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 意——贯通古今的文化命题与求解

        写意 

                目前中国画坛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是,工笔画大大多于意笔画,尤其是大写意作品更是少之又少;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大画明显多于小画。我认为,一味的追求大是没有意义的,大画不等于大手笔,很多画大而空洞,根本没有什么看头;有的猛一看效果还可以,但同样经不起推敲。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时常跟年轻的花鸟画家朋友们相互探讨:他们基本上认为,画写意作品太难了,尤其是大写意。相比较而言,工笔画可以慢慢“制作”,只要技术程序完成了,作品也就完成了。实质上,这种“技术主义”倾向,丧失了灵气与性情,丧失了艺术的天趣、率性,与古代工笔画注重笔墨的传统已有了很大偏差,它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描出来的。更加令人忧心的是,这种风气有愈演愈烈之势,一张稿子可以磨上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用上多种多样的“制作”手段,据说这样的话成功率会提高很多。而画大写意时就不可能这样,绘者只凭一枝笔狂挥疾扫,速度较快,且要照顾好构成、穿插等高难度艺术语言与处理方法,不允许出现败笔,否则难成就一张佳作。这些客观因素导致很多年轻的朋友认为画工笔画容易成功、容易达到一种比较好的效果,这就影响了现代花鸟画的健康发展。 

                笔墨与笔趣 

                其实,“写”并不只存在于写意,工笔画同时要“写”,也同样需要“大气”。我们现在的看到工笔画往往不乏精到,但缺少一种大气。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制作”出来的东西是不可能大气,大气是要靠“写”出来的,是生命意识的直接灌入。前者慢慢的“磨”仅仅出一种效果,而后者则体现一种思想。我们看宋人的《出水芙蓉图》,小小一把团扇上,只画一朵荷花,几片叶子,题材再常见不过,却体现了画家极高的修养与功力。这幅工笔在构图上独具章法,荷花占了较多的画面,却满而不塞,看上去饱满、空灵而很有张力,方尺之内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艺术之美,意境非常好。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因为笔墨是“写”出来的,是画家艺术修养的自然流露。而“制作”出来的画是没有生命力的,严格的说它甚至也不能算是艺术品。 

                中国画是非常讲究笔趣的。一讲到笔趣,往往很多人会想到意笔画,特别是大写意,其实工笔画同样存在笔趣的问题。笔趣是一种境界、一种格调,是中国画的精髓,与“写”息息相关。我们可以试着想想为什么叫“写意”而不叫“画意”呢?只要达到一定的艺术修养,一枝笔千变万化,就可以带来丰富的艺术效果。写意最能真实的反映一个画家的功力与修养。最近中国美协搞了一个大写意的画展,目的就是在于重视与弘扬大写意艺术。作为画家,我们都应该关注这个问题。 

                写生的重要性们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对写生的重视程度。现在究竟有多少画花鸟的人在踏踏实实写生? 

                人物画家要出好作品必须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这个不难理解,因为要与对象产生共鸣才能打动人。花鸟画同样存在这个问题,但是现在好多人没有认识到。花鸟画家深入生活的具体形式就是去实地接触一花一草、自然界的生灵。1975年我去菏泽画牡丹时,全国各地从黑龙江到海南,上千人专程赶来写生。但近几年我去的时候,写生的人寥寥无几。这是一种不让人乐观的倾向。现在很多人觉得拍几张照片就可以回来搞创作了,这是错误的认识,临照片与写生是两码事情。很多的东西是从生活当中来的,拍过几张照片不能等于就是深入了生活。画家必须要到生活当中来的,拍过几张照片不等于就是深入了生活。画家必须要到生活中去观察、提炼,更要带着感情完全投入其中,不断去琢磨描绘对象,这样才能画出它的神韵,画出一花一草的精神。这个是照相机绝对不能够做到的,它同时也是一次再创造的过程。自然界生命的色彩是最有生命力的色彩,你带着感情,才能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才有可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感悟到写生的真谛,认真写生是需要我们花鸟画家坚持的。不论工笔画家还是写意画家,都应该踏踏实实做到这一点。 

                传承与发展 

                我并不是很保守的“传统主义者”,但如果要谋求发展,必须要有立足点,我们的立足点就是传统。立足点在不在传统,就是有没有紧紧抓住中国花鸟画最根本的东西。 

                创新与传统并不矛盾,但某些人一直在此大做文章。创新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推陈出新”就很辩证的说明了没有“陈”就不会有“新”。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我
      Processed in 0.158(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