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10-06-29 15:49:15 来源:网络
不久前,笔者与石虎进行了一番长谈。
艺术对于人类的价值与意义
林衢:从事艺术事业几十年,你怎样看待艺术活动?
石虎:艺术家主要是从艺术角度来感悟世界,感悟思想,然后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悟和理解。他感受世界的触觉主要是艺术思维,他的实践形式主要是艺术方式。几十年的艺术活动与思考,我自然形成了自己对世界、对文化的特殊感受和理解,这些如果说与一般人相比,最大的特点恐怕就是一种艺术的把握,也就是说它是属于我个人的独特的感悟和理解。
林衢:人们常说"科学地把握世界",也就是说要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来认识、把握客观事物,那么,艺术把握世界的方式与通常所说的这种科学把握世界的方式区别在哪里?
石虎:科学的特征是实证,就是能够重复。当一种规律被发现之后,还要能够被重复的实验证明才可以被称为规律。人们一旦掌握了这种规律,就可用来复制、生产,从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是进取的。可是,科学是有界限的。比如,历史能重复吗?人的情感、希望能实证吗?不能。因此它和科学在本质是不同的。绘画艺术虽然也有色彩学、解剖学作为支持,但艺术创造的全部并不是重复性、实验性的,有的画家一辈子就来了一个灵感,就画出一幅画,你让他再画,他没了。所以艺术和科学是两回事,是两种观照和把握世界的方式。
林衢:两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各有特点,各有自己的范围。
石虎: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有多种路径:实证的科学是一种,这有点像盲人摸象,一会儿摸到腿脚,一会儿摸到尾巴,一步一步试验性地由未知到已知,这是人类不可避免的认识进程。正是这种科学的试验和规律的获取,使生产力得以进步,使社会国家强大。但是,科学解读的世界并不能把握也无法把握宇宙的终极智慧,也不能把把握爱与恨、幸福与苦难、希望与无着等。这些科学不能够解决的内容恰恰是艺术带给人类的。
林衢:也就是说,人文和艺术在科学之外给人类提供了发现、表达、享受内心情感和宇宙终极智慧的路径。
石虎:科学本身的性质是局部实证和无限反复,它的工具性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顾及、反省自身,等到发现、意识自身带来的副作用时它又向前推进了。如今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社会问题,都是科学技术被无限膨胀、无限运用带来的,然后人们再用科学去解决、消除这些社会问题。于是,一方面进步,一方面带来进步的危害,这就是科学带给人类社会周而复始的螺旋。艺术与科学不同,它不仅把握客观世界的万物,更观照内在心理世界的各种情感、体验、思想,直接面对爱与恨的情感,幸福与苦难的命运,希望与无着的内心感受。就是说,科学主要把握具体的、形而下的"有",而艺术不仅观照和把握具体的、形而下的"有",还把握抽象的形而上的"无";不仅直接面对眼前,还直接地洞现终极世界的智慧。
林衢:那么,为什么现在要特别地提出艺术对于人类的意义和价值?
石虎:问题在于现在科学经常被无限制地扩大、泛化,超出了它本来应有的界限和范围,以至于步入危险之境。科学到处指手划脚,好像成了万物的主宰,有时泛滥而侵占人文、艺术的领地。经常有人说"你画的不科学",难道画还要科学吗?难道用笑、哭来表达内心感受,还要按规律办事?我们不能用通常的科学思维来评价艺术,不能认为只有科学才能穷尽真理。科学属于"真"的范畴,而艺术属于"美"的范畴。我认为科学应该回到它的至善之地,一定要让人文、艺术有它的施展之地。不然,科学技术就会成为洪水猛兽,不能驾驭。人类创造了科学技术,但是科学技术如果无限制地扩展,就会吞噬人类,让人变成没有内在心理世界的非人。
林衢:就是说,要保证艺术应有的空间和领地,因为艺术让人不仅关注外在世界,还拥有精神世界。一句话,让人真正地成为人而不是物。那你怎么看待艺术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呢?
石虎:人之所以是万物的灵长,有文明的一面,就是人具有智慧性。文化本身它不是文化,它是人的灵魂。艺术是灵魂的一种表述,是内在价值的印证。它展示了人类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同时艺术也在塑造人的内心世界的丰富性。艺术给予人的,正是这种精神的力量和内在的价值。所以,一个社会的变革,往往有艺术的变革作为前兆。
艺术与商业
林衢:作为一位艺术家,你的艺术在在商业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收获。你如何看待艺术和商业的关系?
