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10-01-04 14:20:41 来源:网络
采访杜滋龄先生,是在2005年岁末。
冬季的阳光淡淡地洒在先生宽敞朴素的客厅内,在茶香的包围中,聆听先生畅谈艺术人生,品味着先生的人品和画品,让我在佩服之余顿生敬意。
记者:您是用怎样的心态看待自己的绘画艺术?
杜滋龄先生:我觉得绘画是我生活里最重要也是最愉快的事情,就如同鸟儿需要天空、鱼儿需要水一样。从艺几十年来,我感到绘画已经熔入我的生命,成为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数十年来,我始终以极大的热情面对火热而多彩的现实生活,去观察、去体验、去积累、去创造,把对中国人物画的创作当作一项毕生的事业来承担。
记者:您认为今天的艺术家还需要艺术责任感吗?
杜滋龄先生:艺术家的责任感,其实包涵着很多层面的含义。不管是什么时代的作品,什么风格的作品,什么形式的作品,什么艺术门类的作品,它最终还是要让人们受到启发,受到教益,或是给观者带来一些精神上的愉悦。
如果只是把艺术作为一种谋取某种东西的手段,你当然可以不重视它的规律,可以信马由缰,爱怎么来就怎么来,但终究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便通过某种手段会在一段时间里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也一定是非常短暂的,不可能真正得到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作为一名画家,有责任提高自己的艺术品位,让人们在画里去领略一种艺术的情操。
记者:我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成名的画家,他们说起话来口气很大,仿佛满世界的人都应该膜拜他,您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的?
杜滋龄先生:美术界的确存在这种现象。作为一名画家,画好画坏是个人的事情,不要以为自己卖了几幅画,获了几次奖,取得了一点荣誉,就觉得自己代表这个地区,代表这个国家了,这种想法非常浅薄。
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遇,艺术家都应该保持不骄不躁的本色,不能妄自菲薄。
记者:在您的艺术生涯中,谁对您影响最大?
杜滋龄先生:应该是我1978年在中国美术学院读研究生班的导师李震坚。记得他经常教导我们:为人处世一定要正派坦诚,在艺术上要不断增加学养,向前辈学习,更不要说妄语。对待艺术,不仅要努力向传统学习,吸收姊妹艺术的营养,还要对西洋绘画的精粹进行适当学习和借鉴。
回首往昔的人生里程和艰辛的艺术探索,李震坚老师给予我无尽的启迪和力量,极大地影响着我对艺术的追求和发展。至今,我用的调色盘还是当年李震坚老师送给我的那种医院里放注射器用的搪瓷盘子。用了几十年了,觉得很亲切。
记者:很多画家动则高呼“创新”,是不是传统的东西和现代社会关系不太大?
杜滋龄先生:前人的许多东西都是需要继承需要珍惜的,作为年轻画家,只有把前人的一切好东西继承下来,才有资格谈发展和创造,千万不要以为创新就是随意的标新立异。
当然,也不能小看艺术技巧的磨炼。要想把画画好,良好的技巧是基础。而良好的技巧只有通过长期不间断的勤奋练习,才能逐步获得。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画家一定要不断磨炼,不断丰富生活内容,寻找到适合表现自己审美旨趣的艺术手段,才能创作出富有鲜活生活气息和时代感觉的优秀作品来。我现在六十几岁了,不是说到我这个岁数就什么都明白了,我属于比较笨的人,有点进步也是一点点悟出来的。
记者:听人说很多地方的老板花大价钱请您去画画您都不去,可不给钱的公益活动您却总是积极响应少有拒绝?
杜滋龄先生:如果一个人只为了一己私欲而作画,往往是猥琐而充满铜臭气的。我和老伴都有退休工资,生活上蛮过得去。孩子们也都有各自的事业,用不着我们操心。眼瞅着我也奔七十岁了,自觉在艺术上还能有所突破,不想把时间花在一些毫无意义的事上。
这几年,中国文联和中国美术家协会经常组织一些艺术家和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携手,把所得善款捐给一些贫困地区兴建学校或是解决一部分困难人群的生活问题。虽然两种情况同样是在纸上作画,意义却不同。用手中的画笔为我们的社会更温暖、更和谐贡献一份力量,要远比谋取个人利益有意义得多。
记者:很多享有盛誉的画家都不爱带学生,您却坚持每年在全国范围内选一些画家悉心培养,为什么?
杜滋龄先生:我认为,老一辈画家有责任去担负起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虽然传承文化是一项耗费心力的事,但总要有人去做。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有了今天的继承者,就意味着有了明天新的传艺人。薪火相传就是这个道理。
记者:我认识一些画家画得很好,可经常苦恼没有市场,他们该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呢?
杜滋龄先生:年轻的时候,我们那拨人画连环画、画插图没有稿费,也没有人提到钱,更没有想到自己将来会成什么大家。现在艺术圈里风气不好,画家要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态,积极深入生活,把对生活的感受用画笔表现出来,有机会让大家欣赏、发表、参加展览就很好,不能忽悠自己。
记者:您桌子上放着《学哲学用哲学》,是您自己看的吗?
杜滋龄先生:是的,最近读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感触颇深。用哲学的观点回顾自己的过去就会发现,没有思想,就不可能有艺术。作为艺术家,应该掌握一些哲学。哲学能让你聪明,对你在审美、激发方面有作用,谁掌握得好谁的进步就快。党政干部要运用,艺术家也要运用。
后记:杜滋龄先生是一位体验型的画家,多年来创作了大量贴近生活、反映时代、富于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显示了他对生活、对生命精神的深刻感悟,也显示了他对艺术虔诚、执著的追求。在艺术创作中,杜滋龄先生始终将自己置身于生活之中,他对待艺术的态度一如他的生活态度:平和、自然、敏锐。他对生活的平视姿态使他能不断地从生活中获取表现的冲动,从真实的感情出发进入创作领域,或许,这就是观众能与他的作品产生亲切感和被感动的缘由。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以自身的实践行为来影响他的学生,这无疑是对艺术纯粹精神性的严肃维护。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