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花鸟画家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霍春阳做客人民网访谈

        作者:核实中..2009-12-01 14:17:04 来源:网络

         霍春阳,1946年出生于河北清苑。196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现为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曾任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天津文史馆馆员。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奖。大量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北京图书馆、军事博物馆、首都机场、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纪念堂、钓鱼台国宾馆、北京饭店、中央电视台、天津艺术博物馆、深圳博物馆、山东省美术展览馆等单位收藏。曾多次到日本、美国、法国、德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国访问和举办画展。



          作品重视中国画传统,更重视对大自然的感悟,对中国文化精神内涵的体悟。所绘作品淳朴、清新、纯净、洒脱、高雅。表现易于理解而又耐人寻味的艺术特色和画家的率真个性,善于学习固有的中国画技巧与手法,刻苦训练自己的笔墨能力,给人留下了朝气蓬勃的清新感受。



          视频访谈文字内容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请到我国著名花鸟画家、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霍春阳来谈他的艺术历程和理论。我们知道您在中国花鸟画领域取得很大成就,在这成功的背后肯定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请您先简单介绍一下您的艺术历程。



          霍春阳:我从学龄前就喜好绘画,一直到小学、中学,中学毕业以后考到天津美术学院,一直从事我最感兴趣的工作。可以说,在天津美术学院毕业以后,留校任教,我一直干我自己所愿意干的事。一直到现在,今年我已经60岁了,在艺术圈里已经很多年了。



          主持人:经过这么多年的艺术经历,您对我们传统花鸟画的理解是什么?



          霍春阳:我对传统的花鸟画,因为我感觉我们这个民族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文化上有很深造诣的民族。可以说在艺术上是非常成熟的,不像一些新兴国家、年轻国家。我们对艺术的见解和思考是很深刻的、很成熟的,也可以说前人在精神世界上已经创造了一个精神上的自由王国,从人格、人品来讲,可以说我们(在绘画传统上)很完善的,它可以达到很高的精神文明。这不是我们现在才提出来的,现在才做到的。在两千年以前,孔子和孟子、老子、庄子已经创造了一种精神的自由王国,他们已经得到了精神文明的最高境界。



          我们作为这样一个国家后代,只要认真去学习、理解、应用它,这样就会得到精神上的自由、精神的自在,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只有认真的当“小学生”,不存在着创造和发展问题,当然,我是这样认为的。



          主持人:每个人的人生观、审美观都不尽相同,您在作品创作上的追求和创造灵感也不同,您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什么,您对艺术的追求是什么?



          霍春阳:当然我对艺术有一种强烈的爱好,我的感受是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就是说我天生热爱生活,对生活有一种强烈的爱,想用自己的笔和心来表达这种“爱”,但是这种爱的层次是不同的,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物也是由于心的不同,对物的感受也不同,针对这点来讲,必须提高自己对“爱”的质量,可以说提高我们自己感情的质量,就是“人淡如菊,清淡如菊”,使我们的心情淡下来,这是我们作为人生、人格境界的一个最高标准。淡下来必须经过丰富、博大、广见识,深入思考以后,把事情看明白、看透彻以后,人的情感就不会激荡了,就会平和下来。就像地球和太阳一样,因为大地无情,才可以承载万物。



          从这点来讲,通过学习、修炼、修身、认识,经过生命的体验,这些东西不是短时间的,要通过我们悟性高。20岁就可以了解40岁、60岁的东西是不可能达到的,就是说经过生命的体验以后,经过对天地的道理,也就是说天下所说的认识论和价值观解决了以后,才可以达到心气平和的境界,这需要修炼。



          主持人:就是说这和中国传统哲学是相通过的。



          霍春阳:是的,我们现在一个人的价值、一个人的高低,要看他对事物的认识、概括、提炼的能力。一个人学养也是这样,学习很多知识以后,可以提炼很多的精神内核,古人讲,“为道之损,损之又损”,就是说它是不断上升的,需要不断提炼的,就像走到金字塔尖上时,居高临下的,像这样理以治万的人会不断地减、不断地概括、不断地上升,只有有了这样的知识,有了这样的学养才可以达到永恒,也就是说有了这种知识才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主持人:我们把这种精神运用到水墨画里,我们要注意什么问题,就是说我们现在给水墨画都定义成一个什么标准?