石虎:我认为商业是一个传播过程,它是使艺术品越过时空的一种手段或条件。大家认为好的艺术品传播的就快;大家认为不好的传播的就慢。所以,商业市场上艺术品的价格并不表明实际的艺术价值。我们中国的古老文化品,拿去拍卖,价格还不如西方一个现代画家的作品高,你能说我们唐宋的国宝,价值还不如一个西方的现代派画家?价格怎么能决定艺术呢?
林衢:商业价值是社会认可和需求的体现,艺术价值是艺术创造水准的表现。
石虎:要取得商业成功,必须传播的好,社会认可度高。具备了这种社会认可,艺术家的行为即使是与大众拉开距离,商业上也会有所成功。艺术商业的成功一定得有一个普及的,达到了大家都认可的程度。艺术高水平的作品末必就可以取得商业成功,特别是新创造的东西,水准很高,而缺少一个普遍的认可,要想商业成功很困难。很多艺术家死后才能成名,主要是大家认可需要一个过程。艺术经营商们在推广、传播艺术品的方面也是一个创造者,要有慧眼,有自己的艺术判断和各种传播技巧。
林衢:8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一直走向市场,中国的美术界或是创作界,在海外的成功的模式如何?
石虎:据我所知,中国艺术品的主要市场是在东南亚,因为汉文化圈对中国的绘画比较容易理解,从材料到内在价值,创新也好,仿旧也好,都能被认可。而对欧美来说,中国画始终处于一种异国文化的状态,有隔阂、距离。欧美人和东南亚人,对中国画的判断是完全不同的两套标准。包括画肖像画、装饰画在内的所谓艺术品,实际上还没有进入西方的艺术领域。西方市场也有些中国画的介绍,但是不成气候。
林衢:商业为艺术带来经济上的支撑,是否也令整个领域出现了浮躁?
石虎: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充满了机遇、冲动、惊喜。在这种大潮流下,很难四平八稳。大势如此,作为经济崛起的附庸,文化也受牵动而出现浮躁——不管是兴旺与衰败,都不是文化本身的自我演进,而是社会进步、变化牵动的。人心浮燥,美术也没有办法。第一,全心全意投入的人在这种大潮下成为不现实,因为要生存。第二,实际上不只是美术,整个文化问题都要靠深刻的反省。
林衢:你之所以能够反省文化,是不是也得益于商业上的成功,如果没有这些来保证,反省也是不可能的。
石虎:关键在于画家的判断。80年代时我很贫穷,而且甘于忍受贫穷。如果我一心卖画,只想发财,就没有以后的研究思考。商业大潮的冲击下,还需要一个艺术家的良知问题。如果仅仅为了钱,就自然粗制滥造。我也不是每幅作品都全心研究,但是有一条我是把握住了,在大量高速度的创作中,我拥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不是人家要什么,我就画什么,人家不要什么我也照画,我的艺术领着商人走。
林衢: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可以带着商业潮流走,如果没有这种力量就被商业潮流带着走。
石虎:在商业社会里,艺术家想摆脱商业独立生存和发展是不可能的,否则就是拔着头发离开地球。然而,在商业社会中艺术家抱有艺术的真诚和良知是可以做到的,这需要自己来把握。
林衢:你怎么看待文化产业呢?
石虎:文化产业是一个大规模的传播,靠文化产业去创造艺术精品是不可能的。艺术创造者的思想不应该成为文化产业的附庸,而应该成为文化产业的灵魂。如果文化产业没有拥有文化的高层次智慧,这样的文化产业可能会产生社会的破坏作用,起码也降低社会大众的智慧。文化需要普及,但关键在于普及什么东西。我们发展文化产业,一定有精英文化作为灵魂和支撑,否则推广的只能是那些低俗文化,这会让一个民族的精神越来越落后。
林衢:的确,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把精英文化作为产业的灵魂来对待。
石虎:文化产业也好,艺术家也好,都有一个总的目标,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大业。这个总的发展方向会对中国的未来起很大的作用。如果国家有这样的一个文化战略,那么我们经营的文化,我们民族的正气和深邃的精神就会慢慢地普及。为了这样的大目标大战略,一些不能形成利润的文化事业,国家也要支持。
林衢:从事艺术事业几十年,你怎样看待艺术活动?
