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12-03 17:22:06 来源:网络
CCTV.com消息(东方时空):这里是位于北京西郊的门头沟,几年前,张仃把自己的新家安在了这里,他亲自设计了这个住处并取名鸟窝。在这个属于张仃的世界里,他每天读鲁迅的书、写字、抽烟斗、听帼帼鸣叫,晚年的生活平静而安祥。
这是50年前的一组珍贵照片,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派团参加国际展览会。时年39岁的张仃作为新中国首席设计师用欧洲没有的竹子设计了中国馆,展览会一结束就有富商要整座买下作为收藏。张仃的设计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中国,遗憾的是今天我们只能透过照片看到当时的现场。这次巴黎之行让张仃还有一个重要的收获就是见到了仰慕已久的世界级大画家时年80岁的毕加索。
张仃:人家都知道毕加索,他在法国是最有钱的画家。我到了法国,到他家里看了以后,他房子里头很大,到处都是画,他的作品。他在生活上很不注意,他的沙发上,弹簧都出来了,他根本都不管,他全心全意投在艺术里头。
其实,早在这次见面的20年前,张仃就对毕加索神往以久,当时张仃就读于北平美术专科学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一个有钱的同学家里看到一本毕加索的画册。在这本画册中,毕加索不同时期的作品都有很多下层劳动人民的形象,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时代性。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张仃强烈的喜欢上了毕加索的画。
张仃:我带了一对门神,木板水印的,那门神艺术价值很高。当时团里头有政工干部他不太懂,他说这个宣传封建迷信不好,他不让我送。后来我带了一本齐白石的画册,我把齐白石的画册送给他了,他看了以后很高兴。同时,他刚刚出版了一本画册,所以他赠给我一本画册.他照着我的名片模仿中国字,写了张仃两个字,上头画了一个和平鸽.
如今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每当回忆和毕加索的这次见面,年已90的张仃仍然兴奋不以。
张仃:我一直喜欢毕加索,后来华君武开玩笑,因为我又喜欢毕加索又喜欢中国的民间艺术,他就给我起了一个名字,叫毕加索加城隍庙.
有人评价张仃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从艺七十余年,他不同年代创作的漫画、装饰画、包装设计、年画、国画、壁画手稿、焦墨山水等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都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时代特色。建国初期,张仃奉命为新中国设计国徽、全国政协的会徽,负责改造勤政殿、怀仁堂,并担任开国大典天安门广场装饰的总设计,张仃成为当年“包装新中国”的首席设计师。
张仃:到1950年开始设计国徽.设计国徽梁思成提出来一个璧,完璧归赵的璧,我提出天安门,梁思成反对天安门,他说天安门是一个封建的象征.我说不是,我说天安门是五四运动发源地.另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天安门,它有新的意义了.我们这两个方案拿到中央,后来周总理看了以后,同意我的意见.他说国徽里头一定要有天安门.他说我们同意张仃的意见,这样子就把国徽就肯定下来了.
作为“包装新中国”的首席设计师。正当张仃准备放手大干的时候,文革开始了。生性耿直的张仃首先受到冲击,他被下放到农场劳动,女儿被下放到云南,儿子被打成反革命判了死刑。从那以后大约有十年时间,张仃没有动笔,这其间,一场从未有过的心理危机袭击了他,他开始深深地厌倦生活、厌恶颜色和人。
张仃:那是红海洋,那时我很反感。后来我让家里头把被子反过来铺,我不愿意看红颜色,看着心里恶心。
在这段最艰难的岁月里,只有一样东西能入张仃的眼,也只有看到这件东西时,他的灵魂才能得到安宁。这是张仃1954年从荣宝斋购藏的已故国画大师黄宾虹,上世纪20年代创作的《焦墨写生册页》,因为只有巴掌大小,当年张仃把它揣在上衣口袋中,才躲过了抄家,这本小册页成了文革时期张仃全部的精神寄托。
张仃:黄宾虹的册页对我启发很大。中国说一个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黄宾虹这两点都做到了。他说人呢,文人画画到一定的程度,不是笔墨上的,是画修养,修养多高都反映在作品里了。这个话对我终生受用。后来四人帮倒台了,我就心里很高兴。我呢就是带着笔墨直接到生活里画,在生活里有感受,我才画,没有感受我不画。所以我一画焦墨就一发不可收拾,一画画了几十年。
焦墨之焦,意在一个“骨”字。而这正吻合了人生路上张仃一直在追求的一种风骨——个性就是天涯。上世纪80年代,张仃到新疆戈壁滩看到一片古胡杨林,古胡杨林有的拔地而起,有的断裂为二,这种被压抑之后的反抗让经历了无数磨难的张仃在古树林旁徘徊了很久,继而他创作了这幅长近5米的焦墨巨作<巨木赞>。<巨木赞>首次展出时,有人评论说:这是何等悲壮的生命史诗,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巨木赞>也是张仃的自画像。在回溯自己一生的艺术追求时,今年已经90高龄的张仃性格中依然保持着一种率真。
张仃:我刚刚入门,自己所追求的艺术的理想能够实现一部分我就很满意了。因为中国的艺术太丰富了,因为太深了。我并不是故作谦虚,我认为我在艺术上始终是一个小学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