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11月30日下午14:30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冯远老师做客新华网书画频道的艺术名家访谈,和大家交流新中国美术60年的脉络和“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成功实施的过程。同时他还谈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冯远工作室“水墨人物画创作研究班”的简单情况,就他的水墨人物画艺术观和广大网友进行了互动交流。 嘉宾简介: 冯远,祖籍江苏无锡,1952年生于上海,中学时喜爱绘画,自习连环画八年 。1977年从农村调辽宁文艺创作办公室工作,翌年底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师从方增先。198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曾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中国画家、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擅长人物画。 一、新中国60年的美术发展的脉络 (一)、1949——1976 袁思陶:2009年是伟大祖国60周年华诞,也是美术界的盛会。今年文化部也组织了很多优秀的展览,比如新中国60年美术展,还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成功实施,首先请您简单的梳理一下新中国60年的美术发展的脉络。 冯远:今年是我们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的文化艺术,中国的美术也经历了60年这样的风雨历程。60年一甲子,我们今天来回顾这60年中国美术走过的发展历程是应该做一番梳理研究工作的,这对我们未来美术发展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前不久我写了一篇《中国美术:承传图新与时俱进60年》,这篇文章是作为一个基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以艺术家的角度对这个60年做了一个简单的回顾。这篇文章是8000字左右,所以很难兼顾到方方面面,不能是具体的史的论述,只是大体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新中国的美术前后经历了60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30年。1978年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向世界开放,转向以经济建设为目标的历史发展新阶段,所以后30年基本是一个稳定的延续的过程。 可以这么说,美术是和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大发展而同步进行的,每个阶段都应和着党和国家发展的政策指导方针和文化建设的大的目标共同发展。所以这60年来,中国的几代艺术家都通过他们的辛勤创作和智慧劳动为中国的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交出了一个完美的答卷。我们可以把新中国成立作为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宣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以后,就象征着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新中国的成立决定了新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走向。 毛主席在第一届全国文化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有一个简短的致辞。他说:“因为你们都是人民需要的人,你们对于革命有好处,对人民有好处。因为人民需要你们,我们就有理由欢迎你们。”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家是一个大会师,当时在这个会上大家共商新中国美术发展大计。 “采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批评方法,努力发展为人民所需要的美术工作。”那次大会同时成立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并提出了明确的章程指导思想。 经历了上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外文化碰撞的时代洗礼,持各种艺术观点的美术家们会聚在一起,他们通过50年代我国党领导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是一个大的历史巨变。当时美术家的积极性就被激发了出来,作为一个新中国的主人,他们要用自己的画笔去反映人民当家做主人的精神状态。相当多的文艺家、知识分子、作家、艺术家都真心诚意的接受了党和人民的这种思想教育,从灵魂深处开始了一场新的思想洗礼,也接受了广大人民群众各种不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主张和文艺现象批评,进行了的脱胎换骨的思想改造。 袁思陶:那个时期产生了哪些伟大的作品呢? 冯远:那个时代的艺术家们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样式来表现新中国成立的这种新气象,1955年至1956年,毛主席提出了在“艺术的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的方针。艺术家的积极性和创作愿望在当时就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涌现出了一批新颖有质量的作品。 后来我们就经历了一个左右摇摆的历史阶段,“反右”斗争扩大化使得一批艺术家们和知识分子受到了批判和打击。当时也是处于多种思想在交流过程中的碰撞。60年代初,党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后来又颁发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使得文艺创作再现生机。