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12-05 10:02:39 来源:网络
吴冠中捐赠的《速写九寨沟瀑布》
今天,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将其不同时期创作的56件精品和多年珍藏的16件师友作品,捐赠给浙江省政府和母校中国美术学院。记者因此也有幸走进吴老家中,聆听一代大师的肺腑之言。
艺术的第一故乡
吴冠中1919 年生于江苏宜兴,今年是他的九十大寿。但浙江留下了吴冠中的青春岁月,他也是从中国美院的前身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走上其艺术之路。吴冠中说:“浙江是我艺术的第一故乡。”
鲁迅是吴冠中的精神导师。在吴冠中的创作中,江南的桥是其经常出现的主题。20世纪60 年代起,吴冠中不断往绍兴跑。“绍兴和宜兴非常类似,但比宜兴更入画,离鲁迅更近。黑、白、灰是江南主调,也是我自己作品银灰主调的基石,我艺术道路的起步。我一辈子断断续续总在画江南。”
去年中国美院创办八十周年大庆期间,吴冠中就想为母校捐赠一些作品,但当时收藏条件并不具备。看到浙江美术馆条件很好,离美院也很近,一代代学生都能受益,吴冠中将近年来创作的精品都捐赠出来,并自谦是“一个失败的脚印”。
吴冠中说:“前人的智慧启发了我们,但我们不要抄袭。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抄袭。我一直反对在艺术上近亲繁殖。”他一生坚持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其融合中西的技法,曾在国内饱受争议,最终获得全世界的认同。
人民很容易接受美
在“文革”劳动的那几年中,吴冠中每天只能往返于稻田与村子间,但就是这样,他仍然如饥似渴地在生活中发现美。冬瓜开花了,结了毛茸茸的小冬瓜。吴冠中便每天傍晚蹲在这藤线交错、瓜叶缠绵的田野中,摸索形式美的规律和生命的脉络。老乡见他天天在瓜地里寻,以为大概是丢了手表之类的贵重东西,便说:“老吴,你丢了什么?我们帮你找吧!”
每次在庄稼地里作了画,回到房东家,孩子们围拢来看,便索性在场院展开,于是大娘、大伯们都来观赏、评议。吴冠中发现,每次他画糟了,失败了,画的都是很具象的东西,老乡看得明白,就说“很像,很像!”当我画成功了,自己很满意,老乡们一见画,便叫起来:“真美啊!”
“他们不懂理论,却感到‘像’与‘美’的区别。文盲不等于美盲,不要怕农民不懂,广大人民很容易接受美感。”
作品都要捐献
吴冠中从不讲究吃穿,一生精力都用在绘画创作、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上,物质生活特别简单。他家位于北京一个普通住宅小区,不过百平方米,装修简单,墙上只挂了吴冠中的两幅作品。
吴冠中说:“我这一辈子画画就是想在美术上能够突破一点,对中国美术有所推进,起一点作用,不是为了养家糊口。我现在90岁了,这些东西不能带走。所以我对我家人讲,我的房子和钱多多少少是遗产,但作品不是遗产,是给后人看的,给国家的,我顶多留几张纪念,这些东西我都要捐掉。”
告别的时候,吴老对我们说:“怀有同样心愿的人无别离。”这句话,正是吴冠中的恩师吴大羽先生当年在毕业纪念册上的题辞。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