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工笔画的开拓者--著名画家陈白一访谈

        作者:核实中..2009-11-30 15:35:12 来源:网络

         “他是继陈老莲(明末清初杰出画家)之后,500年来,第一个对中国画发展作出贡献的工笔人物画家”。 当代水墨画名家杨福音这样评价陈白一。
          50余年来陈白一一直致力于工笔画的创作与创新,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或收入画册,或作专题介绍,《小伙伴》等10幅画在全国获奖,并为国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他主持湖南美协工作四十余年,在他的培养和影响下,湖南工笔画蔚为大观,涌现了一个工笔画群体,并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2007年,湖南美协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举办的美展,取得了第四名的佳绩。陈白一说:“到现在,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当代工笔画第一人

          陈白一大学时期并非主攻工笔画。“学校教的是西方的那套静物、石膏像方法。”后来去农村画人像,当陈白一用明暗衬托的手法来塑造人脸的立体感时,那些女孩子并不买账,都认为自己的脸被画黑了、变脏了。
          在邵阳老家,陈白一把自己的山水画拿给叔伯兄弟看,他们也都把头扭到一边,表示不愿意看。“看来西方的办法不行。如果画出来的东西人民都不喜欢,那还谈什么为人民服务呢?”他开始尝试用中国较古老的画种——工笔画来表现生活。
          工笔画即是以“工细”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改变绘画手法后,人们高兴地连赞他画得好。“有人说艺术是少数人的,我不认同。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为人民作画,表现他们。”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陈白一以真人真事为背景而创作的讴歌英雄人物的两幅工笔画作品《朝鲜少年崔莹会见罗盛教双亲》和《欧阳海》,颇为读者熟知和喜爱,它们奠立了陈白一在当代工笔画坛上的地位。80年代中期,陈白一改变画风,不仅在题材上,将普通的苗、瑶族妇女作为描绘的主要对象,而且构图、造型结构及用线用色也由以前的严谨紧密变得松动轻快了。
          《小伙伴》是陈白一转变画风后的经典作品,也是他个人较为看重的作品。画家首先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即小男孩趴在门槛上;接着又为小孩绘出特定的形象:并不熟练地抓住筷子,脸埋在大碗里,只露出一双眼睛,画中还有几只可爱的小狗。“我是通过画动物和人的关系,通过画远处的烟反映大人回来做饭这样的细节,来表现劳动的美。”
          1971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T型帛画》,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重彩工笔画珍品。1973年,同在长沙出土的春秋时期《御龙图》和《龙凤图》,则将中国美术史提早了几百年。“工笔画历史悠久,比中国任何画种都早。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美术的主流。从《御龙图》和《龙凤图》始,到宋代《清明上河图》等等,经典作品很多,中国工笔画家也很多。”谈起工笔画,陈白一如数家珍。
          “世界上最大的画是中国画,有比永乐宫的三面墙还大的画吗?世界上最小的画也是中国画,有比齐白石的草虫还小的画吗?中国的艺术是真正的艺术,中国讲究的意象、神韵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西方注重写实、东方注重写意。几根线条就能把人的神态画出来,这是最高的境界。”
          隋唐五代是工笔重彩画发展的辉煌期,展子虔、阎立本等一大批巨匠都产生在这一时代。唐代之后,工笔画式微,其后各个朝代虽也产生过如赵佶、张择端等工笔大家,但总的气势是一代不如一代。至新中国成立时,仍坚持画工笔画的老画家可谓“屈指可数”。
          出于对工笔画传达出来的东方神韵的独特领悟,陈白一立志要复兴这一画种。在他的培养和带动下,湖南渐渐涌现出一个工笔画家群体,有评论家将此解读为“湖南工笔画现象”。
          中国工笔画另一位领军人物潘洁兹成立北京工笔画会后,陈白一也成立了湖南工笔画会。此后,两地经常开展交流、讲学、展览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湖南工笔画的发展。1983年,湖南工笔画在中国美术馆开展,震撼了京城,后应邀参加海内外展览26次,大大小小的报刊纷纷刊载,港澳台等地区的画廊也赴湖南收购工笔画。“我们湖南有一支拥有100人的工笔画队伍,这支队伍中画家的标准都是可以参加全国美展和出画册的。”陈白一自豪地说。
          展览取得成功后,时任全国美协主席王琦对陈白一说:“你们湖南是中国工笔画大省。”《美术》杂志主编李天样找到陈白一:“工笔画走向现代,你们湖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香港著名美术评论家黄茅评论:“现在的工笔画是湖南的特色。”

