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成——人生随笔,笔随人生

        作者:核实中..2009-12-03 09:56:14 来源:网络

        我的生活,堪称“人生随笔”:因为画笔改变了我的人生,改变了我的命运。

          我的创作,则是“笔随人生”:因为从学画的第一日起,就希冀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和记录自己的人生轨迹。

          我的作品大多比较直白,写实,贴近生活,略带几分怀旧。鸭子、孔雀等禽鸟和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常常成为我偏好的创作题材。而这种偏好,也许恰好印证了“创作来源于生活”一说。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记得每逢暑假,家人就会买上十几只雏鸭让我养,一来打发闲暇时光,二来挣点学费。每天早饭后戴着草帽光着脚丫,拿着一根长长的竹鞭赶着一群小鸭子,摇摇晃晃往田间地头放养.....整个暑假就这样与鸭子为伍,眼看着它们从毛茸茸幼鸭成长为能下蛋的成年鸭。九月初学校开学,鸭子卖一部分,用以换学费。留下一两只则被”光荣牺牲”掉,慰劳慰劳忙乎了一个暑假的我。来年暑假重新买上一群幼鸭,如此周而复始……

          那年头的农村实在无甚娱乐活动,童年读书之外的休闲时光,几乎就是与这些鸭子共同渡过。它们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也让我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情感,乃至到了后来不再让父母宰鸭子慰劳我了!

          童年往事记忆犹新,现在每每看到农人饲养的鸭子或在公园看到人工饲养的野鸭时,我每每会驻足观望。

          某次驾车去上海市郊,途经一个硕大的鸭棚,一眼望见,怀旧之情油然而生。当下停了车,拿出随身携带的速写本冲进了鸭场。瞬间,久违的儿时情感如潮水般从心底涌出,被觉兴奋,不多久,便把速写本上仅剩的几张空白纸画个满满当当。回家后立马铺纸研磨,自感如鱼得水,妙笔生“鸭”,很快一幅《秋雨润江南》出世。此画后来曾先后入选几个大型画展并获奖。不少人看过后都觉难以置信:近百只神态各异,惟妙惟肖的鸭子,竟是靠几张简单的速写得来的?常年生活在上海这样繁华的大都市的人们当然很难想象出此情此景。然而,于我而言,此画不过是对童年往事的追忆而已。

          1992年大年初二,我有幸跟随恩师喻继高先生来到春城昆明。未曾料想,这一去居然在云南整整呆了五个月之久。彼时恰是我精力最充沛,却在绘画道路上最为困惑的瓶颈期。突然有了这么个契机,得以形影不离地跟随在喻继高老师身边,而且是学画以来第一次外出实地写生,这直接影响了我后来十几年的创作方向,甚至决定了我一生的绘画之路。

          在云南这个植物的王国,动物的世界,我们师生尽情吮吸大自然给予的丰富营养。恩师从理论到实践,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写生:从选材到取舍,从用笔到造型,从线条到构图,不厌其烦……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很快上了手,写生能力取得了飞跃性的提高。

          在昆明我们写生的主要去处是植物园和动物园,许多从未见过的热带植物固然让人兴奋,但最让我痴迷莫过于云南的孔雀了!描写孔雀的文章读过不少,表现孔雀的绘画屡见不鲜,杨丽萍的孔雀舞更是闻名天下。但是,真正的孔雀我还真是第一次见到,着实令人好奇又兴奋!她那华丽外表,高贵的气质,深深打动了我。对于画工笔花鸟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孔雀更美,更值得去表现的呢?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在昆明已近两月,经商量,我们决定再去西双版纳看看。那时昆明到版纳没有飞机,每天仅有一班公交车。登上那略显破落的老式长途客车,却发现车里车外都是美丽的风景!车内男女老少们身穿各式本族服饰,温厚纯朴,显示出浓浓的民族风情.见我们是外地来的,便主动给我们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如此的温暖亲切,让我们对美丽的云南更加增添了几分好感!而车窗外更是风景迷人,汽车时而在山脚下飞速行驶,绿油油的田野和美丽的少数民族村寨被一一甩在车后;时而又老牛似爬行在盘山路上,窗外便是悬崖峭壁万丈深渊,云雾飘绕在我们的脚下,若说不惊不险,那绝对是假话……还好,开车的是一位四五十岁的老司机,中途停车吃饭住宿时,他告诉我们,他已有二十多年驾龄了,经常跑这条路,至少他这个驾龄给了我们一个心理上的安慰。

          经过三天两夜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来到了西双版纳一个小镇——勐仑,推开车门跳下汽车,高大的棕榈树,盘根错节的大榕树,一下子把我们包围了,苍天的槟榔树下美丽的傣族姑娘三五成群,打着小花伞,显得格外阿娜.憨厚朴实的傣家妇女悠闲的坐在榕树下叫卖热带水果,空气中迷漫着一股芬芳的花香,竹楼里悠悠飘出葫芦丝吹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多么令人迷醉的景象啊!

