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12-30 10:52:36 来源:网络
今年已79岁高龄的省文联名誉主席、著名画家周韶华,最近又完成了《荆楚狂歌》系列美术作品,并将赴北京展出。在他即将赴京之前,昨日,湖北日报总编辑江作苏与他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与艺术的对话。
江作苏(以下简称江):明天就是端午,作为文化遗产的端午,最可贵的精神之一就是终生求索。您年事已高,可是这些年您一个又一个的系列作品不断问世,艺术求索与年龄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周韶华(以下简称周):当生活与思想积累到一定的时候,艺术的创作冲动就如江河喷发,一泻千里,我搞创作习惯于作品一气呵成,完成之后,丢下画笔,才感身心疲惫。
江:艺术也有一个平台期啊,当生活阅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不得不发,所谓厚积薄发或许就是此意。
周:对。我从1949年南下来湖北,至今已57年了,这么多年的生活,是湖北给了我艺术灵感。怀着对楚文化的崇敬与热爱,今年春,我切入了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艺术的创作探索。首先是被楚人那种直达天际,与宇宙混然无间,与天地同和的审美境界所打动。对于楚人那别有洞天的眼光、超凡的想象力、恢诡谲怪的意象、惊彩绝艳的色调,无时不为之激动。它使我感觉到似乎走进了我国浪漫主义艺术的源头。因而与灵肉不二,血溶一体,激情燃烧,内心近乎狂热状态,急切地想把它呈现于画纸之上,每每画到子夜之后都欲罢不能。整个创作过程如入无人之境,不到半年时间就完成丈二大画17幅,六尺对裁画50幅。
江:您的画风就如建筑艺术,外部形式是内敛式的,而内部构造又是开放性的,如何做到形式的内敛与内容开放的融合?
周:思维方式的形成与人们生活起居的环境有关,就如早期北方人常常住在洞窟中,每当从洞窟中出来,首先看到的就是有限的天地;而南方人大多为巢居,有些还是水上人家,这使之眼界开阔,思维也如行云流水,大气磅礴。
江: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应该说有相通之处,如您的故乡山东淄博的车马坑和湖北枣阳的九连墩就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您作为一个山东人,却在湖北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过去说“楚才晋用”,您却是“鲁才楚用”啊。您始终充满了创作激情,在您的思维中是否每天都在与古人对话?
周:是的。其实,楚文化中也融合了齐鲁文化,有的还是“南下干部”呢。如果说我以往创作的《大河寻源》、《梦溯仰韶》和《汉唐雄风》等等,是对龙文化的体验,那么这次创作的《荆楚狂歌》则是对凤文化的体验。前者是对龙文化雄强健美的高歌,后者是对凤文化的同天地共舞。二者之合,便是龙飞凤舞,黄河、长江文化同尊,儒道互补,《诗》、《骚》合流,冶南北雄浑、清奇于一炉。尤其是对楚艺术中那种神秘的宇宙苍穹意识,不可度量的幻化空间,以及由遨游的心灵所表现出来的超脱升腾的图像,周流乎天地之外的观照方式,大气盘旋的宇宙景观,让人有神游万仞、心骛八极之感。
江:从您的画中,很少看到尖棱、狰狞的线条,而有着大气流畅,蕴涵善良的暖意,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看您的画让人鼓舞。
周:其实我每天都在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像与不像的矛盾统一。不像让人难以理解,太像又没有气势,不能跨越时空。《荆楚狂歌》虽然不能穷尽楚艺术的全息图像,但目的旨在寻找到楚艺术那种崇尚生命活力和跨越时空的审美表现与当代艺术的契合点,为民族伟大复兴做一点切实的工作。尽管楚人十分独特的视觉方式、独特的心智和杰出的艺术创造还未被世人普遍认知,但只要我们去认真研究探索,传播它的人多了,楚艺术将会与古代埃及、希腊、罗马同样显赫,并被后来者发扬光大。
来源:湖北日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