当时出现了一批好的作品,广大的文艺家们向生活学习,向工农兵群众学习,在改造新中国绘画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多的聪明才智,像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老一辈艺术家革故鼎新,走出新路,傅抱石、关山月、赵望云、李可染的山水画,在原来的传统的技法方面加入了一种新的元素。徐悲鸿、蒋兆和、黄胄、方增先的作品很有代表性。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候一民的《刘少奇同志和安源矿工》等等,反映了那批艺术家们是真心诚意的歌颂新中国的巨变和劳动人民的崭新风貌。晁楣、李焕民的版画作品,雕塑家有潘鹤的《艰苦岁月》,包括刘开渠先生领军创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等等,这个年代是一个充满着激情和理想的时代。同时期的大众美术水平质量有很大提高,比如说杨柳青年画,木板年画,新年画等。在60年代的前期,整个美术界应该说是非常活跃和繁荣的。 主持人:也就是说那个时期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找到了发挥自己作用的位置。 冯远:对,艺术家们通过各自的艺术劳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66年到1976年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必须要提,我们应该给出一个客观的、理性的、科学的评价。在那个特殊的处于一种极左思潮的历史阶段,林彪、江青政治集团,对我们中国文化的传承保护和文化的创新,在相当程度上带来了破坏。 对文化的破坏就在于全盘否定中外文化的精华,把我们新中国前17年美术发展的一些优秀成果全盘否认了,更重要的是迫害了一批老艺术家们。当时的美术创作、教育、出版等等都停顿了下来。各级艺术家协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被扫地出门,很多的文化艺术工作者的知识分子被送去进行了劳动改造。 袁思陶:这个阶段过了以后,美术史就进入了宽松的阶段了。 冯远:即使是在“黑云压城”的年代,当时还是出现了一些好的作品。比如说大家熟知的《毛主席去安源》,还有宣传画《主席视察大江南北》,还有版画《跟着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这是能够体现文革特殊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品。我们看到了历史所留下的痕迹,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一批很好的作品,比如说油画家汤小铭的《永不休战》,陈逸飞和魏景山画的《开路先锋》,年画《红太阳暖光辉暖万代》,《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唐大禧的雕塑《海的女儿》等等。我觉得广大的艺术家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也是以一种非常认真的态度,从他们对当时历史时期的认识理解表现革命领袖人物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 袁思陶:这些作品从现在来看,在中国美术史上也是站得住脚的。 冯远:是的。所以通过这些作品能够反映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当我们党和国家的文艺方针和人民群众的这种愿望是保持一致的时候,艺术家是同路人,他也是工人阶级的一个成员,是劳动阶级的一分子,表现出来的一定是真情实艺的反映了当时的状态。真诚的、朴实的、追求光明理想的东西和精妙的艺术语言结合在一起,任何时候艺术作品都应该是这样的。 (二)、1976——1989 1976年四人帮覆灭,1978年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在思想文化领域和学术界形成了反对教条、反对迷信的思想解放运动。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发表讲话:“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最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他特意谈到了在文艺创作中要反对教条主义。他说:“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文艺创作思想、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要防止和克服单调刻板、机械划一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要着重帮助文艺工作者解放思想,打破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精神枷锁”。小平同志的讲话非常的振奋人心,埋藏于老中青几代美术家心中的创作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美术界一个全新的时代到来。由原来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了发展经济建设为目标,如何解放文艺思想,文艺家也经过了思想转换的过程。“乡土美术”,“伤痕美术”应时而生,创作思想活跃,美术界、文化界展开了对艺术的风格、形式、内容的思想解放大讨论。 袁思陶: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各个艺术流派都可以自由的发展。 冯远:是的,当时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高小华的油画《为什么》,何多苓的《春天开始苏醒》,罗中立的油画《父亲》陈丹青的《西藏组图》等等。这都是人性的回归和思想的解放的成果,人重新获得了尊重。当时还有首都机场的壁画《泼水节》,由于作品里有裸体受到了争议。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艺术家们重新获得了自主意识,能够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表现美好的东西。这无疑是思想的解放,人性的解放。后来刘海粟、李可染、吴冠中等老艺术家也焕发了青春,创作的热情和欲望大大提高了。先后涌现了靳尚谊的《塔吉克新娘》、朱乃正的《国魂》、陈逸飞的《占领总统府》等优秀作品。 袁思陶:油画、国画和版画等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力也不同,油画这种艺术形式是不是占很大优势啊? 冯远:中国画也有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王子武的《曹雪芹》郭全忠的《千言万语》、以及王公懿的版画《秋瑾》等优秀作品都受到了关注,在那个时期呈现了又一波艺术振兴的趋势。 