石虎:艺术家主要是从艺术角度来感悟世界,感悟思想,然后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悟和理解。他感受世界的触觉主要是艺术思维,他的实践形式主要是艺术方式。几十年的艺术活动与思考,我自然形成了自己对世界、对文化的特殊感受和理解,这些如果说与一般人相比,最大的特点恐怕就是一种艺术的把握,也就是说它是属于我个人的独特的感悟和理解。
林衢:人们常说"科学地把握世界",也就是说要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来认识、把握客观事物,那么,艺术把握世界的方式与通常所说的这种科学把握世界的方式区别在哪里?
石虎:科学的特征是实证,就是能够重复。当一种规律被发现之后,还要能够被重复的实验证明才可以被称为规律。人们一旦掌握了这种规律,就可用来复制、生产,从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是进取的。可是,科学是有界限的。比如,历史能重复吗?人的情感、希望能实证吗?不能。因此它和科学在本质是不同的。绘画艺术虽然也有色彩学、解剖学作为支持,但艺术创造的全部并不是重复性、实验性的,有的画家一辈子就来了一个灵感,就画出一幅画,你让他再画,他没了。所以艺术和科学是两回事,是两种观照和把握世界的方式。
林衢:两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各有特点,各有自己的范围。
石虎: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有多种路径:实证的科学是一种,这有点像盲人摸象,一会儿摸到腿脚,一会儿摸到尾巴,一步一步试验性地由未知到已知,这是人类不可避免的认识进程。正是这种科学的试验和规律的获取,使生产力得以进步,使社会国家强大。但是,科学解读的世界并不能把握也无法把握宇宙的终极智慧,也不能把把握爱与恨、幸福与苦难、希望与无着等。这些科学不能够解决的内容恰恰是艺术带给人类的。
林衢:也就是说,人文和艺术在科学之外给人类提供了发现、表达、享受内心情感和宇宙终极智慧的路径。
石虎:科学本身的性质是局部实证和无限反复,它的工具性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顾及、反省自身,等到发现、意识自身带来的副作用时它又向前推进了。如今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社会问题,都是科学技术被无限膨胀、无限运用带来的,然后人们再用科学去解决、消除这些社会问题。于是,一方面进步,一方面带来进步的危害,这就是科学带给人类社会周而复始的螺旋。艺术与科学不同,它不仅把握客观世界的万物,更观照内在心理世界的各种情感、体验、思想,直接面对爱与恨的情感,幸福与苦难的命运,希望与无着的内心感受。就是说,科学主要把握具体的、形而下的"有",而艺术不仅观照和把握具体的、形而下的"有",还把握抽象的形而上的"无";不仅直接面对眼前,还直接地洞现终极世界的智慧。
林衢:那么,为什么现在要特别地提出艺术对于人类的意义和价值?
石虎:问题在于现在科学经常被无限制地扩大、泛化,超出了它本来应有的界限和范围,以至于步入危险之境。科学到处指手划脚,好像成了万物的主宰,有时泛滥而侵占人文、艺术的领地。经常有人说"你画的不科学",难道画还要科学吗?难道用笑、哭来表达内心感受,还要按规律办事?我们不能用通常的科学思维来评价艺术,不能认为只有科学才能穷尽真理。科学属于"真"的范畴,而艺术属于"美"的范畴。我认为科学应该回到它的至善之地,一定要让人文、艺术有它的施展之地。不然,科学技术就会成为洪水猛兽,不能驾驭。人类创造了科学技术,但是科学技术如果无限制地扩展,就会吞噬人类,让人变成没有内在心理世界的非人。
林衢:就是说,要保证艺术应有的空间和领地,因为艺术让人不仅关注外在世界,还拥有精神世界。一句话,让人真正地成为人而不是物。那你怎么看待艺术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呢?
石虎:人之所以是万物的灵长,有文明的一面,就是人具有智慧性。文化本身它不是文化,它是人的灵魂。艺术是灵魂的一种表述,是内在价值的印证。它展示了人类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同时艺术也在塑造人的内心世界的丰富性。艺术给予人的,正是这种精神的力量和内在的价值。所以,一个社会的变革,往往有艺术的变革作为前兆。
艺术与商业
林衢:作为一位艺术家,你的艺术在在商业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收获。你如何看待艺术和商业的关系?
