研究华山的石质纹理变化,分析最能表现其形神的笔墨技法。

        同期(杨建兮):构图取横的取竖的都可以,取横的话,他把前面下边的山往上提一下,把那边的山距离拉近一点,它就形成了横构图。取竖构图的时候,它就把山再凑近一点,把下边画成云,甚至于在这个地方,他基本上取的构图,下面把青柯坪一装也是可以的。

        解说:这是王履所说"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创作过程。所以,经过数十年的艰苦观察和反复不懈的笔墨实践,他对华山的传神写照达到了气韵生动的境界。于是在画坛又赢得了"罗华山"的美誉。

        解说:1980年罗铭先生和方济众先生同时在省政协会上分头写出关于“创建陕西国画院”的提案,并得到了省政府的采纳。1981年,陕西国画院成立。

        同期(苗重安):就是罗老师在画院的这个问题上,他不仅是一个建立画院提案的撰写人,首先这个撰写的过程中间,他考虑的是陕西美术事业的发展。另外就是建院的过程中,也遇到各种各样的风波,比如说有一段,就是这个慢慢的文化,要讲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有一段讲经济效应很重的,不能吃大锅饭,一定要怎么样怎么样,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那么应该是突出社会效应,应该突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放在第一位,而不是靠画院去挣钱第一位,我觉得这个观点在老先生的头脑里,是旗帜鲜明的非常清楚的。还有一段要精简机构,精简机构曾经还要是,要把这个画院和其他的机构合并。他也是坚持说,一定要保持他的独立性。中国画只有在中国,要保持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就应该有个独特的这样一个机构。

        解说:1985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罗铭画集》,王个簃、王琦、黄独峰分别作序。年底应邀再往泰国举办画展。

        解说:1988年罗铭先生被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兼任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在任中央文史馆馆员期间,仍创作不断,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同期(文史业务司司长刘松林):他既是画家著名的画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还是从南洋回来的爱国华侨,所以在1988年的时候,就被李鹏总理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的馆员。

        解说:1991年,已是79岁高龄的罗铭先生依然和学生们深入大别山进行写生。

        同期(黄玲玲):我记得那会写生是带着一帮学生,还有河南当地的一些学生,全围上来 大概一二十个,到了大别山里面,当时好多年轻人都围着,但是每次,从头画到最后的准是罗老师一个人。有一天跟罗老师在一块,围了一圈人都问他要画,然后跟我说我跟你画一张吧,他说其实我在底下我也观察了很多,那些花花草草的,那些姿态 动态。我从来没看过他就画我画的那个题材,然后就画了一幅有自然的那些草啊篱笆啊,后头有一组山底下那种黄的野菊花,画了几只麻雀,画了几只麻雀,当时他画完了以后,围得人马上就要,他就一直不吭声他说是,他偷偷的跟我说这张画得好,你先把它留下,就把这张画放到我那,然后中间就隔了很多天,我也就忘了这事,等到我们画完了该回来的时候,我发现我的箱子里还有一张这个画,我就赶快给罗老师说,我说罗老师这张画还在我这放着呢,罗老师一看他说,你这一路表现得还不错,这张画就给你吧,那张画就一直我现在还保存着。

        解说:罗铭先生的画对今天中国画的发展仍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培养的学生桃李满园,英才辈出,有的已成为著名的艺术家,有的是高等美术院校的学术带头人。
          罗铭先生曾说过:为人生而艺术,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罗铭先生的一生正是如此。

        字幕:
        罗铭先生
        生于1912年 卒于1998年 享年86岁
        谨以此片纪念罗铭先生诞辰95周年

      Processed in 0.156(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