          霍春阳:针对画来讲,徐悲鸿先生讲过,“不以繁星简而论之”,我认为,“简”比“繁”更难,也就是说,“少则得,多则获”,能用一句话来说明白,就不用两句话;能用一个字说明白,就不用两个字。做人也是一样,要少说,包括人的行为也是,要少行,因为我们只要有行动,就要有效果,只要有话说就要有兑现,这样也就是说得多,做得少,“君子不重则不威”,针对人格来讲也要求“简”,要言简意赅,以少胜多。



          现在我们精神追求上,我们治国时讲“三个代表”,“三”是可以治万的,如果我们在人的年岁上找代表,老中青、大中小、左中右,这些东西万世万物都是定“三”来约法,也是一个“约”的过程,不“约”就有一万个代表,就不明确了。所以现在以少总多,以最简练的东西概括最复杂的东西,就是说我在艺术的表达上、人格上,这些东西是“物我两化”,是“合一”的,不是分离的。有人讲,作为一个人来讲,人要老实,画不要老实,这是讲不通的。其实是画如其人,闻如其人,天人合一。是一种“归依”的思想,这样需要一体化我。



          主持人:通常意义上讲,看一个人的笔墨可以看到一个人性格,您对自己的风格如何定义?



          霍春阳:我最崇尚中国人的人格,中国人有人格的魅力,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民族是精神内求的民族,精神不外溢、不张扬的民族,是这样一个人的性格。有学养是精神内敛的民族,如果精神上是外在的、张扬的,肯定是肤浅的。后激而勃发,平淡无奇,这是东方人一种标准。我在艺术上也讲这点,崇尚菊花的性格,就是说为什么把它作为“四君子”之一,就是因为它不争不抢,善于处后,“人淡如菊”,淡下来之后才可以静心、才可以深入、才能够稳重、才能够深沉,只有这样下来以后才能够博大,这是中国人的精神。我们在绘画上要体现、表现这些精神的内核,我们只要有一种高尚的人格,人文的精神才可以养育人,才可以给人一种教益,才可以使人格得到升华,就是人和画是统一。从这点来讲,我们把主要的精力、思考放在人品的修炼上,就是画品的修炼。



          主持人:请您能给我们网友讲一下有关画品和人品之间的关系。



          霍春阳:我们必须还要学点经典、读经书。经书才是一体化的。现在我们经常说,一定要把我们的一些行动和我们精神总目标的追求结合在一起。现在我们搞创作也好、搞绘画也好,一定要和我们人的精神最高追求统一起来。这才能够使我们人格升华,人格升华以后,才能使我们淡薄名利。精神平和这样一种状态流入到你的作品里。如果你是一个很浮躁的人、很张扬的人,肯定你的作品会流露出这种气息来,你的心灵是净化的,你反对或是你讨厌那种浮躁的、表面的、肤浅的东西,肯定在你的作品里不会去张扬这些形象,针对这点来讲,画如其人,闻若其人,由你的心态导致了你的作品流露出来这种气息。我们看画时,看气象,实际上是看人的精神气象。



          主持人:从远古到现在,绘画作品传达着每个时代的一种生活气息,构筑现实生活的景象,然而传统又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时时刻刻影响我们的生活,您能不能谈一下绘画作品的时代性和永恒性的关系?



          霍春阳:近年来我们一直在谈时代的问题,时代出了一些人,也毁了一些人,为什么我要这么讲呢?在做人方面,就拿人格来讲,前人对我们人格要求,你要站住脚,“立脚怕随世俗转”,就是说“怕随”,他提出这个问题,“行成与思,而毁与随”。又是这个“随”的问题,古人在诗里谈到,“绿萍与荷叶同此一水中,风吹荷叶在,绿萍细浮动”,它也是崇尚稳定、有根基的、不动的和动的两个东西。孔子也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为什么仁者快乐山?因为孔子的思想是把仁学中的“仁”作为最高境界,为什么说他要“仁者乐山”,因为山是不变的,不移动的,是稳定的。就是说从人的追求来讲,是终生的一个目标,而不是朝三暮四。他是“答以于理,厚重不前,近似于山”。所以我们作为人的精神追求,从这点来讲,它的不动因为稳定,不是一种保守、静止的,是守着最根本的东西不变,这是东方人、中国人的价值,正因为他是“抱一”,就是说要守住这个“一”,人要到这种“无为”的境界,我们世世代代都守着这个东西不放。针对这一点,它是静的,是不“随”的,所以针对这点来讲,有随的一面,也有不随的一面。所谓“金石不随波”,它是深沉的东西,是往下的;“随波”的东西是肤浅的,中国的智慧、中国的先知早就悟到这种道理,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谈“随”?当然“随”也不完全是不“随”。  古人讲“道不乖时”,它应该容纳这个时代,而不是这个时代左右这个“道”,就是说我们要守住根本性的东西,守住静东西,看看世界上千变万化、永恒的东西是什么,就是说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重量和份量。我们古代打仗时,小兵是在前面冲的,将军是在后面的,老庄思想是我们不能够盲目跟从瞎跑,不能够赶这个时髦。



