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体会

        教学既是一对矛盾,又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在教与学两个字中间加了一个标点。
           我读了两年研究生,也带了近两年研究生,应该是有些体会的。
           研究生教学与本科生教学不同,前者更注重“研究”二字。美术研究生与其他文、理科研究生的教学也不同,中国画研究生教学又与其它画种的研究与教学存在区别,所以我们得研究它的规律和特点。
           我的导师黄独峰先生是一位很好地把理论融入创作实践的画家,他很少单独谈理论;他是操作型的画家,即讲得少,做得多,他也是一个激情型画家,画起画来,解衣磅礴,笔走龙蛇,任凭感情喧泻;他喜欢即兴作画,性之所至,率意而为,有时泼了一团墨或画了几笔后,觉得把纸倒过来更好看,就倒过来画,可见他不是预先构思、构图、刻意为之的,能这样画画的画家得要有非常深厚的笔墨驾驭能力、造型能力和随机应变的收放能力。黄独峰先生是一位非常勤奋的画家,所以他的作品很多。而且他特别喜欢深入生活写生,写生既准确又生动,写生于他已不仅是收集素材,更是对景创作,他这种有特色的创作方法深深地影响了我。
        跟随导师的两年时间,导师并不太喜欢我,原因是我很少临他的画,风格也不象他的。殊不知,他的风格、作画方法、气度、喜欢写生的习惯等等,甚至性格、为人处事都无一遗漏地被我承袭下来,只是差些火候而已。
           所以我认为师生关系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更是潜移默化、互相影响的关系。当然,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更大,比如导师与我,他对我如同再造,把我从一个乡下小孩,未经过任何正规艺术教育、对国画一无所知的学生锻造成一名大学中国画教师。我对他的影响当然很小,一是年龄差距太大,导师的人生观、艺术观、艺术技巧均已非常成熟,且已德高望重、名声显赫如飞龙在天。
           我对导师的为人、为艺以及艺术高度,是自己从事教学工作多年以后回头再认识的。觉得他以前对我们的批评乃至呵斥完全是一种厚爱,使我们受益无穷,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高超的把握能力,在他的同辈名家中应该是名列前矛的佼佼者,历史不应该忘记他。
        现在是一个淡化权威的多元化时代。但导师的艺术、技巧、人格、行为仍然对学生有决定性影响。很难设想,毫无个人魅力、让学生漠然视之、无动于衷的导师,这一对教学关系还会有成效吗?这也就给导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艺术水平、理论水平和人格品位。
        古人学画没有学校,却有师承,现在到学校学画,教学设备、环境、手段都先进发达了,但最重要的还是老师。老师之于学生,就象到达彼岸的船和桥,能使学生便捷、快速、安全达到目的地。所以船和桥的结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渡河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船和桥的晃动,不使学生无所适从。所以导师的观点、技法既要有高度,还要有一定的连续性、持久性,让学生能有时间理解、消化和吸收,所以我自己创作摸索的作品和在学生面前示范的作品是有所区别的,后者是比较稳定、被社会所基本肯定,能代表个人面貌的。我既反对一成不变,也不赞成天天都变。
           导师要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是每个导师都要心中有数的。我觉得,首先要解决的是对中国画的认识问题,即什么是中国画?组成中国画需要的几个要素,什么是好画?如何才能画出好画?好画的标准看法不一,我认为好画首先要有难度,人家一看就懂,一临就象的画好不到哪里;第二是要有深度,包括境界、画内画外的学养等;有这两个“度”以后才会有高度。学生选中导师,导师的画在学生心目中应该是好的,但如果学生进步了而老师停步了,老师的画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就会动摇和淡化。所以,导师既要把自己的学术和艺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又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强迫学生全盘接受,要相信学生的判断力。
           学生可否有一个阶段的画象老师的画呢?我认为,导师如果有相当水平,学生完全可以走这么一条路:认识导师(好在哪里,有什么不足,特点特色),学习导师、象导师然后达到一个相对高度后再离开导师,不象导师。有些学生担心学象导师以后出不来,没有自己的风格面貌而被导师的阴影所掩没,其实这种担忧是毫无道理的。你的经历、学养、风格、审美取向、价值观都跟导师不同,而画也就自然不会相同。这个过程我觉得在国画研究生教学中是一个重要阶段。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导师不断地吸取新的养料,进一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水平,不致于教了几个月就没东西教了,这一现象也就是学校很多从事教学的画家比从事其他工作的画家更勤奋、进步更快的原因,这就是教学相长、互相促进。
           当然,导师也不应该一味强调或强迫学生全面接受自己所有的一切,甚至包括自己的不足和谬误,而应主动地引导学生对古今名家进行了解、学习和吸取,增加学生的知识面,避免养料的单一和贫乏。
           研究生教学虽不是本科教学的重复,但由于一些具体原因,基础教学也是不可少的。学生们虽然经过几年的本科学习和社会实践,但严格要求起来,他们所掌握的各方面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甚至一些基础的东西,如国画本身所要求用笔、用墨、用色、章法、意境,乃至与其紧密相关的文学、书法、篆刻等方面知识的掌握都是远远不够的,这些课在掌握新的、更高深的知识的同时都要及时补上,特别是第一、第二年。所以研究生的学习也得分阶段突出重点,还得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这些问题上导师和学生都要心中有数。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画或讲,学生听和临,然后毕业前举办一个毕业画展,写一篇毕业论文,我想这是不够的,我希望他们每一个学习阶段甚至一次写生活动都要有汇报展览,既可检验他们的水平、进展程度,又有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同时要求学生不断地学习、思考,有题目就写论文、写体会,甚至出书。这样学生在三年学习过程中能始终目的明确,不断地调整充实自己,以求更大的进步和更好的成绩。
      Processed in 0.908(s)   63 queries