石虎:我认为商业是一个传播过程,它是使艺术品越过时空的一种手段或条件。大家认为好的艺术品传播的就快;大家认为不好的传播的就慢。所以,商业市场上艺术品的价格并不表明实际的艺术价值。我们中国的古老文化品,拿去拍卖,价格还不如西方一个现代画家的作品高,你能说我们唐宋的国宝,价值还不如一个西方的现代派画家?价格怎么能决定艺术呢?
林衢:商业价值是社会认可和需求的体现,艺术价值是艺术创造水准的表现。
石虎:要取得商业成功,必须传播的好,社会认可度高。具备了这种社会认可,艺术家的行为即使是与大众拉开距离,商业上也会有所成功。艺术商业的成功一定得有一个普及的,达到了大家都认可的程度。艺术高水平的作品末必就可以取得商业成功,特别是新创造的东西,水准很高,而缺少一个普遍的认可,要想商业成功很困难。很多艺术家死后才能成名,主要是大家认可需要一个过程。艺术经营商们在推广、传播艺术品的方面也是一个创造者,要有慧眼,有自己的艺术判断和各种传播技巧。
林衢:8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一直走向市场,中国的美术界或是创作界,在海外的成功的模式如何?
石虎:据我所知,中国艺术品的主要市场是在东南亚,因为汉文化圈对中国的绘画比较容易理解,从材料到内在价值,创新也好,仿旧也好,都能被认可。而对欧美来说,中国画始终处于一种异国文化的状态,有隔阂、距离。欧美人和东南亚人,对中国画的判断是完全不同的两套标准。包括画肖像画、装饰画在内的所谓艺术品,实际上还没有进入西方的艺术领域。西方市场也有些中国画的介绍,但是不成气候。
林衢:商业为艺术带来经济上的支撑,是否也令整个领域出现了浮躁?
石虎: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充满了机遇、冲动、惊喜。在这种大潮流下,很难四平八稳。大势如此,作为经济崛起的附庸,文化也受牵动而出现浮躁——不管是兴旺与衰败,都不是文化本身的自我演进,而是社会进步、变化牵动的。人心浮燥,美术也没有办法。第一,全心全意投入的人在这种大潮下成为不现实,因为要生存。第二,实际上不只是美术,整个文化问题都要靠深刻的反省。
林衢:你之所以能够反省文化,是不是也得益于商业上的成功,如果没有这些来保证,反省也是不可能的。
石虎:关键在于画家的判断。80年代时我很贫穷,而且甘于忍受贫穷。如果我一心卖画,只想发财,就没有以后的研究思考。商业大潮的冲击下,还需要一个艺术家的良知问题。如果仅仅为了钱,就自然粗制滥造。我也不是每幅作品都全心研究,但是有一条我是把握住了,在大量高速度的创作中,我拥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不是人家要什么,我就画什么,人家不要什么我也照画,我的艺术领着商人走。
林衢: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可以带着商业潮流走,如果没有这种力量就被商业潮流带着走。
石虎:在商业社会里,艺术家想摆脱商业独立生存和发展是不可能的,否则就是拔着头发离开地球。然而,在商业社会中艺术家抱有艺术的真诚和良知是可以做到的,这需要自己来把握。
林衢:你怎么看待文化产业呢?
石虎:文化产业是一个大规模的传播,靠文化产业去创造艺术精品是不可能的。艺术创造者的思想不应该成为文化产业的附庸,而应该成为文化产业的灵魂。如果文化产业没有拥有文化的高层次智慧,这样的文化产业可能会产生社会的破坏作用,起码也降低社会大众的智慧。文化需要普及,但关键在于普及什么东西。我们发展文化产业,一定有精英文化作为灵魂和支撑,否则推广的只能是那些低俗文化,这会让一个民族的精神越来越落后。
林衢:的确,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把精英文化作为产业的灵魂来对待。
石虎:文化产业也好,艺术家也好,都有一个总的目标,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大业。这个总的发展方向会对中国的未来起很大的作用。如果国家有这样的一个文化战略,那么我们经营的文化,我们民族的正气和深邃的精神就会慢慢地普及。为了这样的大目标大战略,一些不能形成利润的文化事业,国家也要支持。
林衢:你90年代以后开始重视传统文化,那你怎么看待整个20世纪的文化?