这个阶段有两件事情是值得我们总结一下的,一个是“伤痕美术”“乡土美术”;还有就是“85美术新潮”。80年代对外开放以后,西方的当代艺术思潮逐渐影响到了我们。当时美术界思想非常活跃,尤其是一批年轻人,他们的思想比较敏锐,艺术创作比较有勇气,敢于突破原有的框架,他们表现出了一种急切追赶国际潮流的愿望。当时各种文艺思潮被介绍到了中国来,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经历过文革这样一场历史浩劫以后。在文化思想、艺术创作领域形成了碰撞,一些年轻人提出了中国的艺术应该跟上现代的国际潮流。他们认为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对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不同的文化艺术现象,文艺观念的反叛解构来达到创新变革的目的。在这个基础上开展一种探索创新,把西方现代的某些艺术的理念、样式、风格等等,都被直接引用进来,甚至于套用一些观念和表现手法等等。 袁思陶: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不是由于我们的文化不自信呢? 冯远:这个问题可以一分为二,在我们突然封闭多少年以后,又经历过文革这种极左的历史阶段,突然打开了国门以后,各种文化思想的碰撞激荡也是可以想象的。我觉得当时的年轻人的愿望和出发点是一种迫切的愿望,我们是在院校,我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第一手的出版物。 接着中国的美术界逐渐有条件,分期分批派出教员去国外的美术馆临摹作品,去考察访问,甚至建立工作室,后来的条件就越来越好了。这使得我们国内美术家在学习研究西方的当代艺术,包括古典艺术都可以接触到第一手的资料。这对于西方当代艺术的理解、认识、吸收,客观上对中国绘画艺术,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和发展创新,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一个学习过程,我今天更多的是肯定它的终极目标,哪怕过程中生吞活剥的把西方的东西为我所用。 袁思陶:把西方的艺术经过一个学习沉淀,我们学习一些有用的东西。 冯远:是的。中国文化五千年的传统没有被割断,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需要保持的,但同时需要注入一些现代的血液。研究西方现代的东西,了解他们发展生成的规律,把他们的有用的观念和艺术创作的样式、风格、理念吸收过来,真正的去粗取精,来创作出我们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真正现代性的艺术作品,才是我们发展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中国当代美术事业的目标。 (三)、1989——2009 袁思陶:冯主席给我们把新中国美术60周年的脉络基本理清了,从90年代到目前为止,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艺术家对于图片、信息、样式的获取已经非常容易了。那您觉得中国美术现在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呢? 冯远:我认为改革开放以后,整个中国文化事业的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尤其进入了新世纪以来,我们的财政投资逐年加大,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有了党和国家的文艺方针政策保护和有效的资金投入,使得中国美术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可以说纵向比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繁荣时期,也许将来还会更好。文艺创作环境空前的宽松,中国的艺术走出去,国外的艺术家请进来,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和尊重,不断推出了一些好的作品。 1996年第六届全国文代会召开,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重要的讲话,这个讲话对鼓舞中国的文艺家们用手中的画笔讴歌这个时代,起到振奋精神的作用,他认为“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文化艺术作为提升国民素养的要素,在今天已经被提到了非常高的位置。2006年胡锦涛同志在第八届全国文代会的讲话中,对文化艺术家们提出了希望,可以说我们经历的30年是历史最好的时期。 袁思陶: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就非常丰富了。 冯远:推动了中国艺术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走向了现代文化艺术转换时期,向着中国本土化、民族化的方向发展。如装置艺术、影像艺术、多媒体艺术等在中国也蓬勃的发展起来。随着我们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国内外的文化艺术创作的信息得以在第一时间了解。中国艺术家参加世界各国的艺术展览,使得当代艺术的创作、研究、生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认识。 袁思陶:油画和国画在以前占有主导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装置、影像、动漫等艺术形式都占了很重要的位置,也有网友关心油画和国画会不会越来越弱势呢? 冯远:很多人认为当代艺术可以用更多的新方法、新材料来进行创作,但是即使是在西方的现代艺术和前卫艺术仅占相对的比例,并没有完全取代绘画、雕塑等传统的艺术门类。我个人认为传统的艺术门类在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创作的观念、风格和探索,远没有穷尽。对于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具有2000年历史的绘画艺术仍然具有庞大的艺术空间和民众需求。 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当代艺术的各种样式也逐渐被中国广大老百姓所接受,有相当一部分青年艺术家在从事创作,并且取得丰硕的成果。我认为,随着美术事业的发展,各种艺术样式的发展都能够在中国找到它的发展的空间,都会拥有它爱好者和观众。 (四)、 对“中国当代艺术院”成立的看法 袁思陶:前不久“中国当代艺术院”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挂牌成了了,您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怎么认识? 冯远: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文明久远的国家,文化艺术的传承积淀比较丰厚。现代科技的发展,还有资讯和媒体、网络的快速发展,决定了我们这个时代和传统的农耕文明以及早期的工业文明是不一样的历完全不同的时代。现代科技终将会影响文化艺术,并且会对文化产生一个助推的作用。当代艺术反映了当下人的生活方式,生存理念和价值观念。 所以在当代中国艺术应该是多样共存并行发展,互相都有发展的空间。传统绘画仍然有很大的市场,因为有相当多的爱好者。当代艺术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课题,这中间不是完全割裂开的,中国的当代艺术不是凭空生产出来的,是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的历史阶段所产生的,不是由你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有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以及它的价值。 我们也鼓励保护传统文化艺术,同时也应该下功夫研究中国的当代艺术怎么发展,还要关注世界艺术的发展走向和学术前沿动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 二、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成功实施 袁思陶:我们知道,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整个的实施过程中您功不可没。这中间肯定很艰难,请您和网友谈谈“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初期策划和后期实施的情况。 冯远:前不久“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正式告一段落,所有的美术作品向公众展示,引来了很多评论。这是一个政府和艺术家的集体意志和行动,是共同完成的一件大事。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起源应该从我刚调往文化部教育科技司的时候说起。作为一个美术学院出来的艺术家,我研读了中国的美术史以后有一个遗憾,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有大量的山水花鸟画的精品,但是缺少有表现中国历史这种彰显人物精神的有分量的美术作品。他们应该记录着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通过美术作品能够读到一个国家的历史。 中国的博物馆、中国的美术馆缺乏这块收藏和陈列,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历史所需要的。其次,中国逐步富裕了,我们已经投入了很多的资金修建博物馆、美术馆,但是我们拿什么陈列呢?美术史的经典作品是必需的,传统美术作品是必需的。近100年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受尽屈辱,后来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翻天覆地的革命。改革开放30周年,今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提高了,我觉得中国的博物馆应该有一部分反映这百年历史重大题材的作品。从屈辱中奋起,从被压迫、被殖民、被奴役的民族通过奋斗成为一个逐步富裕强大的现代中国。我就想能不能把这个作为我们的课题,让画人物画的画家们作为研究的方向,带着主题性创作来完成这件事。当时中国美术馆要修二期新馆,我们就提出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构想,这个项目得到了文化部、财政部、中宣部的支持。后来我们请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的历史学家们坐下来论证了100个课题,从“鸦片战争”一直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整个历史史实。实际上这100年能够入画的题材远远多于100件,但是作为工程只能有一个限量。 后来经过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的批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列入了“国家八五文化发展规划”。当时对整个工程的构想心里是没有底的,因为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以政府主导的美术创作行为。而且国家财政拿出一个多亿的资金以购买的方式支持这批作品的创作,希望这些作品能够放到未来的美术馆新馆里作长期陈列。这个事件当时在美术界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相当多的艺术家来报名,我们通过了层层筛选,最后选拔了120多位作者参加。我当时也非常的感动,很多爱好历史题材作品的画家都积极毛遂自荐。我们确定了创作的计划,资金的下拨,组织专家检查指导,草图观摩,切磋论证等等。后来我调离文化部到文联工作,整个工程的实施历时五年左右,现在正在进行全国巡展。 三、“主题性的创作”在中国当下的状况和将来的发展趋势 袁思陶:“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成功实施再次让“主题性的创作”受到了美术界的瞩目,请您谈谈“主题性的创作”在中国当下的状况和将来的发展趋势? 冯远:从艺术创作规律来说,任何题材都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母体题材,但是我想“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有几个功能是一般的绘画所达不到的。 一个文化大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建设需要大作品,当代美术史也需要一些有分量的大作品。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国际上所展示的形象需要有一大批文化艺术精品来确立他的文化形象。文化对外交流,也需要一些有精湛艺术技艺的作品。