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希望--对话教师、画家孙元亮

        作者:核实中..2009-12-01 17:10:08 来源:网络

        你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你在八十年代有什么特殊的记忆?这些记忆对你以后的人生有什么影响?


        左元与你一起回望八十年代。



        采访地点:孙元亮画室

        采访时间:2006年12月17日

        姓名:孙元亮

        性别:男

        年龄:60岁

        职业:教师对80年代印象:一个全民族奋发学习的时代


        人物档案:1947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64年,入南京晓庄师范读书1968年,分配至南京浦口区占桥小学


        1972年,调入南京十四中1983年,调入南京五十中2005年,调入田家炳高级中学1983年,入南京教育学院艺术科进修


        1987—1998年,连任南京市鼓楼区第五、六、七届政协副主席


        现为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花鸟画研究》杂志主编


        左元:在采访篆刻家苏金海老师的时候,苏老师提到了您,说您也是一位专家级的中学教师,是可以和专业人士比肩的画家。


        孙元亮:过奖了。苏老师的成就高。左元:您对80年代什么印象?孙元亮:那天接了你的预约电话之后,我想了一下,80年代是全民族如饥似渴奋发学习的时代,对我个人来说,那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后的机会,这关键的10年被我抓住了,它是我播撒希望种子,有幸获得名师教诲的时期,我今天的收获和成就,和80年代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从小喜欢画画,后来得到两位名师的帮助。他们对我的人格养成、事业发展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南师大杨建侯教授是著名画家徐悲鸿的高足,我从他的教诲中学习到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对我后来分析问题和学习艺术都有很大的帮助。潘天寿先生说过:“中国画的基础是哲学。”杨老是一位非常勤奋的画家,甚至发着高烧还坚持作画。原来我是一个喜欢画画但很懒散的人,在杨老言教身教的熏陶下,我的学习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变得珍惜光阴,笔不离手。杨老注重生活和写生,这也深深地影响了我。


        我的另一位名师赵良翰先生是吕凤子大师的高足,我在一个朋友的收藏中看到赵老的几件作品,被震撼了。我有心跟赵老学习写意花鸟,但是又怕杨老有想法。没想到,杨老知道后,很大度地亲自引荐我跟赵老学习。赵老是位人品、画品都极高的人,可惜因为被划为右派,埋没了20年。赵老出山后,其艺术得到了展示,画名远扬,画店的订单纷至沓来,而赵老经常因为忙于教学生,放着订单不顾。开始我们都不理解,后来有一次,师母当着我们的面,提醒赵老画店来催了,赵老说了一番话,我才搞懂了他的良苦用心。他说:“画店订二三十张画,我往往只画几张,略补家用就行了。为画店作画和培养年轻人哪个重要?我的时间不多了,只能抓紧时间拣最重要的事情做。我最放心不下的是凤先生的艺术思想和技艺能否传承下去,并形成流派。我自己画出100张好画,不如教出一个好学生。我现在是以一传十地教你们,你们再以十传百教别人,这样就有望形成流派,传承下去了。”


        如果说杨老给我打开了一扇艺术之窗,通过跟赵老的学习,我又打开了另一扇宏大的艺术之门;如果说我过去对中国画的认识还不够清晰、深刻,在赵老的艺术思想和技艺中,我看到了中国画的顶峰之所在,也看清了到达这个高峰的崎岖山径如何攀登。


        赵老每一次对我作品的批评,我都认真记录,回去后反复琢磨,力图改进。赵老多次当着学生的面讲:“孙元亮最大的优点是,我每次指出他画中的缺点,一两个礼拜后那些问题就在他的习作中消失了。”


        赵老有两句名言:“遇事以虚心为第一,待人以忠厚为本。”我也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1985年,赵老病重,住院长达一年,我受师母所托,组织学生护理,人力不够,就自己多值班。那一年,我工作之余,就是全力照顾赵老。当时我的想法是,赵老是不可多得的国宝,他是吕凤子先生一生最得意的三个弟子中仅存于世的一位,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抢救他。再者,过去赵老能作画时,门庭若市,求画者络绎不绝,踏破门槛。他重病在身后,则是门前冷落车马稀,赵老颇感凄凉。作为弟子,我要让赵老感受到人间还是有温暖的,故比以前去得更勤。