          徐悲鸿先生说过“悟目世上、一意孤行”都是这个道理,我们现在的随波逐流,就是在艺术上、人格上犯最大的忌,这点还是因为人格修炼不够。当然我们对这个时代里所出现时髦的东西,我们要冷静的观察、冷静去思考,有所吸纳的东西可以吸收,但是价值不高的东西,我们不要去追求,这是我们精神上、艺术上、人格上所遵循的原则。



          主持人:就是说我们当下一些时代性,其实与传统的精神是不相矛盾,而是相互统一的,我们是在既坚守传统的同时,又要体现自己的时代特性。



          霍春阳:时代的东西并不重要,金子就是金子,金子是最重要的,不是今天的金子才重要,过去的金子不重要,是“论道无古今,惟造平淡难”,平淡是核心,我们不要只是把这些东西挂在嘴边上,只有这些东西是最有价值的,而最有价值的东西是“淡”,是金子;“质”是本质的东西,现在我们悟“本”的人很少,也就是经学教育太少,看问题不深刻,抓不住问题的本质。在艺术上搞表面变化的人很多,这些在将来都是过眼烟云。



          主持人:就是说艺术是追求本质的东西,本质的东西才能达到永恒。



          霍春阳:你必须有这个东西以后,才可以吸纳别的东西,所谓“日新则为胜得,富有则为大业,我们不是反对这个“新”,但是“新”要有价值,有价值是第一位的,我们要对好坏、高低、稳重,有鉴别力,没有鉴别力的那种追逐是不受人尊重的。



          主持人:谈到悟画的风格您是以简淡冲和、虚静空灵而赢得普遍赞誉,而您的作品多取材于传统的兰、竹、梅、荷等题材,这些题材并不新,而且历代也都不乏精品,在此基础上您是如何把握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的?您在接受传统的熏染时是如何把握自己作品的个性的?



          霍春阳:我这样认为,有人说,你是画驴的专家、他是画马的专家、他是画虫的专家…,我是画什么的专家?我要不画猫,要不就画狗?这种思维方式不太可取。不在于画什么东西。对我们来讲,精神的追求是最重要的。现在有的人在艺术追求上什么?就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宁做鸡头”就是他总愿意做打头的想做开派的。实际上在东方文化成熟的国家,前人把正派的东西开出来,你另外开派时,就是开斜派了,前人有这种说法“与其斜而有余,何若正而不足。”我是追求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朝闻道夕死可矣”。



          我在艺术追求上愿意走大道、正道,不在于画什么东西,关键是如何画,你是用你心灵去体验、感应、体悟的,肯定有自己的特点,肯定和别人是不同的。你尊重自己的感受,肯定是有自己的风格,但这种风格是流露出来的;不是追逐出来的;也不是设计出来的;也不是包容出来的。现在我们最大的一种弊病,就是理性思维占上风,这不是一种质朴、纯朴的感知,这是我们当前在艺术上最大的弊病。



          主持人:艺术的东西其实是纯精神的,也是很简单的,我们往往把它复杂化了。



          霍春阳:是的。就是说我们现在思维不纯朴了。为什么老庄思想讲崇尚那些“抱甕”呢,他不知道用机械快吗?他知道,但是有机械之势,必有了械之心,有了机械之心,你纯洁的心灵就会被污染、就会被破坏。“朴虽小,天下不敢臣”。朴实的东西是“大美”,人不朴实以后,就开始令人讨厌了。小鸡、小猫、小狗、小孩,不分国界,人见人爱。但是他有了那种头脑以后,朴实就被破坏了。在艺术上,我们应该拿最朴实、最纯洁、最天真的东西奉献给人民。因为人民喜欢这些东西,我们应该“涉世无如本色难”,要尊重自己的根性,这东西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也就是不能舍本逐末,刚才您谈了自己从事美术教育已经有很多年了,作为一位美术教育家来说,您觉得它的思想境界是什么样的?