石虎:有这么个故事:哥俩没事到河边转,看见河上飘来一个白晃晃的东西,老大说是葫芦,老二说是瓢,争论不休。走到跟前一看,不是葫芦不是瓢,原来是一个和尚在洗澡。这就是20世纪的美术。中国画坛所争论、所困惑的,有的是停留在表面上,没有触及中国文化再生的实质。许多人现在连几千年的文献典籍都看不懂了,中国文化的根性怎么继承?"只要一脚踏正耳,任你开步打花拳。"(雕塑艺人抓住雕塑重心的口诀),中国文化的根就是这个重心,踩准这个重心,你可以随便怎么吸收,踩不中,你就人云亦云,一会儿葫芦一会儿瓢,接近不了事物的本质。法国来了学法国,苏联来了学苏联,美国来了学美国。
林衢:按照你的说法,我们原本就具备西方现代派追求的东方神性思维,但是我们学习西方时,自己的艺术所长却丢失了。
石虎:所以,中国画在近百年来,总体趋势是缺少信心。近一百年来,我们向西方学习艺术,其成果就是在"眼手之功"上有所提高,但是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学习西方时失去东方艺术自己的精髓——神性思维,这实际是斩断了东方文化的根脉。
林衢:现在要找到再生的核心?
石虎:对。应该说20世纪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没有把传统的根性立场提出来,没有谈到中国文化的反省和复归。
"温故而知新",讲的是文化的传承和根性,不知道本就不知道源,不知道源也就不知道流。"温故"本身并不是复古。什么叫"温"?就像母鸡孵蛋一样,用生命去感受、萌生古代的传统,让它孵出新生命来。如果我们把自己的传统断裂了,试图找回并接上西方文化传统的根,就不可能创造出新的生命,最后可能连文化上的自信都没有了。现在西方文化傲视天下,我们却自我贬低传统文化以努力地适应人家,心甘情愿当别人的徒弟,那怎么和人家竞争!本来东西方文化传统——文脉就不同。失去了根性的文化是不能自由的,没有信仰的文化是不能自由的。你借人家的东西还和人家比富,那怎么比啊?就像中国人和西方人比拳击一样,比赛标准是人家的,整个运动形态规则是人家的。传统不在我们这里,规则不在我们这里。
林衢:你的意思是中国的文化要有中国文化的独特精神,这样才能创造中国气派的东方文化,并因此而立于世界之林。
石虎:只有从文化的自我之根上生成出来的东西才有创造性。如果你不是从自己的根性出发,而是从人家那里弄出来,那你创造什么呢?人家都已经创造了,你只有在那学习甚至拷贝,结果是人家在前方走,我们只能作影子。
文化的觉醒,是有赖于中国人的文化反思,最终要落实到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传统文化有信心,另外一个要找到我们当下文化发展方向的信心。我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很可能是世界的未来文化,因为它的深度和神秘性。一个文化没有深度,没有神秘性,人们不可能去追寻他。
林衢:那么你的文化理想就是反省、复归传统文化?
石虎:我曾在清华讲演,重点描述这样一个文化理想:首先是对20世纪的一百年文化道路要有一个反省,一个认识。"五四"新文化运动,让我们向西方学习,获得很多益处,比如西方哲学的引进,西方美术技巧的引进,这些都开阔了我们的天地。可是也有不足,就是断裂了我们传统文化的根性。标志之一就是传统文化载体——文言的断裂。汉字成为西方语法、语言的一个附庸,缺少了本体的支撑性。所以,21世纪将要是找回这个根,找回中国文化的支撑点,找回我们中国文化的话语权。一个是根,一个是支撑,一个是话语,这么三个名词其实都是一个内涵: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气韵。
林衢:在反省中找回民族精神,那此后呢,就是创造、给予?
