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11-12 10:47:19 来源:网络
编者按:由中国美协、北京画院、首都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何镜涵国画展于9月28日在北京开幕。当天上午在首都博物馆贵宾厅召开了何镜涵国画艺术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书画名家踊跃发言,高度评价何先生做人、从艺的人生,一致认为何先生无愧“一代宗师,画坛楷模”的美誉。同时号召全国的中青年艺术家学习何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永远发扬光大下去。
下文为本次研讨会的发言纪要。
王明明:何镜涵先生是我们画院老一辈的国画家,1958年就到画院工作,他的绘画艺术与对画院和社会作出的积极贡献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大家和艺术家要很好地学习的。在创作信念上他倡导尊重古人、前人,但不走古人、前人老路的原则,他决心自立门户,化传统为现代的绘画样式,确定了他自己的艺术语言和符号。他开创了写意楼阁新局面,填补了古人没有用写意方法画楼阁的空白,为中国当代山水画提供了一个新的范本。20世纪50年代初,他与徐燕荪、王雪涛、吴光宇等画坛前辈进行过合作,得到过他们的教诲,接受了传统绘画的精神和训练。他和这些老先生合作的长卷、巨制,不仅存放于日本和我国台湾、香港等地,而且还在加拿大、美国、菲律宾、保加利亚等国展出,受到热烈欢迎。总结他的艺术实践,可以看到他绘画中的中国精神,他的绘画艺术中闪耀着中国艺术的光辉。他的绘画艺术早就走向了世界。何先生的艺术对我们无疑是永远的激励和鞭策。何先生是一位热爱生活的画家,在他的绘画中充满了生活情趣,他的绘画境界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浓厚的人文气息,有一种生活的温馨感。晚年的何镜涵先生身患多种疾病,动过两次大手术,心脏装着起搏器,仍然作画不止,教书育人为画坛树立了楷模,我们应该很好地向何先生学习,为国家多作贡献。
刘曦林:第一次系统地看了何老这么多的作品,非常高兴,非常激动。何老除画大量的楼阁山水外,还创作了很多非常有特色的人物画。历史上的界画往往是山水打头,界画为底。界画用界尺来画的时候画得非常匠气,到了新时代,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在对旧国画改造当中,何老给自己提出来怎么做?怎么创新?怎么生存?何老既保持了他对中国古代建筑,对传统艺术热爱的心态,来表现中国古代建筑之美,又把自己放在大自然之中,画得比较生动,比较灵活,比较壮美。他把山石、树木放在一起,非常和谐。何老在建筑单位工作4年,对楼阁解剖式的理解借助了别的艺术所不能借鉴的经验,何老变旧山水和旧人物画而成为新山水、新人物画,对他自己来讲是一个新的课题、新的考验。包括何老的老师徐燕荪、吴光宇等先生,都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他们的工笔重彩人物画,表现古人非常协调,但是表现今人怎么画?技法上怎么办?没有很好地解决,我看何老的人物画,在传统技法上非常好,对现代人物比如工人、农民、学生等等也表现得非常好,看了以后非常感动。我非常敬重何老。何老用中国传统的线描方法表现古人恰如其分,表现得好极了。何老认真学习了素描和水彩技法,向表现现代人物画方面努力转换,他把中国画的线描、水墨和西洋画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中国画新的传统,是中国画重要的营养。我觉得何老这一批人物画,很值得我们怀念,值得我们珍视,这是一批非常重要的文化财富。何老后来的创作重点放在山水画上,他的山水画有着很深的传统基础,他画工厂、画红旗渠、画延安……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转换,在这种转换当中,何老的写意楼阁是非常微妙地把传统技法向现代转换的一种题材,用新的技法来表现新的山河面貌,画得非常有味道。何老用大写意的方法,用减笔的方法,以少胜多的方法,大量地用空白,这其中有没骨、有青绿、有泼墨泼彩……开创了写意楼阁一代画风,形成自己的风格,为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杨延文:首先感谢何老为我们带来了一个非常新颖、非常别致、非常有学习价值的展览。在当今中国画坛搞写意楼阁山水的也仅何老一家。何老是北京画院硕果仅存的几位老艺术家之一。他不仅是我们画院的精神财富,也是全国艺术界学习的榜样。他过去在吴光宇先生门下研习传统人物,很有成就。他进军楼阁山水,最初是以水墨居多,他以写意方法画楼阁,是与过去的界画有本质的不同。他的晚年把现代意识纳入到楼阁山水当中,把现代审美的块、面关系,色彩的冷暖关系巧妙地和水墨结合在一起,改造了界画的刻板,把界画刻板的方式给彻底击碎了,他采取写意的方式在现代艺术和传统模式中找到一个结合点,结合得非常到位。我是画山水的,何老的画有很多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东西。何老在写意楼阁这个领域是“开宗立派,承前启后”的,这一点是决不过分的,是恰如其分的。祝何老艺术之树常青。