          霍春阳:我在搞艺术追求时,很爱读书,郭宏凌先生谈过中国人的精神,他对中国人的精神有一些概括,他认为我们这个中华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它具备一种博大、深沉、朴实、灵敏几大特征。我们这个民族都概括了所有这些特性。有的民族可能就是博大,但不深沉;有的深沉,而不博大,有的博大、深沉而不朴实,有的朴实、博大而不深沉,各种各样特色的都有。但是我们中华民族具备了这样一种包容性很强的……因为从世界观和认识论来讲,他的特征是求体现。古人说,“镜子再大,所照必偏,珍珠虽小,鉴包六合”,就是说理性思维是完整的。



          我们东方赏“圆”是从立体来看待这个问题,说它可以获得永恒。因为圆的承受力是最大的。在思想世界中,我们人的素质很差,没有承受力、没有应变能力的。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没有体现思维,是脆弱的。建桥时为什么用拱形?因为圆承受力最强。过去中国人一些思维和观念、方法都是体性的,看问题是方方面面的,求全,这些东西很有价值。



          这些东西应该在我们风格上、绘画上、人品上、做人的质量上有所体现出来,我们讲“素养”要具备这些完整的精神。现在有一些博士生都并不完整,不进行体性思维,他的东西经不住推敲,这些东西需要我们今人继承前人最精华的东西,在我们作品里、行为上、言行里有所体现。这不只是中国的,我认为这是世界的。



          主持人:最后我们再请霍教授谈一下中国花鸟画以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霍春阳:中国画的发展我认为如果要是不从治心开始、不从修心开始,我们的作品不会有精神的内涵,这样的画如果画下来以后,画多少、出多少花样都没有多大价值,我们必须要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必须有重量级(画里求简,这种简是繁以后的简)按,博大以后的简,面宽了以后再提炼。我们要有广博的知识、有深刻的知识,有以一治万的知识,我们要去体会、思考这些问题。先把自己的心性修炼好。当然我们在修心过程中要练功夫,如果不练基本功,没有表达心态的手段就等于零,因为你没有表达能力,一个人如果不能说话,又不能表演,不能表示时,那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



          而且最有典型、最能代表你千变万化技法里,哪些东西是最根本的方法、技法?艺术要有自己的会话语言,掌握不了根本性、以一治万的技术就没有练过,没有这种表达能力,就等于白说,真的是等于零。



          因此针对这一点,我们必须在艺术上追求不懈、深沉、博大、朴实,求简、求淡、求静、求虚、求松,要紧后松,作为一个人来讲也是这样,如果你很紧张,你不会美的,松快以后才美;自然以后才美,你如果得到一种博大自由忘我以后,才可以随心所欲,这样才是美的,也是一种美的人格和美的画格。在艺术追求上、在造型上、在精神上、在章法上各个方面都会体现这种精神美。别人看了你的东西就可以受到教育,才能够净化心灵,才能够受到感动。我们看了好的作品以后,不允许大声喧哗,会认真的、静下来审视、去读。有一些画,你看他的画时,你的心就会自然平静,因为有一种气息跟您沟通。如果我们心灵没有这样对应的条件,你的知识水平就没有达到这种程度。读古、读高级艺术品的能力都读不进去,你读不懂的。



          所以现在我感觉,“传统”不能把它作为一种包袱,它是我们的精神财富,针对这一点,能够用这些精神财富的人,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把它看成包袱的人,我认为可能是一个大脑里有一点积水。



          主持人:其实艺术东西,最讲究的就是静心。



          霍春阳:花是画出来,把人格丢掉了,你这个画算什么东西。



          主持人:因为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很多画家也是开始浮躁起来。



          霍春阳:有的画家是看看别人买不买,你买什么样的画,我就画什么样的;看看你选不选,你选什么样的,我画什么样的,人家说什么好我就画什么。在过去我们古人都说“圣人不受万物所牵”。不能让客观外部的条件改变自己的主意,这是一种高尚的人格,我们现在太随波逐流了,太受别人牵动了,别人让你干这个,你就干这个,不让你干那个,你就不干,你变成别人的传声筒,那还有什么价值呢?



          主持人:所以我们现在要学艺术,不单单从技法上学习,而且要从精神上、文化上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霍春阳: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修炼,一辈子是糊涂的。



          主持人:非常感谢您的精彩点评,最后,请您对您的学生、画画者、书法爱好者能不能提几点要求?



          霍春阳:经过我自己的体验,我们要想画好画,一定要读好书。读那些根本性、治心的书,能够改变你心态的书,而且读那些使你有很高心态价值的书。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文化上,有很高的发言权,因为它很完整、很深刻、很博大。已经有了这样大的境界,我们从那里获得营养就可以了。



          读书时,要多读经书,你读不懂不要紧,随着时间的体验、生命的体验,你慢慢就会懂的,只要你懂了以后,它就会滋养你、滋补你的精神状态。一定要读这些书,别的书少读,这些是根本性的东西。一边读书、一边练功夫,我们这个练功受思想指导下的练功,才可以走正路,因为他太难,如果不难就没有价值了,来得容易,去得也会容易。



          主持人:谢谢霍教授给我们的精彩言论,今天的视频访谈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Processed in 0.195(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