包括国外的游客到了中国,到了北京的美术馆来观看藏品的时候,也需要有一些代表这个国家历史和人文精神的宏大历史作品,肯定不能都是小作品。小作品确实也是精品但不能代表全部,需要有一些精神主导,能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有分量的宏大历史作品。所以“主题性的创作”在中国当下对文化进步的推动作用还很大。 四、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有哪些变化更新 袁思陶:2009年美术界的大事很多。与往届全国美展相比,您认为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有哪些变化更新?请您谈谈全国美展在多元化艺术生态中的功能定位、文化使命及历史作用? 冯远:我参加了多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全国美展每五年举办一届,我觉得这是中国保有历史最长,享有规模最高,具有规模最大的美术展示,具有权威性。据我了解,今年的全国美展是从全国近两万件作品,经过初选3000件作品入选,经过复选评选出了300件金银铜优秀奖提名作品,这个数量虽然和第十届持平,但和以往相比,参展数量最大,参展艺术家和作品都是历届最多的。 五、中国艺术研究院冯远工作室“水墨人物画创作研究班”的情况 袁思陶:12月3日至10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题为“水墨形相”—中国艺术研究院冯远工作室水墨人物画作品展。此次展览是这个人物画创作研究班经过近两年的学习研究和精心的创作成果,首先祝愿展览取得圆满成功。请您谈谈“人物画创作研究班”的简单情况以及您的水墨人物画教学理念。 冯远:这些年来,有好几个单位希望我能够去带博士生,培养当代比较优秀的人物画家。但我精力有限,后来禁不住同学的再三邀请,我就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张晓凌院长说同意带一届试试。我一直从事着专业创作,我觉得中国人物画遭遇了很多问题,在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精神指导下如何更加有效的反映当代人的面貌,描绘改革开放和富裕了的当代中国人的形象,为这个时代塑像是我们的责任。也许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间存在着不少值得改进的问题,所以造成了现在展览数量非常多,艺术品市场看起来也很活跃,但是能够代表这个时代的真正堪称扛鼎力作的好的人物画还是不多的。 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虽然有一大批优秀的青年艺术家们绘画功底扎实,但是他们还需要全面提升艺术修养。其次,提升艺术家眼力,只有有了这个才可能进行更好的创作。我后来就选了8个同学,秉持的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理念,以写实为基本创作手法,这8个学生代表了五六种不同的绘画风格和样式。在实际教学中,我鞭策他们按照自己的艺术创作思路,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一步,我不客气的指出了他们身上存在的的缺陷和薄弱之处。我给他们的任务是读完几本书,完成几件好的作品,研究艺术创作规律。 我的中心命题是研究中国绘画的笔墨技法在当代人物题材表现中的拓展和运用问题,人物画的造型规律与表现力的关系,解决好艺术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关系。我做这个事情,有些问题我自己也没有完全解决好,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对学生的要求,在他们创作道路上对有些问题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两年的时间不是很长,这些人都是在社会上已有名气的画家了,这一年半时间我就要求他们以创作为主,他们都非常努力。 袁思陶:在这里我们就祝愿这次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六、冯远的艺术创作理念 袁思陶:我们知道冯老师您的创作题材很丰富,有评论家把您的创作大致分四类:一、历史主题性创作;二、抽象水墨实验;三、都市人物系列;四、古典诗意之作。可能学术界在关注您的历史主题性创作的同时,忽略了您的艺术中个人心性的表达,浓厚的古典情结、抽象的水墨世界的探索等等,您个人得艺术创作怎样做到如何丰富和多元 冯远:我原来在美术学院当老师。做老师需要一个很宽的视野,需要多方面的涉猎,需要对不同艺术观念、学术观点、流派风格技艺的深入认识和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给学生丰富的信息和知识技能以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这是对一个老师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创作期间我喜欢读历史,喜欢文学方面的读物。 其实我关注的是近代历史,我想表达中国人的精神。我看到了这百年中国太多的苦难,太多的屈辱,有一种由衷的体会是劳动人民创造了历史,所有的成就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付出。这是一种自然而然吸引我去做的事情。而我对现代抽象水墨,对传统技法的修炼是希望从中找到中国笔墨语言的核心精华部分,看看能不能嫁接到我的历史题材上。 艺术是可以多种多样的,传统艺术非常好,但我们这代人的任务不是重复。尤其是在现代这种艺术流派纷呈,周期淘汰率在不断缩短的情况下,艺术邪恶需要艺术家需要了解各个方面的艺术,而且必须要亲身尝试一下。很多艺术家都在夸大自己研究方向的重要性,这都没有错,但是他仅仅在一个点上。当在一个面上的时候,多种艺术的涉猎是对他艺术的完善和补充。至于我对中国古典诗词系列的绘画,是我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重新解读和爱好。因为中国的古典格律诗中承载着传统文化中非常优美的东西。 我最后的创作就是要回到原点,关注当代人,关注当代人的生存状态,我也试图揭示现代人灵魂的另外一面和人的多样性。我笔下的是“人”的艺术,同时我创造的是“艺术”的人,希望通过我的艺术语言能够表现当代人,让这个“人”能够留下一个过目不忘的形象,这是一个人物画家的使命、一个任务。 袁思陶:今天非常荣幸请您给广大网友就很多问题进行了多方面解读,对您的艺术创作我们也有了新的了解,广大网友可以在12月3日到中国美术馆观看冯主席学生们的作品展览。最后祝愿冯主席个人的艺术创作中能够取得新的成就,本次访谈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