石虎:找回我们的根性就是我们文化创造的立场。有了这些前提,创造就自然而然地健康发展了。我认为第一步是反省,从近百年来文化的困惑中解脱出来。由于自己思想混乱,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一方面西方文化不得要领,一方面又失掉了自己传统文化的根本,悬在空中。生存尚且不行,更谈不上开花结果。所以第一步要反省。第二,就是找回我们文化的神圣和尊严。首先是民族精神的信仰和对汉文化的自信,有了这种民族文化的尊严,就站住自己的立场,吸取多少外来文化都以我为主,都不至于让我们学洋成洋,而是壮大自己、丰富自我。
林衢:有人说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电影就要到好来坞去获奖,文学要拿到诺贝尔奖。没有这些标志就没有走向世界,没有得到承认。如此,人们总是在往这方面努力。
石虎:这其实是按西方逻辑、西方标准得出来的一种结果。世界在哪里?世界就在我们脚下啊。这才是东方人的思维。世界是他不是我,这种思维就把自己排除在世界之外了,如此,当你走向人家时,你是一个外来文化,衡量你的标准就会不一样。这样逼你模仿,如果文化这样走向世界也就没有意义了。当前我们中国的艺术水准比较低,是因为我们还不能创造自己的文化,失去了创造的生命力和根性。我们很少有原创性的艺术品。这是问题的关键。世界艺术品的评判标准不是公平的,在艺术品上我们和西方没有公平的商业平台,我们在台下,他们在台上。他们的平台背后有他们的文化战略。明白这一点,还走向他们干什么?诺贝尔奖也好,好莱坞奖也好,都是西方文化的平台,都在西方的文化战略之中。
林衢:人家搞个擂台赛,弄个膀大腰圆的人来打,我们派个散打选手去,人家说你不符合规则,我们只有自动下台。
石虎:其实我们是少林功夫,高得很啊。但按人家的规则就打不过的。文化标准不一样啊。还是等我们慢慢地发展,等我们滚圆了,也给他们一个奖,让他们也激动半天嘛。核心在于是你是不是拥有自己的文化,因为你是特殊的文化,会吸引他们。所以我说,文化走向世界就是走向自己。走向自己就是要找到自己的根性文化。
民族文化的使命与艺术家的创造
林衢:世界未来文化的发展趋势,是不是有向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可能?
石虎:这个问题谈起来比较深。西方现代文化沿着西方的哲学思维,他们的艺术也是在无限地切割理念中开拓、延展,它找不到一个归宿。于是,很多人开始关注中国传统,研究东方文化,但是文化这个东西不是在文本中,而是灵魂中、心性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神圣内涵,不管现在中国经济上还不怎么强大,科技与世界潮流尚有距离,但她具有一种近乎神圣的文化,具有世界文明史上最为丰富、深刻的智慧。拿西方美术来说,她吸收非洲文化、印地安文化、爱斯基摩人的文化,吸收过新几内亚原始人的文化,他们也曾经吸收中国文化,但他们理解不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林衢:请你概括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征是什么?根据你的判断,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成为世界文化的方向,那肯定会有一些特质,或者说西方人不具备的东西在里面。
石虎:这个问题可以从很多方面谈。其中的关键在于东方的人生观与西方不同,就是人类究竟要怎么样的生活秩序。中国传统文化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从而使科学、商业、艺术处于至善之地,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科学发挥工具作用但不至于危害人文,物欲不至于使道德被掩埋。这些传统,深藏着拯救世界的法典。
林衢:这是目标,那么在道路上,你有什么具体的考虑?这显然不仅仅是复兴文言这一条路线吧。
石虎:当然不是,我也不是说复兴文言,我是说文言所体现的汉字精神。我们政府应该关注这一现象,应当有一个文化主载。这方面要有立场、主见,不要自由泛滥,这样中国人才会有文化信仰,有文化尊严。换句话说,我们的文化主流导向应该明确,这样才能造成建设性的文化行动。
林衢:你是一个搞艺术的艺术家,最推崇自由,自由的意义实际上就是管束少一点,那你为什么还提倡管制和导向呢?
石虎:最珍贵的是自由,其实最可怕的也是自由。从民族的"大我"出发,一个民族的文化必须有自己的生命意志。作为民族文化必须讲"大我",必须要有方向。个人可以是自由战士,这里讲的不是大我,是小我的个人意志。大我的自由意志,是指文化、民族整体前进的方向。面对民族的信仰和文化这样一个大我生命,艺术家必须选择,就不能够想怎么来就怎么来。这样,民族文化的生命就会变成整个民族的凝聚力,这就是大我的文心脉络。个人的自由相对于整个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和未来方向,只有建设、发展它的自由,没有断裂、破坏和污辱它的自由。
另外,我主张要研究从孔夫子到毛泽东,我们这个民族在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思想精华,这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下来的东西,我们要有意识地整理、归纳,这有益于现在的文化建设。有了这些精华,我们的文化就会更有力量;有了这条精神主线,我们的艺术就会找准根基。
作者:林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