         摘掉湖南美术“三无”帽

          今天的湖南美术百花齐放,湘绣、竹刻等民间工艺品竞相吐芳,工笔画、国画等经典作品层出不穷。早在半个世纪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
          1956年,陈白一着手筹办湖南美协。当时湖南尚属“三无”:无美院、无画院、无美术馆。“对于美术界来讲,在全国,湖南就等同于当时的第三世界。”陈白一记忆犹深,“那时去北京开会,我都是坐最后一排,前排坐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画家,我们湖南得靠边站。但是我们湖南美术历史悠久,民间工艺品也很丰富。为何不复兴传统、重振湖南美术事业呢?”
          摘除第三世界的帽子,构成陈白一日后为之奋斗终生的理由。
          时毛主席提出“双百方针”,湖南准备于1957年开展第一届美术展览会。省文化厅拿出3万元专款用于此次美展。“那时3万,就相当于今天的300万”。上级足够重视,且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摆在陈白一面前最大的难题是:如何调动艺术家的创作热情。
          受一些政治因素影响,老画家都不敢画画,老艺人也不敢创作工艺品。于是,省美协和群众艺术馆开始派工作人员给老画家送笔墨纸砚,并在他们家里“蹲点”,鼓励其创作。
          动员工作持续将近一年之久,共收到作品3万件,其中民间工艺品占据一半。陈白一和美协同事从中挑选了2千件,借一所小学的20多间教室,将作品挂满所有墙壁。展览取得了空前成功,共出版了10本关于民间工艺品的小画册,并被全国美协邀请前去北京展览,后又送到国外巡回展览。“展览也是非常必要的。之前很多工艺品厂都不敢开工了,展览过后,又相继开工并发展壮大起来。”
          对于一个“三无”省份来说,要想提高全省的美术水平,一两次的展览显然收效甚微。“要提高整体创作水平,就要学。对于美术工作者来说,最好的学习就是去临摹莫高窟和永乐宫的壁画。”
          1981年,陈白一率湖南画家20多人,颇费几番周折,两次分赴敦煌莫高窟和山西永乐宫临摹学习。永乐宫的条件非常艰苦,每天他们就拿一个西红柿补充水分。壁画有一丈多高,他们站在由饭桌和乒乓球桌叠加的桌子上仰望壁画进行创作。后湖南马王堆出土文物,陈白一又组织全省几百人去学习,临摹。
          几十年来,为提高全省美术水平,湖南美协曾多次举办创作班。“我们没有专业的队伍,就靠打游击搞培训。毛主席说在战争中学战争,我们是靠办创作班提高创作。”陈白一说。
          1984年全国六届美展之前,湖南美协开办了国画、油画、工笔画等多个创作班,其中尤以工笔画班的规模最为庞大,共100人。陈白一和学员拿着从省招待所借来的被子、蚊帐,在衡山一个空荡荡的大庙里,开始为期6个月的培训、创作生活。“算起来,学员每天吃饭才花一块钱,而且我们还发纸笔、颜料之类。他们都特别高兴,学习的劲头十足。”创作之初,很多学员就在琢磨作品能否参加画展,整个培训班一派你追我赶之象。“我都是趁他们中午和晚上休息时,才抓紧时间画一点。”
          适逢全国美协到湖南,去看创作班画画。“他们来了后一看,好高兴啊,说你们到北京去展览吧。后来都没花什么钱,我们就去北京了。在今天哪敢这么想啊。”培训班的作品到北京后马上引起轰动,几十家报刊争先报道刊登。
          在全国六届美展中,湖南美协有146件作品被选上参展,并获得一金四银四铜的好成绩,排名由20多名直线上升至第7名,“我觉得直到这时,湖南在中国美术界方有了一席之地。”随后,全国美协第一次将会议搬到了湖南,人民美术出版社还免费给湖南展览作品出版了一本画册。
          2007年,陈白一已年过80。适逢湖南参加全国政协举办的美展,作为8个被邀请的省份之一,湖南展出作品取得了第四名的佳绩。在全国政协举办的座谈会上,很多画家纷纷发言:“湖南既有领军人物,又有经典作品。”“直到这时,我才松了一口气。”陈白一点燃一支烟,缓缓地说。
         捕捉生活最真实的一面

