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12-03 15:10:17 来源:网络
王新友谈吴笛
王新友和吴笛相识于2006年,据说当时吴笛也没有什么作品,只给他看了几张小画,他们就决定合作了。这一转眼,三四年过去了,我多少还是很好奇他们合作的来由。相信有人和我一样想知道王新友眼中的吴笛是怎样的,于是我们安排了王新友同学访谈录:
王严楚:当你2006年看到吴笛那仅有的几张作品时为什么会选择她?
王新友:对吴笛的了解是通过我们的画册设计师、她的男朋友刘斌。起初只知道他们两人爱玩爱闹腾,在美院时小有才气是有名的。后来看到她创作的几张小画(十二月羹系列),聊起她在美院毕业时(2002年)创作的材料作品,我认为她用心而不单纯是用手,敏锐而有独创性,尽管没有成熟的思想体系和完整的面貌,但她的作品中有陌生的视觉信息,非符号化的,这些正契合了偏锋的气质,所以选择了她。
王严楚:听说《流星》是你发现并在经济上支持她完成的,在当时你看到过这样的材料吗?不怀疑吗?
王新友:说实话,在这之前,我没看到过这样用新材料的,倒是后来看到过一些资料,偶尔有用这些材料的艺术家。但作品的内核和呈现的方式完全不同。
我们认识的时侯,吴笛的创作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中断了,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考前班代课。美院刚毕业、准备做职业艺术家的学生,大多都经历了这个阶段。对我们画廊而言,选择毫无资历的吴笛当然是存在风险的,但既然以偏锋为名、要做长远品牌,就要有独立的艺术判断,推出新一代的艺术家,而新艺术从来是和争议、是和风险相伴的。
王严楚:你曾提到过吴笛作品民族性的问题,后来为什么不再提了?
王新友:哈哈!够狠!这应该跟我个人认识的变化有关吧。艺术首先是个体的,出自于内在的冲动,或者说需求,如果恰巧这一冲动之下的创作引发了更深度的问题,那最好不过了。但如果反过来,先有概念,后有创作,可能又是“文革”主题先行的艺术模式了。
王严楚:你与吴笛合作了三年,像她这样跳跃很大的作品你是否有疑虑?你从内心能接受吗?
王新友:跳跃很大?吴笛可是一直在自己的框架内持续创作的啊!在这三年中,我是看着吴笛从对绘画单纯的、出于本能的青涩冲动,到成为一个对绘画、装置、材料都很有感觉的人。
……
偏锋的艺术家从未受到过创作的约束,我们从来不会说“你应该这样画、应该那样做……”,不仅对吴笛,对所有的签约艺术家都是如此。我相信他们自己的判断。
王严楚:如果没有你,会有她现在吗?我认为吴笛可能会画画,但不会这么努力的做东西。
王新友:这个你去问吴笛吧。
王严楚:在长时间的接触中你肯定也看到了她的弱点,来谈谈吧?
王新友:人生积淀太浅是这一代年轻艺术家存在的共性问题。需要积累、沉淀。生活是艺术创作之母。
我对吴笛是有期待的。希望她能再自信一些,再深入一些,再从容一些。
王严楚:有人觉得吴笛作品对于现在的市场不是很容易被接受,你不怕“砸”手里吗?
王新友:“砸”在手里?哈哈,关注吴笛作品的海内外藏家很多,而且一些重要机构和藏家已经收藏她的作品了。如果不是出于成就艺术家的需要,我还真希望她的作品都“砸”在我的手里。
经营画廊要有各方面的准备。没有哪个艺术家一开始就是市场的宠儿。对吴笛的市场我们是有信心,有规划的。
王严楚:这个展览去年十一月就准备好了方案,从作品的摆放位置到展厅气氛的营造。为何直到今年六月才举办?
王新友:起初我们是打算在草场地的空间做的。由于年底的时候偏锋决定入驻798,对展览计划重新进行了调整。因此安排到了今年。
王严楚:市场不好,很多艺术家都有点慌,但偏锋与艺术家的合作都还比较稳,你是怎么做到的?吴笛与你的合作一直没有摩擦吗,一直很顺畅吗?
王新友:我和吴笛的合作当然也有过摩擦,我也曾经动摇过,但问题最终还是解决了。我年纪比他们大,多担当些就是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问题。
偏锋的沟通机制是无障碍的。踏踏实实给艺术家服务,做好推广,这是所有合作的基础。让艺术家的作品说话,让展览的品质说话才是画廊的根本。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