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恺先生访谈录

        作者:核实中..2009-11-11 18:03:15 来源:网络

        对于“画毂香,辂驿停,市上贵游争玉卷”的琉璃厂文化街,对于经营中国传统字画“荣名为宝,以文会友”享誉海内外的荣宝斋,我想中国的文人墨客可能没有不知道的。然而,对于曾为中国传统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侯恺先生,很多人,尤其是当代的艺术工作者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已淡忘,或不知。不该淡忘的,永远不能淡忘;该知晓的,永远都要知晓。

        刘晓林:侯老,您作为荣宝斋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掌柜,对于推动中国近代的艺术史起了很大作用,请您大概谈一下您大半生为艺术服务的经历?




        侯恺:我这大半生没有什么好淡的。也不是名人,还劳你们登门。(侯老操着乡音,追忆似水流年)。我是山西老西儿,十几岁时,就是八路的干伙,在枪林弹雨中不知死了多少回。28岁来到了北京,1950年受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派遣,由国家投资接办了荣宝斋,做了荣宝斋的掌柜。在出版部署工作时,每月薪金是120万元(旧币,约合今天120元),这在当时已是高薪了(侯老豁达地朗然大笑)。那时做事情不象现在,各方面条件者比较差。出版总署投资十万斤小米,折合当时人民币(旧币)9000万元(约合今天的9000多元)。我接办荣宝斋的时期,由于协议上言明国家投资为私方偿债,接收过来的私方充作股金的“商品”——诗笺、信笺、古墨端砚及当代书画家的字画(这些所谓商品,现在值钱了,而与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在这种情况下,我整天琢磨经营之道——充分挖掘荣宝斋的品牌、技术优势。利用木版水印印制敦煌壁画及当代著名国画家的作品,除作为国礼送给国际友人之外,还供国内各大博物馆、图书馆、学术团体收藏。这样,荣宝斋的光顾者日益增多,开始络绎不绝了。从外宾到国内名流,直至国家领导人。其他,例如古旧字画的装裱技术也进一步提高。想一下,也没什么好说的(侯老摇摇头)。现在不行了,老了……




        刘晓林:侯老,中国当代的许多著名书画家,当谈起您时,都是充满敬意的。您能不能谈一下您与艺术家们的交往及您对交往过的艺术家的评价?

        侯恺:当代的书画家交往的太多了。(侯老一笑)当时,黄胄、徐悲鸿、郭沫若等常到荣宝斋赏画。一到饭口,我请他们到街边的小饭馆吃点饭、喝点酒,花钱也不多,很开心。开玩笑、聊天,很随便——相互之间也不会拿什么架子,脑袋更不会仰得高高的。(其间,谈到了著名国画家董寿平先生,侯老赞赏有加说,那人有两下子)。
        对于艺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我从不评论哪个艺术家,可能我这个人脑子比较保守,相对来说更喜欢传统一些的作品。

        刘晓林:侯老,中国当代的相当一部分书画家经过您的慧眼赏识,经过您的大力挖掘,逐渐被社会所认可。同时,您在书画鉴定方面很有建树,这两方面请您谈一下。

        侯恺:我这大半辈子就是为有才华的人服务的。我在荣宝斋、党、政、工、团、业务都管。为了做好事情,我的一些爱好,兴趣不要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冒着一定风险与一部分艺术家交往,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我这个人可能天生就是这样,同情心多一些)。至于支持过的人,这里就不提了……
        对于鉴定,关键要见得多。那时,看(著名)书画家现场创作的机会很多。比如,郭沫若先生经常到荣宝斋。时间长了,就会想这幅作品为什么这样处理,而不是那样处理的(当然,经常与郭沫若先生讨论)。除了多见真迹多以外,也要经常揣摩,多看一些相关的资料……

        刘晓林:侯老,今天占用了您这么多时间,下次,有机会再拜访您,侯老,多保重身体。

        侯恺:有时间就来坐,随时都可以。

        访后记:在访谈中,侯老起身为相儒以沫的老伴到隔壁倒水。在访谈中,侯老谈到从不要艺术家的作品。在访谈结束后,侯老执意留我们吃饭……细节的执行导致不同的结果,企业经营如此,为人更是如此——恺然,何须马上封侯?坦坦荡荡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足矣。

        来源:名流网

      Processed in 0.161(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