        不久,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开始筹备,我能参与其中。后来我才知道,是赵老向美协有关同志推荐,说孙元亮这个人做事认真负责,你们将来有事可以请他帮忙。


        2005年,省文联艺术考级委员会要编写10本教材,我被邀请编著《花鸟画》。现在这本教材卖得很火,我终于有机会实现赵老“将凤先生的艺术以一传十以十传百”的理想,也算报答了师恩。


        为了弘扬赵老的艺术,我把赵老的课徒和讲学记录整理成《赵良翰谈中国绘画》,1987年2月,由市文联、市美协印行,成了研究赵老的主要理论资料。


        2006年12月,我怀着对吕凤子、赵良翰的尊重,策划组织了吕凤子诞辰120周年纪念文章、纪念赵良翰逝世20周年座谈会,并在我主编的《花鸟画研究》杂志上为他们做了特刊。


        左元:江苏画坛都知道,您是一位优秀的写意花鸟画家,但是从1985年开始,您花了13年的时间,画了一幅17米风俗画长卷《秦淮胜迹图》。当初是怎么想到做这件事的?


        孙元亮:1985年,我在南京教育学院艺术科进修。那年春天,我随班上同学一起到秦淮河写生。我虽然出生在南京,但长期生活在城北,城南的秦淮河从来没有引起过我的注意。去写生,和秦淮河一下子贴得那么近,我才关注起这条历史名河。


        当时夫子庙重建工程刚刚开始,秦淮河将成为全国重点旅游风光带。我就想,当中外游客游玩秦淮河之后,或许会问:“古代的秦淮河是什么模样呢?”还有,他们应该希望能买到一幅全面反映秦淮风貌的画卷留作纪念。我想,画好秦淮河,对宣传南京、发展旅游事业、弘扬传统文化,都有积极的意义。


        想到这些,我有了一种历史使命感,很激动,但心里还不是很有底。我先去请教了杨老。他一听,很高兴,说:“你这个创作值得搞,你与其画1000幅重复劳动的画,倒不如搞一二幅有分量的代表作。”杨老还说,“一个画家是要靠几张有分量的代表作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而40岁左右正是出这样作品的最佳年龄,过了50就困难了。”


        这样,毕业创作我就先搞了个3米长的《十里秦淮图》。当时赵老正生病住院。有一天我去看他的时候,请他看了《十里秦淮图》,说了我的创作计划,赵老很高兴,也说:“一个人一生能搞出一张大作品传下去就不简单了。”


        有了两位老师的鼓励和支持,我正式踏上了历时13年的《秦淮胜迹图》创作道路。


        左元:不用说,13年您肯定吃尽了辛苦。孙元亮:是啊,搜集资料,写生,起稿,每一件事都费尽了心血。画这张画的难度在于,百里秦淮,要在十几米的长卷上表现出来,还要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文化融于其中,反映明清千姿百态的民情风俗,不能仅仅是罗列堆砌,要通过艺术手法,做到引人入胜。我花了一年时间到各大图书馆寻找历史文献和图版资料,深入秦淮河写生,又到山东曲阜、安徽屯溪老街等地考察明清建筑。做了大量案头工作之后,从5厘米宽的小稿开始,一稿稿放大补充,最终画成17米长卷,内有房屋、舟楫、车马无数,人物2600多个,是旧时南京的缩影。仅废稿就有500多米长,重达12公斤。


        而我当时的创作条件极其简陋。我们家三代四口人只有二十几平方米的居住面积,唯一的书桌一直被我“霸占”着做画案,女儿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一直只能用一块一尺半长的小木板搭在旁边当书桌。那时候家中没有空调,春秋天还好,夏冬两季就苦了。三伏天,我头顶微风电扇,赤膊上阵;三九天,我脚蹬电热靴,伏案挥毫。南京的气候,又几乎没有春秋,冬天夏天特别长。长期伏案,颈椎、腰,到处有病,上医院太耽误时间,我爱人就学了一点推拿,在我疼得吃不消的时候帮我按摩按摩。


        有一年早春,我闭门画画几十天,偶尔出去,突然发现满大街的树全绿了,哎呀,我突然有一种重返人间的感觉!