          陈白一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大奖,如《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并被编入中学美术教材。《考古新发现》获全国科普美展荣誉奖,《小伙伴》多次获得全国性大奖……当被问及创作秘诀时,陈白一笑呵呵地吐出两个词:勤奋、深入生活。
          陈白一曾50多次去湘西,并带着妻子、小保姆、学生、小孙女前往邵阳小沙江乡下,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 “把全家带到乡下去的一个好处就是孙女、学生和当地小姑娘年纪相仿,很容易就熟起来”,吉首甚至有位农民画家石大发亲切地称他为“父亲”。
          一次,一名瑶族姑娘请陈白一全家去吃绿豆腐。陈白一看到小姑娘用树叶揉出碧绿的水来,接着又端盆进里屋去,小孙女跟进去了,他也好奇地想跟进去,却吃了闭门羹。后据孙女透露,瑶族姑娘从灶台抓了几把草木灰丢进去,于是一碗碗绿色豆腐就酿成了。“这就是生活,你不跟他们搞熟,永远无法看到生活最真实的一面。现在有人以为到县城就是深入生活了,其实远未挨到生活的边。真正的生活都在靠走路才能进去的地方。而且走马观花地去看一两天是不管用的,要跟人民搞熟。”
          还有一次在湘西汉寿县,陈白一坐了一只小船去看人们为捕鱼而摆的“迷魂阵”,却被 “迷魂阵”绊倒,一下摔倒在湖里。冬天,湖水冰冷刺骨,他露出水面的只有脖子以上部分和手里举着的相机。后来陈白一又穿着湿透的衣服连续乘车坐船一个多小时,才回到县里:“回去喝了点姜汤和酒,把衣服在锅炉房里烤干。那时太想看“迷魂阵”,太想画画了,就像是菩萨保佑,第二天竟然没感冒,我就又去了。”
          《欧阳海》是陈白一创作生涯的一个里程碑,也是陈白一创作秘诀的有力证明。
          1963年11月18日清晨,一匹驮着迫击炮的军马在一列火车驶来时猛然受惊。就在火车与惊马将要相撞的危急时刻,青年战士欧阳海拼尽全力将军马推出轨道,自己却被卷入列车下壮烈牺牲,年仅23岁。“画人民,肯定要画人民的英雄”,时年38岁的陈白一来到“欧阳海班”一待就是一个月,跟战士一起喂马、洗马、遛马。一次遛马时,陈白一骑的马突然受惊,险些把他摔下地。“但是我很高兴,看到了马受惊的样子”。后来陈白找到一个钉马掌的地方,每天坐着观察,看马掌被钉因疼痛而跳起来的神情,仔细观察马头是怎么惊起来,马鬃是怎么飞起来的,一连好几天的观察,马受惊的样子便跃然纸上了。
          《任凭风浪起》是陈白一的代表作之一,现被江苏美术馆收藏。为画这幅作品,陈白一多次到贺龙故乡,体验英雄生活。他发现贺龙对钓鱼、舞狮、舞龙等无所不通,且每想好一次战役,贺龙都会去钓鱼。陈白一决定摒弃画英雄冲锋战场的固有模式。画作完成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便是贺龙在悠闲地钓鱼,一旁石头上放着地图,后面一名警卫牵着战马驱身向前。陈白一还给这幅图配了文字:“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欧阳海》在“文革”中曾被批为黑画,陈白一也因此遭到批斗。“那段时间,我想到欧阳海,他为了人民连命都不顾了,我这点委屈算什么呢?还有贺龙,他受的委屈也不知要比我大多少。我相信历史,相信人民。”陈白一坚定地说。
          “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出土这么多宝贝,我们还用去崇洋媚外吗?以前因为国力太差,所以艺术也不为人所称赞。现在我们国力强了,外国的画家一定会跑到中国来学习的,历史会朝着这个趋势发展的。”这位已83岁高龄的老人穿着一件很普通的格子衬衫,头发花白。采访中,他一直笑呵呵的,轻描淡写地诉说着湖南美术的风云变迁。

      Processed in 0.154(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