吴休:何老和我是40多年的老同事。能见到他在晚年继续在画坛绽放出异彩,向他表示衷心地祝贺。刚到画院时,何老还是个青年,那时他的人物画非常到位,很有传统功力,后来何老研究创造了写意楼阁山水画,形成自己的风格,开创了楼阁山水画一代新画风,向他表示深深的感谢。
主持人张文华:王明明、刘曦林、杨延文、吴休先生的发言都很精彩,王明明、刘曦林先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来认识何老和他的作品,杨延文、吴休先生从艺术的角度,阐述了何老对楼阁山水在中国画坛的贡献,确实这个展览给大家奉献了一台艺术的大餐。
阿老:以前看何老的画看得不多,我知道何老在楼阁山水方面,是中国画坛独一无二的,他的创新是花费了几十年的心血才完成的,他把楼阁的自然美用写意方法画出来,这是前人没有的,在中国画坛是一个很特殊的创新。何老的人物画以前我没有机会看,看得很少很少,今天看了展览,感觉到何老在人物画造诣上也是非常地高,功力很深,非常全面,不仅传统人物画得非常好,他用传统方法表现现代人物也是非常到位,非常好的。他的人物画线条流畅,笔墨生动,画得非常深刻,非常精彩。(何老:当时指导我们的是蒋兆和、李斛先生,我在画院办的人物班学习,我画的是当时的作业。)
叶毓中:何老是一位非常全面、非常勤奋的艺术家。他最大的特点是亲身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他的艺术道路就是一部美术史。他拥有自己的艺术实践,实践了这个历史的过程,这就非常珍贵,就获得了历史。从何老每个时期作品来看,都是非常认真,非常严谨的。上世纪50年代由李斛先生创造的一种画法,当时在全国是非常有影响的,通过何老学画、作画,创作的每一个过程看得出来,何老是学得非常认真,学得很到家。他善于吸收各种艺术思想的营养和艺术技巧,这是非常难得的,真正体现了与时俱进。另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他在与时俱进中,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从中华文化的根上发展起来,非常自然、非常感人。读何老的画就是读了一部中国美术史。他用作品一步一步记录了这个历史,给我们极大的精神鼓舞,也更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何老一生都这么忙,画了这么多山水、人物、花鸟,给我们做出表率,他在前面开路,我们从后面跟着前进,真的谢谢何老。
谢方开:何老是一位慈祥、谦和、平易近人的老艺术家。何老教导学生要先做人,后学艺,何老的这句名言和他的先做人后学艺的艺术人生给我们作出了榜样。他的艺术成就是在做人的基础上取得的。他对中国画大胆地革新,形成自己的画风是在做人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的结果。何老的画壮观,取于自然,高于自然,动静结合,画面协调非常好看,看上去很舒服,赏心悦目,让人流连忘返,不愿离去。
董辰生:何老的创作数量之多令人惊叹,画家要是没有大量的作品,很难说有质量。我觉得应该向他学习,注重创新。他什么都画,在画界他应该是通才……他真正做到了不拘泥一种画法,各个领域都在学习创作努力提高。他比较注重绘画的深层性,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读何老的画就深深感觉到他每一幅画都在思考,都在找一个要做什么?如何做?达到一个什么目的?艺术有各种解释,最终要给人以真、善、美的享受,何老在这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田伯平:我从小学习书法,对于绘画不敢妄加评说。但是我感觉到何老的作品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看何老的画是一种心境展示。何老的画很独特,不管距离多远,一看就知道是何老画的,书法和绘画不单纯是写意和画画,何老的画是心灵的体现,从笔底毫端可以推断出一个艺术家对艺术的理解和他对人生的理解。读何老的画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包括何老题的字,我都感觉非常有文化。有的画家题字都不入画,一些年轻人急功近利,读何老的画可以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何老治学严谨,要向他好好学习。何老做人在画界口碑非常好,提起何老大家都竖起大姆指。一位艺术家的口碑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年轻人出画集、办展览,过早地搞这些,再过10年20年就觉得自己不行,应该像何老这样,当你的艺术炉火纯青的时候再向世人展示。
