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亲历高山流水 陈金章:画画是种享受

        作者:核实中..2009-11-11 16:40:35 来源:网络

        自1947年考入高剑父担任校长的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至今,当代岭南画派山水画家陈金章教授的绘画生涯已走过了60年。8月30日起至9月19日,“万里山河一片情——从艺60年陈金章作品展”将在广东美术馆1、2、3、4号展厅展出。此次展览是陈金章教授一次回顾性大型展览,将展出新旧力作和写生稿200余幅。陈金章的60年山水探索之路究竟是怎么走的?记者带着这个问题专访了陈金章。

          陈金章简介

          陈金章,1929年生,广东化州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山水画。作为艺术教育者的陈金章,他从1978年到1990年前后共培养了6届研究生,广东当代的国画精英如林墉等几乎均出其门下。

          8月30日起至9月19日,“万里山河一片情——从艺60年陈金章作品展”将在广东美术馆1号至4号展厅展出。陈金章的60年山水探索之路究竟是怎么走的?记者带着这个问题专访了陈金章。

          走进陈金章老师的家,见到他很利索地下来开门,然后迈着矫健的步伐引我到二楼,手脚麻利地为记者泡起一壶浓浓的普洱。因为忙着布展,有不少访客,采访中陈老师奔下忙上,来去如风。能保持如此的好体魄,陈老师说那是因为爱惜自己,每天早晚锻炼;而陈老师不但爱惜自己,更珍爱自己的画,他每天坚持三个小时以上画画,称不到老得不能动绝不封笔。

          走进生活亲历高山流水

          记者:您1947年就考入由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的高剑父做校长的市立艺术专科学校,当时是否拜了高剑父为师?

          陈金章:哈哈,当时还没有拜师之说。不过我们班里有12个人,岭南画派的第一代人物如高剑父等对我们都十分关心,经常来看我们画画,几位老师的创作也直接感染了我。岭南画派第二代领军人物如黎雄才、关山月等与我的情谊就更深了,我与黎老和关老一起共事有50余年,关老当时还是我的班主任;他一辈子就只做过一次班主任,恰好做到的就是我们的班主任。所以现在有些人找我鉴定黎、关等人的画,我拿到手上一掂量,就知真假。

          记得在当时的抗日斗争中,广州沦陷了,黎雄才被迫去了西北,困在那里达三年之久。当时他的境况是,既贫穷到要靠卖画为生,又无聊到没有大事可做。所以他拼命写生,创作了一千多张的自然风景画。我看,正是这三年写生生涯决定了黎雄才的一生,如果没有这三年,也许就没有后来的黎雄才。关山月也是这样,他当时也是困在了西北,过着艰苦而寂寞的美术生活,画了大量的作品,之后才成就了他的一生。所以,美术大师们都是从“寂寞”起家的。

          后来我看过黎老的千多张西北写生之后大为感动,认为画家就应该那么做,一定要走进生活,亲历高山流水才得“自然”,我想,“大自然是一本书”,其中的一草一木、一个高山一个流水都是一篇文章,文人墨客个个看了都有自己的解读方法。后来我每到一处山水,就喜欢就近住下来,住个二十天一个月的,先过足了眼瘾,看清楚了之后就会有感受,形成一种“形象思维”,然后脑中的山水“种子”就会生根到我的画上,这样才能做到“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样就造就了整一个陈金章。

          所以,我这么总结,当年困在西北三年,成就了后来的黎雄才;而看到他在西北写生的作品,也塑造了一个陈金章。

          画山水回味鲜活生活

          记者:60年从艺人生,您经历了不少的风吹雨打,这次展出的200多幅作品中,自己有无最满意的佳作?因为您的作品一直信守“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是不是每幅山水都有故事?

          陈金章:这次展览我有些山水作品,收录于《二十世纪书画名家作品精萃》,在这本精萃中收录的500个画家,现在至少一半已经故去。所以我每次回味自己的一些山水画,就好像回味一段段鲜活的生活。

          记得这批山水画中,最早的一幅是在1958年画的,叫做《黎明》,是我去黄山的时候画的,当时五点半爬起来上黄山看云海,看到黄山万松被云罩住,脑里占满了印象,回来就作了画面上的总结;最晚的一幅是今年6月份画的,叫作《江峡游云》,画的是长江。你看这画册,这一幅是我去年11月份去太行山时画的,叫做《山楂红了》。当时我在太行山,看到农民家家户户都在高兴地收山楂,就问他们高兴个啥劲?他们说:您远道而来的有所不知啊,我们太行山没有粮食,而一斤山楂能换两斤半米,所以山楂丰收就等于粮食丰收啊,我们不乐个癫儿,那做什么?原来有这个生活缘故,于是我就把这段生活总结了出来,《山楂红了》就表现太行山丰收的心情。

          说到山水画探索,我始终觉得,中国山水画中有一种山水特征品性和某种社会理想相结合的典型范式,这种范式感很强,如果我们不深入生活中的山水里去发现新东西,对这种范式就会只有继承没有发扬,现在山水画中的“复制”、“仿古”现象严重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我是画到老,走到老,喜欢钻进“有段生活”的山和水中去,描写出它们的新生态。

          好画攥在手中比捏着钞票实在

          记者:您这次的展览相当大型,一下子占据了美术馆的四个展厅,您的画除了被一些机构收藏,自己个人还有那么多的藏品拿出来展览吗?我听人家说,您的画在市场上是绝少流通的,您是怎么看的?

          陈金章:对市场,我一般都保留个人意见。我呢,凡是自己认为好的画都留在手上,当然我并不是不走向市场,也不反对市场,我只是想到了一定时候能有丰富的作品回顾自己一年一年的足迹。我把好画攥在手中,到时累积起来看到自己一条长长的岁月痕迹,比起从市场上捏回的一叠钞票,更觉得实在得多。

          现在从艺60年了,我将展览出200多幅图画,代表200多个岁月痕迹和唏嘘。但这远远不是我60年从艺生活的全部,因为这次展出的是我主要的山水作品,我其实画山水之前还画人物,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杨之光调到人物组做教研组长,我调到山水科做教研组长,才画了山水几十年。我画山水有个特点,就是一幅画会细描上二十多天,甚至月余,所以这样的画我不舍得让它流出市场去。我的好画因此一般都在市场之外。

          现在艺术走向市场,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跟着市场走,对一个画家又不是很妥。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一代,读大学一、二年级就走市场,中国画、西洋画基础都还没打好,搞些“短平快”的画作捞钱,反而自误前程。因为我始终说:不寂寞,难出美术佳作。对于像我们这一代老画家,走不走市场已经无所谓了,反正带不走很多。在我们眼里,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市场,既不商业化,又带有一定的审美鉴别性,学生、群众喜欢我的画,比市场炒作的名声还好听。所以现在我把画画当作一种享受,就好像演员尽管演得汗流浃背,仍然说:“上舞台最舒服”,我一天不画个三几小时也不舒服,我也想说:“画画最舒服。”

        来源: 广州日报

      Processed in 0.151(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