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贯中西 仁德爱物 --记中国著名水墨画家沈学仁先生(作者:李玉莹)
作者:核实中..2009-11-12 10:40:34 来源:网络
编 者 按:风格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某一时代的形象特点和艺术特点,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创作只能称之为特点,一两幅作品是构不成一个风格的,如果一个艺术家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说他形成了某种风格……
沈学仁艺术简历:
沈学仁,1941年6月生,山东省潍坊市人。196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获联合国国际交流大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名人协会顾问,联合国世界和平基金会文化艺术交流大使,英国皇家联合科学院荣誉院士,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特聘画师。
沈先生自7岁开始拜师学习绘画,先后曾师承吴作人、刘海粟、李苦禅、于希宁等。1986年出国留学,巡展欧、美、亚,现定居北京。沈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花鸟绘画艺术的学习与创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见到沈学仁先生之前,我查看了很多关于他的文字和音像资料,惊叹于他丰富而达观的人生阅历、曲折而艰辛的艺术追寻之路,以及他在中国传统花鸟绘画领域所取得的非凡艺术成就。转念心下便有些忐忑,无法预知这次的采访气氛会不会因为年龄的差距以及学识的差别而变得沉凝。而这些疑虑在沈先生开门迎接我们的那一刻便消散了……那是一个优雅的所在,墙上挂满了书法字画,宽敞明亮的客厅一端摆放了君子兰、宽叶蕙兰等多种植物,对门的墙面上挂着一个颜色艳丽的蝶形风筝,我蓦得想到沈先生的家乡是山东潍坊,沈先生猜出我的心思,笑着指着那风筝说到:“潍坊是风筝之乡啊,一面白墙仿佛空荡的天空,一只风筝在天空飞翔,这个创意怎么样?是不是让整面墙都鲜活了起来?”
艰辛的求学之路
山东潍坊人杰地灵,历来文化氛围十分浓郁,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在此做过县令。也许是受这种深厚文化氛围的影响,沈先生在五六岁的年纪便开始学画,那个时候多是凭兴趣,几个小伙伴们拣来别人扔掉的废弃烟盒,照着上面的图案描绘,烟盒上栩栩如生的孙悟空、猪八戒形象沈老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上了小学以后终于有了老师提供基本的指导,但学画条件依然艰苦,没有电灯,所以几个小伙伴只能在煤油灯下作画,经常被油灯的烟熏得鼻子里面全是黑色;冬天没有炉子,天寒地冻的时节,笔洗里的水都结了冰碴,画笔画在纸上都能听见咔咔作响的声音……沈先生说,那个时候能画画就觉得很兴奋很幸福,所以不觉得辛苦。
进入中学后,沈学仁先生成绩优异,13门功课除了音乐都是九十多分,父母希望他学习数理化,毕竟在老一辈人的眼中,学习绘画将来吃不上饭,如何养家糊口?数学老师对沈学仁的理科成绩非常有信心,甚至建议沈学仁考清华北大,但出于对美术的热情,沈学仁早已在心中定下考中央级美术大学的目标。好事多磨,可能那个时候他不曾预料这条路的艰辛,如今回忆,沈老是如此平静地为我们娓娓道来,听者仿佛仅仅在听一个曲折离奇、辛酸而又励志的传奇故事。
“1953年,我小学毕业就报考了中央美院附中,当时附中学制是八年,我也去考了,结果当时有文件规定只能要走读生,不能要住宿生,所以我只能等初中毕业了来考高中部,等我初中毕业了正好赶上1958年大跃进,高中部不招人,有人就安慰我高中毕业了来考大学吧?高中毕业了遇上三年自然灾害,中央美术学院不招华东区的生源,结果我还是去了,考试的时候就不让我报名啊,结果报名的最后一天,负责报名的人心地善良,他就跟我说:‘要不你就报上吧,反正考了你也上不了,看你这么大老远的跑来也不容易。’考试分三科,第一门专业课考完,发榜了,很多的名单啊,我一看没我的名字,就去问我是不是可以回去了,结果那人告诉我说,你再看看,那是未录取名单……”此后的文化课考试,口试,沈学仁都顺利通过。最后因为成绩优秀,省委特批了户口,沈学仁先生才得到一份进京读大学的名额。
也许正是源于这份对艺术的执着与坚毅,沈先生才能一路走来,艰辛地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路,他说:“再辛苦,也从没想过放弃。”
独到的艺术见解