        左元:这种人生的境界是平常人享受不到的。1994年9月,孙元亮携《秦淮胜迹图》晋京,得到赵朴初和启功的高度评价,二位先生分别为长卷题写了画名。亚明先生先后两次为《秦淮胜迹图》题跋,赞扬长卷“乃近代江南难得精品”。


        1998年,苏州苏绣博物馆用一年时间将《秦淮胜迹图》制成苏绣,和苏绣《姑苏繁华图》、《韩熙载夜宴图》一起在上海全国工艺大师精品展中展出,2003年,又赴法国参加了“中国年”艺术展。


        左元:您女儿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从事大学美术教育工作,应该离不开您的培养。


        孙元亮:我从事教育工作近40年,教过小学、中学、老年大学,所教学生小到几岁幼童,大到八旬老人,他们都是我教育研究、实践的对象,而我的女儿则是我唯一能够长期跟踪研究的教育对象。对女儿家庭教育的研究是我从事公众教育事业的补充,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又是我精心耕耘的一块教育试验田。


        我女儿是1978出生的,1984年进小学。在小学读书的时候,她的成绩在班上居中上等;读初中的时候,在班上排在25名左右;读高中美术班的时候,冲进了前十;考入南艺本科排名第七;考上研究生的时候,排名第三;今年(2006年)考上中央美院博士生,专业第一名,定为公费生。


        女儿从在小学时的极普通,到如今的出类拔萃,经历了她对自己和同学的不断超越,我的体会是,家庭教育中要培养孩子的“三自”——自尊、自信、自觉。


        自尊心太重要了,但是家长往往会因为孩子年龄小而忽略他们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独立人格。女儿小的时候,我和我爱人(也是教师)很注意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和点滴进步,注意培养女儿的自尊心。但是我们也难免有失误。女儿在当上大学教师以后,有一次跟我们聊天说:“我读小学的时候,最反感你们经常说某某同学比我好!现在,我比她差吗?”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孩子其实都是不愿意家长拿他们跟别的孩子比较而受贬,那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我希望家长们切忌骂孩子“笨蛋”、“没出息”,那样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会真的认为自己笨、没出息,会感觉生命没有意义。丧失了自尊心的孩子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甚至有自杀倾向。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自尊心会引导孩子前进。


        自尊心是自信心的基础。孩子有了自尊心,家长、老师就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每一次给孩子树立的奋斗目标要离其自身水平最近,假如他只考了60分,不要指责他为什么考这么低,而要和他一起分析没考好的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把下一个目标定在65分。这是一个较容易达到的目标。达到了,再下一次的目标也不要太高,再进一点。这样,孩子的自信心就可以逐渐增强。否则,他只能考65分,你让他必须考90分,差一大截,他肯定没信心,越来越没信心。


        一个孩子有了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后,就很容易进入自觉状态。一旦孩子进入了自觉状态,家长做好后勤工作就行了,然后就等着欣赏孩子、等着享受孩子的成功带来的喜悦吧!


        1968年,孙元亮在晓庄师范毕业后,分配到南京浦口区占桥小学。那是全区最小最偏远的农村小学,只有三个教师、三个复式班,学校离公路十几里。而且当时他的家庭政治上受到冲击,可以说家破人亡,他几乎处在一种无路可走的状态。他在无路处走出路来,凭实力调到了浦口区最大的中学。现在,他在南京市占地面积最大的一所高中任教。他从一个普通的绘画爱好者,成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花鸟画研究》杂志主编。2006年,江苏省文化厅收藏了《秦淮胜迹图》局部,省文化厅艺术资料档案馆将他的个人艺术资料列卷宗册,这是全省中小学教师中唯一进入这个档案馆的。


        回望过去,他觉得80年代提供的机遇——学习的机遇,发展的机遇,被他抓住了,这样,他才有了今天的收获。


        面临退休,他给自己的未来又设立了一些目标,每天坐拥书城,还像一个小学生一样谦虚地继续学习、反思和实践,希望自己能有新的突破。

      Processed in 0.158(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