          第二天,我们又开始长达三个月之余的采风写生:植物园里新奇的热带植物,园子里散养的蓝白孔雀,神奇迷人的热带雨林,别具一格少数民族村寨……我们每天早出晚归,一画就是一整天,晚上坐在一起看画稿谈感受.有时到当地民间艺术家家里探讨民间艺术,到寨子里村民家拉拉家常,聊聊民风民俗,恍惚间,我们似乎也成了傣家人。

          此次云南之行收获颇丰,不仅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写生能力,锻炼和加强了自己快速捕捉形象的能力,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和适应生活的能力,同时,还带回了近千张写生稿,为后来的创作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回来后,我便以这次带回的写生稿为基础,结合云南之行的感受,创作出了一大批两米至五米的巨幅工笔花鸟画。其中,《雨林晨曦》和《红枫树下谁为伴》在中国美协和中国工笔画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当代工笔画第三、第四届大展中,分别获得铜奖和金奖.其它入选全国第九、第十届全国美展及第一、第二届中国百名画家金陵展的作品,也都是以云南的孔雀、热带植物及热带雨林为表现题材的作品。

          之后的几年,我多次前往西双版纳写生,每去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新的收获。记得2000年春节,我丢下新婚不久的妻子,又独自一人背起行囊,带上速写本去往西双版纳。大年初一早晨六点,人们正在欢欢喜喜燃放鞭炮,开门迎接新年到来之时,我却夹着速写本,带上两个干面包一瓶矿泉水,钻进了原始森林。春节的原始森林或许是没有游客的缘故,显得格外幽静。有时不远处突然传来“哗啦”一声,吓得人一激灵,却是干枯的树枝从高高的树梢上往下掉;偶尔又冒出几声古怪的鸟叫声,叫得你毛骨悚然;热带雨林里随时还要警惕身边蚂蟥和毒蛇,而驱蚊剂、风油精在那里的蚊虫面前根本无济于事。画着画着,肚子觉得有些饿了,回过头来找面包吃时,那两个冰冷的面包早已爬满了蚂蚁。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远方的亲人是否知道我此刻的处境和心境?一时间无限伤感和悲凉涌上了心头,泪水禁不住掉在了速写本上,强忍着伤感坚持画到太阳西下。就这样,从年初一到年初十,在原始森林里一呆就是十天。

          创作是辛苦的,但创作的乐趣是无穷的。几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一些成绩,对中国工笔花鸟画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绘画是项独特的学科,不能与勤奋完全划等号,更不可死记硬背,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全方位的修养。当然,道理人人都明白,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就我自己而言,近几年来,由于学习不够,自我封闭意识太强,导致思维模式保守陈旧,思维层面越来越窄,思维方式越来越僵,感觉越来越迟钝,绘画制作情节越来越严重,对生活的观察理解远不及前些年.很多问题需要我自己去解决,如何通过不断的调整和学习,早日跳出这种困惑和迷茫局面,大胆地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呢?

          作为一名具有二十多年军旅生涯的军旅画家,始终在玩一些花花鸟鸟,这大概在军内美术界是为数不多的。其实,尝试军事题材人物画创作,也是我多年的夙愿,但由于自己的人物画基础太差,故,始终不敢越雷池半步。上海中国画院青年艺术家沙龙给了我很好的机会,在沙龙两年多人体速写的基本功训练,让我体会到了许多,悟出了许多,也使我从心底对人物画产生了兴趣。并让我大胆地跨出了这一步,虽然这一步迈得很艰难,画得也并不好。2007年,恰逢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大庆,我尝试着创作了一幅以训练场上的当代女兵为表现对象的军事题材工笔人物画《似火年华》。作品完成后,出乎我的预料,居然入选了全国美展。当然,我心里很清楚,这是评委老师对我的厚爱和鼓励。不过,在这幅画的创作过程中,确实有所领悟:要想画好人物画,首先,必须打下扎实的人物造型基础,要有长远的眼光和目标,绝对不能急于求成。其次,一定要有生活体验和感受,对所表现的对象要充分熟悉和了解,从被表现对象的内心深处去挖掘去发现去表现,方可水到渠成。否则,那些所谓的感觉、观念、夸张、变形等等都是空话,甚至是自欺欺人。

          绘画是一件很个体的事,不可以为迎合别人而画,应该依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去表现,更不可跟风赶时尚,走捷径。所谓个性,是长期的生活观察和积累,绘画基本功的磨练,知识和修养的不断丰富和提高,滴水穿石而形成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来源:财界网

      Processed in 0.158(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