吴涛毅:何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很高艺术价值,很有学术品位的展览。给我们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顺着何老整个探索的历程来看这个展览,感觉到他是一位一生都在孜孜不倦、永远拚搏不息的大艺术家。何老素描、水彩、油画各方面都涉猎,他画的人物如一双手的手纹都从传统出发结合写生,造型极准,非常到位。在楼阁山水方面自己创出一派,看他的写意楼阁就是一个艺术品。他随心所欲地画,线条老辣,块面结合得非常好,没有深厚的传统功力是画不出来的,我们应该学习何老耐得住寂寞的心态。每一幅画都像何老一样认认真真去画,画的质量才能上去。还要学习何老乐观向上的心态,从画中可以看到何老对楼阁的取舍,意到笔不到,很放松,对画中的景物、树木浓淡干湿处理得很潇洒,很抒情,整个画面没有消沉感。何老走过85个春秋,社会变革和各种运动都经历过,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很不容易,我们应该好好向他学习。
冯绪明:1984年我和美协外联部主任马德春先生去拜访何老,印象最深刻的是何老在写意楼阁山水画的创新方面,自成一派,正像各位专家、前辈所谈的:“何老在楼阁山水上开宗立派,承前启后,一点都不为过。”
程华:我跟何老师学艺多年,受到恩师的谆谆教诲。虽然我自己也取得一点点成绩,但是看了何老的展览,觉得自己是那么缈小,与老师相比,差得很远很远。何老经常教导我们:“不要死学古人、前人,更不要死学我,要画出自己的东西……”何老从来没有门户之见,他让我们学习各种画派,对学生的作品总是认真地看,仔细地讲解其中的要领,把一些“窍门”、“绝招”都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们,我觉得自己的一生都受益匪浅。今后自己一定要牢记何老的教导:“先做人,后学艺,少索取,为社会多作贡献。”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奉献给人民。
廖廷建:何老对中国画坛的杰出贡献,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他将界画山水改造为写意楼阁新山水,创出了自己的风格和样式,形成了何派山水。在画界享有“何楼阁”的美誉,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为他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上大师级的画家,如齐白石、傅抱石、李可染等等,都是开宗立派,承前启后的巨匠,何老的艺术造诣毫不逊色于这些大师,人们赞誉何老为当代中国画坛一代宗师,画坛楷模,是非常恰如其分的,让我们好好学习何老做人、从艺的人生理念,为祖国和人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蒋频:我与何老认识是在前几年的北京残联助残笔会上。多年来,何老为扶弱助残以及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捐献了无数画作。他的爱心深深地感染着无数人。何老的艺术造诣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高度。但是,相对来说他的画作市场价格还不是很高,才1.5万元1平方尺,还没有一些毛头小伙子的价位高。可是,何老非常想得开,他曾说:“徐燕荪、吴光宇等老先生的市场价位,一度也很低,现在不是也在提高吗?而且提高得还很快,几年之内就有几倍的提高,我相信,作品是会说话的,要让历史来作证。”我非常赞成何老的观点,从写意楼阁山水“开宗立派”这一点说,何老的作品价位将远远超过现在,而将直追陈半丁、王雪涛甚至有可能超过他们,总之,在中国美术史上何镜涵的名字将被永远牢记。
张文华:刚才大家的发言一致认为,何老不愧是中国画坛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对于透视、解剖掌握非常娴熟,将传统技法和现代绘画的技巧结合得天衣无缝,他将旧山水、旧人物转变成新山水、新人物,为中国画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无愧“一代宗师,画坛楷模”的美好赞誉!
来源:美术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