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延安红孩子到法国大画家-记钢笔画家沈氿

        作者:核实中..2009-11-11 10:38:41 来源:网络

        一九四三年当周恩来的秘书用相机拍下母亲怀中的沈北雁与邓颖超时,绝对没有想到这个襁褓中的婴儿五十年后会以画家的身份红在地球的另一端法国。今天这个后来改名沈氿的男子坐着轮椅来参加自己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以“最后的遗产”命名的个人画展,迎来送往中多数当年旧友都已白发苍苍,大家仍旧在展览的老照片前驻足品评议当年。

          沈氿一九八九年定居巴黎,一九九九年开始专注钢笔画创作。其作品多次参加法国“国家沙笼”、“比较沙笼”、“秋季沙笼”等多种画展,并多次成功举办个展,加入法国艺术家委员会。法国著名评论家索菲·特德斯基评价他的画说:假如绘画始于空间中的一个点,那么沈氿则由此出发,用点的聚合、漫延呈现出一个宏大的世界,一个他的世界,一个世人理解的世界。

          这个“世人理解的世界”中有花果山、有灵山会、有吕布、有马超、有卢梭、有亚当夏娃……索菲·特德斯基说“沈氿有着一双精确观察的眼睛和真功夫的手”,看到沈氿的画,让他想到了大师丢勒、鲁本斯、德拉克洛瓦,“像他们一样,沈氿作为一个版画雕刻家,以自由为基点,任自己的思绪驰骋画面,展示那激动人心的主题。”

          钢笔画起源于几个世纪前的欧洲。自钢笔诞生后,因其简便灵活的书写功能而受到人们的欢迎,欧洲的绘画大师们也因其构思和表现兼具而纷纷在“线”上寻找出路,达·芬奇、伦勃朗、梵高、毕加索、马蒂斯等都有钢笔画杰作传世。此外,又因钢笔画不能表现明暗深浅、不能遮盖、更不能修改等诸多原因,使涉足者寥寥。

          而沈氿认为黑与白的丰富性和描述性是最强烈的色彩,“关于钢笔画,这是我熟悉的语言,是叙述故事的最好形式。在这里,我有攀上一个峰顶,独领**的可能。我想体现的调子是:锋锐的现代感觉,需要逶迤的古典叙述。”他用自己固有的准确方式,细微有序地运筹、调配;从一个起点开始,到几十、几百、上千万的点的聚合、弥漫,呈现出明暗的对比,镌刻出深邃的空间,从而孕育出一个又一个整体的、巨大的视觉画面。

          二00四年的中法文化年,他的《西游记》等七幅钢笔画在世界最高级的国家大博物馆第一次亮相便引起了轰动,那沙雾般的、黑白流动而振颤的点所神奇构成的画面折服了观众。当年他的《西游记系列》与《人生》、《人体》还参加了巴黎拉迪方斯顶楼大画廊“中国风”十人联合画展。

          “关于创作‘西游记系列’、‘人生’、‘卢梭的启蒙辨证’、‘第二次诱惑’的动机,实际就是我对人类状况的认识描述。”沈氿始终相信艺术有力量能安慰和鼓舞人类,甚至能揭示人们的生存和万物存在的意义。艺术家有职责守护理想、消除迷雾。“今天我感觉到人类正在用喜剧的形式为自己搭建悲剧的舞台,人类是在丢失文化传统中寻找现代化而进入到生态环境被不断加大破坏的恶性循环之黑洞中去。”

          沈氿说,此次回国办展的初衷是以他创作的百余幅钢笔画来展示给国人,它具有潜在的‘显摆’意味,无非是想告诉人们世上还有这样的艺术——黑白两色足以表现整个世界。

          而他的同学叶武林在展览前言上的话也许最能概括这个六旬画家的本真:“他,红岩出生,延安保育院长大,马背摇篮里的红孩子。如今,年逾花甲,‘POP’装束,轮滑代步,穿梭于香榭丽舍大街,一个快乐的老顽童。”

        来源:网络

      Processed in 0.150(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