在艺术创作方面,沈先生也有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一直强调要区别一个画家“风格”与“特点”的概念,不能混淆。他说:“风格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某一时代的形象特点和艺术特点,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创作只能称之为特点,一两幅作品是构不成一个风格的,如果一个艺术家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说他形成了某种风格,那也等于他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上将不再有创新和变化,他的艺术生命也将终结,无论从那个方面来讲,这都是件让人遗憾的事情。”
“对于我自己而言,形成风格那是以后的事情,现在主要是某个时期有某个时期的创新,形成一个特点,逐渐发展,可能到岁数大了能形成一个风格。”
其次,沈先生强调,艺术创作要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反映时代发展的面貌,“研究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唐朝在历史上经济发达,所以它的上层建筑方面,比如绘画,舞蹈,音乐都呈现富丽堂皇、恢弘磅礴的气势。回到当代,我们的经济发展已经超越了任何一个时代,那么我们的文艺作品更应该体现富丽典雅的风格,只富丽不典雅会显得俗气,只典雅不富丽则显得单薄清高、曲高和寡。我希望这个时代多出一些富丽典雅的作品,所以我的创作喜欢用一些大场面,来凸显和反映这个时代。”
此外,沈先生还强调创作要深入生活,他说:“脱离了生活,艺术创作也将面临死亡。”沈先生历来重视深入大自然去观察写生,他的足迹已经遍及祖国的名山大川,市井村落。而这个过程并不只是游山玩水那么简单,有时甚至会遭遇险象环生的局面。创作《神秘的版纳密林》前期,沈先生去了云南的西双版纳,雇了一个当地老乡,拿着砍刀砍出一条路来,进去还需自备干粮和水,自备蛇药以防毒蛇侵袭,迷路将会面临生命危险。在回忆这些情景时,沈先生说:“探索自然是一种乐趣,如果怕死只能足不出户了,你想想坐飞机还有掉下来的危险呢?”还有一次在四川外出写生,车翻到了山下,沈老肋骨摔断三根,而当时沈先生已是五十五岁的年纪。
博采众长,坚持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之路
除了国内,沈先生的足迹还踏遍了世界各地,随着眼界的开阔,他的画也呈现出令人震撼的大局面来,画的全是他所到之处,所见之物及所感之情,从中可以看出他作品的面貌在不断改变,技法也不断地在更新,色彩的运用也更是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汇贯了古今中外艺术的精华,深深地印证在了他的绘画创作之中。
“我到世界上很多国家进行过考察访问,比如到巴黎看过卢浮宫、凡尔赛宫里珍藏的各个时期的名画,帮助我更加了解了西方的绘画;到美国加、拿大这些国家参观,深入学习了解了现代派的绘画风格,整个参观游学阶段,接触到的绘画流派非常多,而且各有特色,最后坚持走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之路,并坚持中国花鸟画。”
同时,常年的海外艺术活动,也为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宣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是沈先生的又一成绩。沈先生在世界很多地区举办过画展,获得了良好声誉。难怪法国美协主席艾瑞先生会对他的画下如此评论:看沈学仁的水墨画,真正窥见到东方水墨画的真谛!
由此看来,沈先生不仅是一个学习者,还扮演了一个艺术使者的角色,为中外艺术交流做出了优异贡献。如今年逾七旬的沈先生,依然雄心勃勃,依然谦虚谨慎。他认为自己的画仍有待于进一步发展,认为自己仍然需要不断创新、学习和突破。
沈先生二三事
在沈先生家中,我们看到一个台历一样的速写本,上面有沈先生的创作稿,最近一幅的日期显示是2008年4月2日,是我们采访的前一天。那是一幅宽叶蝴蝶兰的写生,便是我们刚进屋时看到的那盆吧。画面细节到每一个花瓣、枝条,旁边还有几行小字的批注,我们正看得入神,沈老跑了过来一脸严肃地问:
“那个瓣怎么写?花瓣的瓣?中间部位是个什么字?”
我们一脸狐疑,想,沈老不会是想考我们吧,“好像是西瓜的瓜吧。”语气非常地不肯定。
“哦,我今天突然一下子想不起来了,你们俩得确定是‘瓜’字啊……拿笔,赶紧填上。”细看旁边的批注:是蝴蝶兰,花前三瓣。后面两瓣,共五瓣 。
“所以你在画的时候可以画成四瓣三瓣,但不能画成六瓣或者八瓣。”沈老一边写一边说。
我突然有些微的感动,为沈老的勤勉,谦逊,还有谨慎。
采访结束后,沈老搬出他珍藏的照片让我们欣赏,我发现除了留影,还有好多风景、植物特写,动物嬉闹的场景抓拍,我想正是这些细致的观察和平日的积累成就了今天沈老笔下的画作。
离开的时候,照片,书籍摆了满满一桌子,我们提出帮他收拾一下再走,他说没事没事,你们赶紧回去吧,耽误了你们这么长时间,我自己收拾就好,我要是懒得做,早就请保姆了……我突然想起,与沈老相处的几个小时里,他一直是自己在处理各种电话、收发传真、甚至在采访间隙去洗了碗……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沈老,剥去知名画家的身份,他还是位仁德爱物、平易近人的长者。
来源:网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